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农业新闻 > 村容村貌 > 正文 返回 打印

西沟村:太行深处的一个传奇村庄

网友投稿  2009-09-17  互联网



       
        在巍巍太行的南部腹地,有一个普通而传奇的山村,她就是西沟村。

  西沟村域只有635户,2138口人,组织设置却为党总支。

  说它普通是因为它是一个“金木水火土五行俱缺”的村子,从经济发展状况看它至今也并不显眼;而它的传奇在于它曾经在相当长的时期中引领了中国农村的变革发展,从上世纪50年代起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是共和国地图上唯一被标出村名的行政村———据称也是我国历来全国地图上标出的第一个村庄,村里曾经同时有李顺达、申纪兰两位代表参加了第一至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而申纪兰成为我国迄今为止参加了从第一届到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唯一代表……

  西沟和李顺达



       

  西沟隶属山西省长治市平顺县西沟乡。平顺雄踞太行之巅,西沟大山养育出的英雄的太行儿女,在“解放”这一伟大的历史时段,凝聚和升华了伟大的太行精神,西沟是绽放在太行山的“解放”之花。

  抵达长治市后,记者听说有一条主要街道与西沟最早的“掌门人”李顺达有很大关系,就专门去参观了这条街———英雄路。这是长治市的繁华街道之一,在街道的两端分别有一处肯德基店。但街上匆匆行走的人们已经很少有人了解这里发生过的影响深远的一些事情了。

  据记载,1946年1月1日,中共长治市委员会和长治市人民政府就正式成立了。当年12月2日至21日,太行区第二届群英会在长治隆重召开,参加这次大会的有来自全区39个县、3个市的代表共427人。西沟村的李顺达在会上当选为“合作劳动一等英雄”。李顺达等英雄当年戴着大红花,就是沿着这条路在群众的欢呼声中登上大会主席台的。为了纪念这次盛会,会后将长治市最繁华的街道命名为“英雄街”,同时命名的还有“英雄广场”、“英雄台”。

  西沟山连山沟套沟,1930年之前还无人定居。自1930年起陆续有穷困人家到那里垦荒坡地谋生,其中就有从河南林县逃荒而来的李顺达一家。

  当时的李顺达只有15岁,全家租种5亩瘠薄山地,劳动一年除交租外,所剩无几,仍难糊口。有一年打下的粮食全部交了租,还欠下3石粮食债,只能吃糠菜度日。无奈,家里将四女送给了别人。李顺达的父亲在晋城打工,一天劳动十几个小时,还要遭毒打,最后因讨要工资死于非命。全家人的生活重担落在了母亲郭玉芝身上。

  1938年,共产党来到平顺领导农民建立抗日根据地。李顺达这年7月参加了中国共产党,担任中共西沟村支部书记和武委会主任。李顺达积极响应根据地政府的号召,提出了“山区要想富,发展农林牧”的主张。由于他积极组织群众和民兵生产度荒、支前参战,连年被评为劳动模范、民兵战斗英雄。

  邓小平同志1943年7月在党中央机关报解放日报上发表的《太行区的经济建设》一文给出了西沟村和李顺达脱颖而出的历史背景:抗战初期,我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就提出了“自给自足、自力更生”的经济建设方向,六年来我们就在这个方向下进行我们的建设的工作。经过了无数曲折,遇到过不少的困难,到现在,我们才摸索出了一条道路,这条道路使我们不仅保障了抗战的需要,保护了人民的利益,打击了敌人的掠夺计划,而且为反攻和战后建设做了不少的准备。

  1943年2月,为了克服日军“扫荡”和自然灾害带来的困难,李顺达积极响应边区政府“组织起来”的号召,在他所在的老西沟村带头组织起太行山第一个互助组。

  组织起互助组后,他遇到的第一个难题,就是有些组员家里揭不开锅。李顺达首先拿出自己家里仅有的一点存粮接济困难户,自家人天天吃糠。他的行动深深地感动了组员,组员之间互相帮助,开展生产自救,省吃俭用,积极交军粮,支援前线。1944年,李顺达作为互助组带头人,被太行区第一届群英会评为“生产互助一等英雄”。

  值得一提的是,共产党领导农民搞土改后,李顺达的母亲郭玉芝不仅十分支持李顺达开展革命工作,还积极带领妇女同封建势力作斗争,1942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被群众推选为村妇救会主任,当选为平顺县头等劳动英雄。1946年,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在解放区广泛兴起,郭玉芝率先自买木料,制作纺花车、织布机,又组织西沟妇女,成立了妇女纺织组,她倾心传授纺织技术,培养了11名纺织能手。在百日纺织运动中,被评为全县劳动模范和纺织英雄。在她和李顺达的带动下,李家次子富达、四子存达相继参加子弟兵(后来次子在战斗中牺牲),三子贵达也参加了抗日救国工作,3个女儿和3个儿媳都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优秀妇女干部和生产积极分子。据了解,李顺达的母亲郭玉芝也是申纪兰走出家门积极参与社会工作的最直接引路人。“我在西沟工作,是李顺达的娘亲自找我说的。”申纪兰这样回忆说,时间大约是在1949年春节前后。

  经过艰苦的努力,西沟人贫困的生活变得殷实起来。据《上党经济史》记载,到1948年底,李顺达全家10口人,已拥有房12间,窑3孔,山林27亩,耕地37亩,年收粮80石,还养了5头大牲口,34只羊。

  这一年,李顺达家盖了新门楼,上面镶嵌了时任平顺县长任映仑赠送的4个字“劳动起家”。平顺县人民政府赠送的“劳动英雄”牌匾悬挂在了门楣上,新中国成立后这块牌匾被运往北京,一直在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展出。

  这一年,李顺达互助组被中共太行区委和太行行署表彰为“翻身农民的道路”。

  毛主席亲自写按语推介西沟


       
        1951年9月毛泽东主席接见李顺达


  解放初,已经探索组织起来带动农村发展的西沟村,顺应了新生的共和国发展的方向,很快成为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先锋村庄。

  由于是早已全国闻名的老劳模,李顺达有机会在建国后两年时间里受到毛泽东主席的三次接见。

  1949年11月,他应邀到天津参加城乡物资交流会,第一次见到了毛泽东主席。

  1950年,他参加了全国工农兵劳动英雄代表大会,又一次受到毛泽东主席接见。《平顺县志》中记载,李顺达被选进了主席团,和毛主席坐在一起,毛主席说:“中国的山地很多,南方有大别山,山西有太行山、吕梁山,就是到了社会主义也不能不要山区。你们住在山区要好好建设山区,绿化山区,将来把山区建设成社会主义村。你们这些人要起带头、骨干、桥梁作用。”毛泽东说:“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你们这些人千万不敢落后。”会议上,李顺达获得了由毛主席亲自题写的“生产战线的模范”奖状。

  1951年9月他应邀到北京参加国庆观礼并列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作为农民代表第三次受到毛主席接见。《平顺县志》中记载,参加国庆宴会时,毛主席又鼓励他更好地建设山区。会议结束后,毛泽东特邀各界代表吃饭。和毛泽东同桌吃饭的有工人、军烈属、知识分子以及资方代表各1人,农民代表即是李顺达。宴会上,毛泽东问:“你叫李顺达?”李顺达回答:“我叫李顺达。”毛泽东说:“你住在太行山上,那个地方石厚土薄,你做出了贡献,我敬你一杯。”李顺达激动地说:“主席,我可担当不起,要不是您老人家领导得好,我们什么也干不成。”从此,他更加坚定了在山区艰苦创业的信念。当第三次受到毛泽东接见返回家乡时,在长治市的英雄路,他又一次受到群众的夹道欢迎。

  1951年12月10日,在做好充分准备的基础上,他组织26户农民,在西沟办起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定名为“西沟农林牧生产合作社”。大伙选他当社长,推举申纪兰为副社长,并民主制定了初级社的章程。

  这个初级社在当地并不是最早的。1951年4月,晋东南地区试办了全国最早的10个合作社;与西沟相邻的平顺县川底村试办了平顺县第一个农业生产合作社。而当李顺达互助组提出试办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的要求时,中共长治地委考虑到西沟知名度高,影响大,认为还是慎重些好,没有批准他们试办。“听共产党的话,跟共产党走”是李顺达一生的信条。他没有因为中共长治地委未批准试办初级社而灰心,而是积极创造了办社条件。西沟农林牧生产合作社成立后,许多工作很快走在了前面。

  1952年3月,李顺达和与西沟临近的川底村的郭玉恩分别获得农业部颁发的“爱国丰产金星奖”(全国仅有4人获此荣誉,此后西沟的合作社更名为西沟金星农林牧生产合作社)。4月,李顺达随同200多人的中国农民参观团到苏联参观学习。在苏联的4个月中,他随团访问了苏联的5个加盟共和国的9个集体农庄以及许多工厂、学校、拖拉机站、电站。在农场里他见到了上百种农用机械、农场里的业余剧团、图书馆、电影院、俱乐部、托儿所、医疗室、学校,看到农户家中都有了电灯、自来水、收音机、钢丝床,甚至手风琴、钢琴。特别是处在山地的集体农庄,李顺达了解到他们用林牧副业的收入换回粮食,生活就像平川一样好,很受启发。

  他很有兴趣地听了苏联山地生产的报告,参观了山区发展展览。在西伯利亚,他学到了植树造林、绿化山区的方法和经验;在格鲁吉亚,农林牧副多种经营相结合,实现机械化和电气化,给他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苏联农民的生活,使他明白了西沟发展的方向。

  10月7日,李顺达回到西沟,西沟人敲锣打鼓到1.5公里外的路上迎接他。全村人活跃起来,大家围着李顺达问长问短。李顺达召开全体社员大会,拿着从苏联带回来的画报,让大家看一望无际的大森林,看山沟里的大型木材厂,看一排排整齐的平房,山顶上飞驰的汽车以及高大的奶牛和雪白的羊群。他又介绍了格鲁吉亚的机械化和电气化的情况。他告诉大家,西伯利亚和格鲁吉亚的今天就是西沟的明天。当讲到什么是社会主义时,他结合自己的感受,形象地说出后来被广为引用的描述:社会主义就是“点灯不用油,耕地不用牛;走路不小心,苹果碰住头”、“楼上楼下,电灯电话”。

  当年秋后,西沟人就开始了大面积的植树造林和沟滩治理的持久战。

  1955年,毛泽东主编的《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一书中收录了《勤俭办社,建设山区》这篇介绍西沟村的文章,并加了按语:

  这里说的是李顺达领导的金星农林牧生产合作社。这个合作社办了三年,变成了一个包括二百八十三户的大社。这个社所在的地方是那样一个太行山上的穷地方,由于大家的努力,三年工夫,已经开始改变了面貌。劳动力的利用率,比抗日以前的个体劳动时期提高了百分之一百一十点六,比建社以前的互助组时期也提高了百分之七十四。合作社的公共积累已经由第一年的一百二十元,增加到了一万一千多元。一九五五年,社员每人平均收入粮食八百八十四斤,比抗日以前增加了百分之七十七,比建社以前增加了百分之二十五点一。这个社已经做了一个五年计划,实行三年的结果,生产总值已经达到五年计划的百分之一百零点六。这个合作社的经验告诉我们,如果自然条件较差的地方能够大量增产,为什么自然条件较好的地方不能够更加大量地增产呢?

  毛泽东的推介使李顺达和西沟的干部群众受到极大的鞭策和鼓舞。

  引领潮流的西沟




       
        1958年12月,申纪兰(后排)等7名妇女代表在中南海西花厅与周总理合影


       
        李顺达陪同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在西沟推广优选法



  在西沟展览馆的展览介绍中,李顺达和申纪兰被称为“西沟双杰”。记者在采访中发现,除了“西沟双杰”之外,走在时代前沿的西沟还涌现了大批优秀的干部,如张俊虎、李雪桃、胡买松、张高明、秦周则、张章存、周群考、张明朝、侯爱静、张双虎等。由于种种原因他们没有走到历史舞台的聚光灯下,而是为西沟发展作出了默默的奉献。以李顺达和申纪兰二人为代表的西沟共产党人带领西沟人在相当长的时期引领了时代发展特别是农村发展的潮流。

  1951年3月,《人民日报》发表《李顺达互助组向全国发起爱国增产竞赛的倡议》,全国各地有1938个互助组和1681名劳模应战,推动了全国农业生产发展。

  1951年6月,为了支援抗美援朝,响应中国人民抗美援朝总会关于推行爱国公约、捐献飞机大炮的号召,李顺达互助组向全国农民发出捐献“爱国丰产号”和“新中国农民号”飞机的建议书,积极支援抗美援朝战争。李顺达互助组共捐旧币51.2万元,李顺达个人捐款15万元。“新中国农民号”飞机的照片至今还在辽宁省丹东市抗美援朝纪念馆陈列着。

  1954年9月,李顺达、申纪兰和邻村的郭玉恩作为平顺县的农民代表,从当地出发,辗转7天,专程到北京参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1955年12月9日,在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举行的第四届农业生产合作社主任和积极分子代表大会上,苏联和保加利亚人民共和国的代表团提出了组织国际友谊竞赛的建议。西沟金星农林牧生产合作社积极响应,与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荣获列宁勋章的斯大林集体农庄展开了友谊竞赛。

  文革风潮中的西沟

  在大寨村作为一颗新星腾空跃起之前,西沟一直是中国农村发展的典范。但早在1963年西沟就开始了学大寨,比1964年4月毛泽东号召“农业学大寨”还早一年。据《平顺县志》记载,1963年初,李顺达带领平顺县的郭玉恩、申纪兰、武侯梨等劳动模范到大寨参观学习。1963年9月13日,陈永贵到西沟、川底、羊井底参观,在西沟他对李顺达说:“咱们都在太行山上,你在太行山的中间,我在太行山的尾巴上,大寨所取得的成绩是学西沟所取得的,你是我的老师。”李顺达谦逊地说:“我这个老师落后了,得好好向你这个学生学习啊,欢迎你多到西沟指教。”在全国西沟是第一个学大寨村,李顺达是全国第一个学大寨的劳动模范。此后,李顺达、申纪兰曾七次率领西沟和平顺县的干部群众赴大寨参观学习,并在西沟推行了大寨的自报公议生产劳动分值记分法,在生产中效法大寨人的作法,实行“三深”耕作方法。在西沟东西两侧的半山腰修筑了转山水渠,开始了人造小平原工程,片面追求粮食高产,扩种玉米、高粱等高产作物,减少谷子、豆类、小麦等低产作物的种植。

  即使在“农业学大寨”期间,全国各地到西沟参观学习的人仍然越来越多,1969年,晋东南地区革命委员会筹建西沟接待站,同时,建立中共晋东南地区革命委员会西沟接待站支部委员会。支部书记由接待站站长担任,兼任中共平顺县委副书记或常委。支部隶属于中共晋东南地区委员会领导。直到1979年9月,随晋东南地区革命委员会西沟接待站的撤销,中共西沟接待站支部撤销。

  随着“文化大革命”和学大寨运动的升级,学大寨成了一个无所不包的“政治大革命”。

  1968年1月,派性斗争急剧升级、恶化,山西全境掀起大规模的武斗。晋东南地区“红”、“联”两派掀起的武斗更加激烈。受派性的牵连,李顺达被“红字号”绑架拘禁并拷打。此举激起西沟全体群众的极大愤慨,群众纷纷自发地组织起来,随平顺县民兵到长治营救李顺达。参加这次活动的有年近花甲的老人,也有中青年、妇女。此事被传为“西沟民兵进城武斗事件”。1976年粉碎“四人帮”以后,在开展的揭批清运动中,李顺达被诬为山西反大寨的代表人物、“四人帮”在山西的代理人,身心受到沉重打击。

  西沟村党总支、革委会在发动群众促生产的同时,在为李顺达澄清是非、平反正名方面作了不懈的斗争。在晋东南地区组织的批判李顺达“罪行”大会上,西沟村党总支副书记张俊虎顶着来自各方面的压力,以实事求是的态度作了“批判发言”。会后他又书写了澄清事实真相的材料,并连夜奔赴北京,反映群众呼声,向在中央党校学习的李顺达报告,力劝李顺达向中央反映情况。新华社《内参》刊登了西沟村12名老党员以《这样对待李顺达,俺们想不通》为题的文章,实事求是地介绍和评价了李顺达的历史功绩,反映了他们在打倒李顺达问题上的困惑和疑虑。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李顺达的“问题”终于水落石出,正义得到申张。李顺达的威信更高了,西沟人更加钦佩他,说他不仅是劳动上的模范,而且在政治上也是坚持原则、铁骨铮铮的好党员。1978年,他担任了山西省农委副主任、党组成员。1979年,任山西省第四届政协委员会副主席。1983年4月,当选为山西省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1983年7月1日,68岁的李顺达因心脏病逝世。

  虽然一度蒙受了冤屈,但历史给他荡涤了尘埃,赢得了“劳动人民的杰出代表”、“艰苦奋斗建设山区的光辉典范”、“中国农民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先行者”、“一直是全国人民学习的榜样”的盛誉。

  “西沟女杰”申纪兰


       
        申纪兰在西沟村街心公园前留影



  今年9月10日公布的近亿人评选出的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名单中,“西沟女杰”申纪兰赫然在列。她的突出贡献是什么呢?

  1952年,申纪兰带领西沟的姐妹们冲破“好女走到院,好男走到县”的陋习,在下地劳动中,争得同工同酬的权利,是现代中国农村争取男女同工同酬的第一人,这成为中国妇女解放的一块里程碑。

  这一年,在李顺达到前苏联参观学习期间,申纪兰在村上走家串户动员妇女下田劳动,发展合作生产。她费尽口舌,好不容易动员妇女们参加集体劳动了,但按照社里的规定,下田一天男人记10分工,妇女只记5分工,而且还要记在男当家的名下。妇女们觉得不公平,有的上了几天工就不参加集体劳动了。

  针对这种情况,申纪兰先是带领妇女和男劳力开展劳动竞赛,结果表明相差无几,甚至有的农活妇女比男人还干得好,干得快。于是她就向社里提出“男女干一样的活,应记一样的工分”的要求。社里和村党支部经过认真研究和讨论,认为这个要求合理,就制定了男女同工同酬的记工分办法。

  她1946年嫁到西沟村的第6天就下地劳动,就成为当地流传一时的新闻。但提出男女同工同酬,可就不止是西沟村里的事了,而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一位敏感的报社记者以《劳动就是解放,斗争才有地位》为题报道了她们的事迹:

  锄了3天麦,妇女们每天所得的工票还是“老五分”。大家都不愿上地了,说还不如在家里做鞋底。纪兰向社里提出这个意见,男社员都不同意加分,说:“刚领导你们学技术,就来要工票,我们劳动了几十年,也不过十分呀!”纪兰十分为难,又去找党支部。宋金山说:“党是重视这个问题的。你们要再做出成绩来,社员们这种思想就能扭转。”纪兰又去动员妇女。结果有几个妇女仍然上了地。

  在耙地的时候,女社员张雪花和男社员马玉兴在一起。张雪花牵牲口,马玉兴站耙。照规定牵牲口的算4分工,站耙的算10分工。耙了一前晌,雪花很不服气,她说:“我为啥不能站耙?”马玉兴说:“不怕把你摔下来?”“雪花要求试试看。两人换了以后,雪花站得满好,整耙了一后晌。到晚上发工票时,雪花说:“我这工票怎样发?”男社员们说:“就这样糊糊涂涂两人一样发了吧。”纪兰很快把这第一次胜利告诉大家,大部分妇女又都上地了。第二天,社里把耙地的事都交给妇女干,留下男人去修整土地、改良土壤。妇女们赶着6、7头牲口,一天就耙完了70亩。

  春播快开始了,需要把成堆的粪往整块地上匀。男人担粪匀粪,妇女用锨往粪篓里装粪。一个妇女供应两个男人。照规定妇女装一天粪7分工,男人挑、匀一天10分工。干了一天,妇女们都想挑粪匀粪。男人说匀粪要有技术。妇女们提议男女分开来比一比。社里答应了,给同样多的男人和女人分了同样多的地。男女同时在一个山梁上匀粪。纪兰让雪花先给妇女们匀了个样子,大家才动手匀。男人休息了,妇女不休息。结果不到晌午,妇女的粪都匀完了,有的男人还没匀完。这一来,连最反对同工同酬的男社员张女孩也说:“应该提高妇女的底分了。”

  报道见报后,申纪兰名扬全国。1953年8月,申纪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一个山区的劳动妇女,以她的劳动和创举塑造了一个新中国妇女的新形象,历史把她推上了一个新高度,也把西沟的政治地位提升到新的高度。

  申纪兰的人生从此增添了许多传奇:先后13次见到毛主席,赴苏联见过斯大林;她作为新中国妇女代表,到丹麦参加了世界妇女大会;受到越南领导人胡志明、朝鲜领导人金日成接见;美国著名记者斯特朗采访过她;苏联青年英雄卓娅的母亲给她写过热情洋溢的信,称赞她是与卓娅一样的女英雄。

  1958年,申纪兰赴京参加了全国群英大会。

  1971年,她担任了中共平顺县委副书记、晋东南地区妇联委员;1973年,担任山西省妇联主任、第三届省委委员。申纪兰职务高了,地位变了,权力大了,但她劳动人民的本色没有变,始终没有忘记劳动生产,从春种到秋收,她照样忙在地里。在省妇联工作时,她早上早早起来打扫公共卫生、打开水、抹桌子。同志们劝她别干这些杂活脏活,她却说:“我的身份是个农民,是个普通劳动者,现在当了领导就更应该好好地为大家服务。”

  1979年12月,国务院再次授予申纪兰全国劳动模范称号。1982年,她当选为第四届山西省委候补委员和省人大常委会委员;1983年,她担任了长治市人大副主任。1992年3月3日,中共长治市委召开大会,授予申纪兰“太行英雄”称号,并号召全市广大共产党员、干部和群众向申纪兰学习。1993年6月,中共山西省委组织部发出号召,要求全省广大共产党员、干部向申纪兰学习。申纪兰曾连续当选为第一至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当选为第二、三、四届全国妇联执行委员会委员。

  申纪兰曾做过的最大的“官”,是当山西省妇联主任,而且当了10年,但她当“官”和别人当的不一样。1973年,组织上任命申纪兰为省妇联主任。申纪兰说她是在为难中上任的。她怕自己文化不行,没有机关经验,干不好给党抹黑,可组织的决定又不能不服从。省妇联主任论级别是正厅级,当然该享受正厅级待遇。当省领导提出给她转户口、定级别时,申纪兰谢绝了。她说:“我的户口在西沟,我的级别是农民。”于是她和省委做了四项约定:不领工资,不转户口,不定级别,不坐专车。她向山西省委提出,妇联的日常工作由一位副主任主持,自己还是要回西沟劳动。她说:“我向周总理保证过,要把西沟的荒山都绿化了。离开西沟,我还怎么绿化荒山?”“我说甚也不能离了土,我是那长在地里的庄稼,离了土,就活不成了。”

  申纪兰几年前从当年学大寨时大队统一修建的三间旧平房中搬出,住到了根据统一规划建设的二层楼房住宅,实现了李顺达提出的“楼上楼下,电灯电话”,面积230平米。记者到申纪兰家中做客,只见客厅周边墙上挂着几代党和国家领导人与房主的合影。在堂桌上,摆放着1958年12月申纪兰赴京参加全国妇女建设社会主义积极分子代表会议期间,与其他6位女社长一起,受到周恩来总理的邀请,做客中南海西花厅时与周总理的合影。这几面不同寻常的墙壁,记录了历史的沧桑,折射出了中国农村改天换地的时代轨迹。

  由于长年不放弃田间劳动,已80岁高龄的申纪兰身板硬朗、精神矍铄。作为来自农村的全国人大代表,来找她反映情况的还是很多。无论是什么情况,申纪兰总是认真地看、仔细地听。觉着有道理,她总要通过各种渠道、各种方式,把群众的反映传递给有关部门和领导。“我的生活没有什么改变。每天,我还是会扛着锄头下地看看,去办公室接待来访群众,和村子里的姐妹们聊聊家常……”

  艰苦创业的西沟精神永不过时

  “山连山,沟套沟,山是石头山,沟是乱石沟”“汽车开在二楼上,花椒栽在石板上,房子盖在崖边上,电视有音没图像”曾是平顺穷和难的真实写照。由于自然条件恶劣,平顺县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受到相当大的制约,至今平顺仍然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西沟作为典型的平顺山区村庄,发展状况也不例外。改革开放以来,西沟取得了很大的进步,成为当地的村典型和全国闻名的“红色教育基地”。

  改革开放后,西沟党总支组织广大干部群众,认真学习了中国共产党的农村改革政策,消除了干部群众的思想顾虑,很快在西沟村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84年,申纪兰去南方乡镇企业考察后,在西沟喊出了“无工不富”的口号。从此,西沟这个因为纯农业而闻名全国的村庄,开始了工业化转型。1985年,西沟村根据中共中央1984年1号文件精神和中共平顺县委的安排,带头健全了村级合作经济组织,重新成立了“西沟金星农林牧生产合作社”。1987年,又把农业合作社完善为“西沟金星经济合作社”,申纪兰担任社长。随着经济合作社的不断完善,申纪兰起早贪黑,四处奔波,筹集资金,聘请人才,引进技术,购置设备,不足半年时间,投资100多万元,建起了一座装机1800KVA,年产1200多吨的村办铁合金厂。之后,她带领西沟村的干部社员,陆续办起磁钢厂、饮料厂、坩埚厂等10多个企业。

  记者参观了以申纪兰名字命名的饮料厂———厦普赛尔纪兰饮料有限公司。这是带动西沟和周边农村农副产品加工的一家龙头企业。山西厦普赛尔纪兰饮料有限公司的前身是山西安泰纪兰饮料有限公司,1995年动工兴建,1997年建成投产。它是申纪兰依托当地资源优势为带领群众脱贫致富创办的农副产品加工企业。为了扩大生产规模,提高经济效益,1998年10月在省市领导的鼎力支持下,原公司通过改制组建“山西厦普赛尔纪兰饮料有限公司”。现公司总资产达到640万元,固定资产410万元,从业人员58名,主要生产“厦普赛尔”牌和“纪兰”牌核桃露、果汁、纯净水等系列产品,年产12000吨。1999年公司生产的核桃露被市政府命名为长治市“特色产品”,2000年12月被中国绿色食品中心认定为“绿色食品”,2001年在中国国际农业博览会上获“山西省名牌产品”和“最受欢迎产品”奖。同时也被省乡镇企业管理局命名为“科技型先进企业”,被省科技局命名为“民营科技先进企业”。

  现在,西沟的山野菜、大红袍花椒、旱地瓜果、核桃露饮料等,源源不断地运出山外。申纪兰说,“只要是规规矩矩经营,老老实实纳税,只要对群众的增产增收有利,我的名字、西沟的名字可以随便用。”对于自己的行为,申纪兰有一个朴素的解释:“党员干部的本色是啥?是劳动,是奉献,是服务。”

  近年来,西沟村兴建的饮料公司、石料厂、金星焦化以及山西纪兰商务公司等现代企业,使西沟村初步形成了建筑建材、冶炼化工、农副产品加工的产业新格局,为平顺及西沟安排了近500名劳动力。2008年,西沟村经济总收入达到1.5亿元,实现利税10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850元,据称在国家级贫困县的平顺县里西沟是农民人均纯收入最高村。

  西沟村党总支书记张高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西沟的发展根本上还是要靠教育。西沟近年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先后建成了西沟幼儿园、西沟希望小学,维修了南赛小学教学楼,教学条件全面改善,现有20多名教师,200多名学生,西沟小学毕业生的合格率、升学率、优秀率均位居全县前列。今年西沟的孩子有不少考上了大学,最好的考取了西南大学,前两年还有考上清华大学的。在发展基础教育的同时,西沟顺应形势,加强农技培训和科普推广,成立了西沟金星农民大学,建起了农民文化大院,并先后派出160余人外出学习果树管理、企业营销、计算机知识及有关技术等,同时与长治职业技术学院、山西农业大学、山西省农科院、北京市食品研究所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定期聘请有关专家、教授到该村传授科学知识,使西沟村形成了全方位、立体化的科教兴村网络。

  改革开放中的西沟,更加凸显了“红色教育基地”的功能。西沟被长治市委、市政府确定为全市党员干部廉政教育基地,2004年被山西省委命名为“山西省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胡锦涛同志视察西沟村后曾写下赞语,西沟是中国农业战线的一面旗帜,西沟是新中国农村发展的一个缩影。在塑有李顺达铜像的山坡上,建起西沟展览馆之后,大型汉白玉雕塑九龙壁,以及富有民族传统教育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意义的大型浮雕壁画相继完成,并不断赋予西沟精神新的内涵,使这种精神真正成为推动社会主义村建设的强大动力。

  西沟展览馆始建于1968年,1971年开馆,2005年扩建布展,现展览馆总面积近1200平方米。1995年3月,西沟展览馆被省委、省政府命名为山西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1年被市委命名为长治市党员干部廉洁从政教育基地。建馆以来,西沟展览馆每年接待参观者10万余人次。胡锦涛、习近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省、市主要领导先后到西沟展览馆参观。2001年,西沟展览馆又被长治市委、市政府确定为全市党员干部廉洁从政教育基地。近年来,前来参观走访的社会各界人士达4300余批20余万人次。其中,省、市、县10多万名党员干部来这里进行廉政宣誓、参观学习、义务劳动,劳模之乡的劳模精神在不断地发扬光大。

  1993年7月8日,为了表达西沟人民及全国人民对李顺达的怀念与敬仰之情,在西沟村的大山丛林中,为这位“劳动人民的杰出代表”、“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光辉典范”建起了纪念亭,树起了纪念碑。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彭真题写了“劳动模范李顺达纪念亭”亭名,薄一波题写了“劳动模范李顺达纪念碑”碑名。

  60年来,老劳模李顺达、申纪兰“艰苦创业、自力更生”的西沟精神依然在西沟传承不衰。近年来,前来西沟参观受教育的社会各界人士达到5730多批149100余人次,西沟展览馆已成为山西省最具影响的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和党员干部廉洁从政教育基地。人们来到西沟,除了能看到满山遍野郁郁葱葱的植被和呼吸到新鲜的空气之外,更主要的便是感受西沟人“艰苦创业、自力更生”的精神。纪兰已经不是农村的农民了,至少是有了不是农民的机会,而且这个机会不是稍纵即逝,而是长达10年。她坚持不转户口,是要把根留在农村、留在西沟。从另一个角度看,她是为了不脱离农村,不脱离劳动,为了保持劳模的本色,承担自己的责任,在作出一个常人难以承受的牺牲。

  在社会主义村建设进程中,西沟村党总支确立了“站在新起点,抓住新机遇,建设新西沟,再铸新辉煌”的发展思路,提出了西沟村建设“十大工程”(以党带村、依法治村、科教兴村、环境美村、信息灵村、旅游名村、农业稳村、林果富村、商贸活村、企业强村)和“六大目标”(建成全国农业生态观光旅游示范区、国家级森林公园、山西省红色旅游基地、山西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长治市党员干部廉洁从政教育基地和平顺县经济强村),带领全体干部群众努力奋斗。在中宣部公布的第四批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名单中,平顺县西沟展览馆被列为全国87家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之一。

  红色西沟的绿色梦想


       

  西沟村沟壑纵横、山梁交错,地质条件恶劣,但西沟人民在李顺达、申纪兰和历届西沟党总支的带领下靠着能栽活一棵就不愁活一坡的信念,终于使这里变得满目苍绿,使西沟森林覆盖率达到65.5%,绿化率达到90%。

  今年8月末,参加全国造林绿化山西现场会的代表们来到西沟村参观,他们对山区人民改造自然的精神发出由衷的赞叹:在这么困难的地质条件下,这样的绿化效果在全国真是个奇迹!

  西沟人年年造林锲而不舍,同时突出特色造林,他们让松柏长在山头,杨树长在沟壑,果树长在沟洼,生态、经济、景观、社会效益相得益彰。

  8月底的西沟,站在竖立着村史碑,满是山桃树的山坡上,西沟村副村长张章存指着四周密密的林子对记者说,这些年西沟的林地生态越来越完善,不仅有野兔、獾子,还不断有野山羊等野生动物出没了。

  走进西沟村委的办公室,只看四面墙上陈列着省级卫生村、军民共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先进单位、先进基层党组织、“五一”劳动模范集体、全国文明村、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等不同时期的各类奖旗牌匾。但无论多少荣誉,西沟人觉得最踏实和最在意的还是几十年坚持不断造林护林,并因此获得的荣誉。

  西沟村党总支书记张高明在回答记者关于改革开放以来西沟抓了哪几件大事时,首先提到的就是上世纪80年代以来在万余亩阳坡地栽种生态林。张高明说,对于生态先天条件欠佳的西沟村,多种树不仅环保,还能给乡亲们带来林副业的收入,“相当于一座绿色银行”。如今,每名西沟村民平均拥有20多亩绿树。

  在西沟村委办公室,现在仍然担任村党总支副书记的申纪兰向记者概述60年来西沟的变化时说,主要有3变:山变了,由石头山和荒山变成了绿化山、果树山,满山“绿色银行”;沟变了,七条沟变成了良田,还建了不少企业;路变了,羊肠小道变成了村村通水泥路。

  早在1948年,李顺达带领互助组员在山上种山桃、山杏、核桃,在山沟里栽杨柳树。一年时间,互助组共为集体发展经济林110多亩,为以后西沟林业大发展开创了道路。以后,李顺达又带领西沟人首先在树木比较容易成活的万余亩阴坡地植了树。

  西沟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几十年来始终向穷山瘠土宣战,向荒山秃岭进军,植树造林,筑坝造地,营造出一座座“绿色银行”。目前,西沟村造林绿化总面积达到了25000亩,建起了高标准绿化带工程,新建了沙地栈休闲公园、古罗街心公园、西沟森林公园。在这里,除了能看到满山遍野郁郁葱葱的植被和呼吸到新鲜的空气之外,更可以感受西沟人“艰苦创业、自力更生”的精神,他们正在用这种精神建设着一个红瓦白墙、绿地青草、整洁有序、干净漂亮的新西沟。

  在西沟展览馆的陈列中,一张上世纪70年代初俯拍西沟面貌的大幅照片十分引人注目。据介绍,这是1972年广交会即将举行前,周恩来总理派摄影人员乘专机前来西沟拍摄的,命名为《今日西沟》,在这次广交会上隆重展出,成为展现新中国农业成就和农村面貌变化的重要内容。

  站在这幅照片前,记者感受当年西沟蓬勃发展的生机超越时空延续到现在:西沟当年引世人瞩目的改造荒山秃岭成为有生机的自然环境的努力,在今天依然得到了发扬光大,为西沟在工业文明和生态文明发展的交集中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而以李顺达和申纪兰为代表的西沟精神,是人在改造自然中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精神,是在组织起来发展过程中(男女平等)和谐发展的精神,是绽放在太行山的一朵鲜艳的“解放”之花,其对全国各地和各方面发展产生了积极的促进作用,更远远超过了密布西沟300多个山头的“绿色银行”的意义。





http://farm.00-net.com/news/9/2009-09-17/1001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