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农业新闻 > 村容村貌 > 正文 返回 打印

江南村:“中国第一乡”的“牛”村

零零社区网友  2009-09-21  互联网

滚滚青白江从城镇中穿过,一条彩虹桥连通着两岸,桥南是江南村,桥北就是1980年4月在全国率先"撤社换乡"的向阳镇政府。

过去在向阳有个顺口溜:有女莫嫁向阳郎,吃的稀饭浪打浪,住的草房笆笆门,走的泥路弯又长。而自向阳人大胆"撤社换乡",演绎"断桥风云"以来,经过30年的发展,向阳已经成为工厂企业林立、商铺兴旺的地区发展中心。2008年,全镇实现国内生产总值 8.6亿元,财政税收1180万元,农业增加值1.38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680元。

紧邻镇政府和成都青白江区的江南村也找到了发展的机会,村内有三十几家大大小小的企业,1993年建起的"江南村牛市"远近闻名,以牛市为龙头,江南、聚合、荣升等几个村子建立起了优质肉牛养殖基地,同时运输户和商铺也应运而生,工业农业和第三产业全面发展。

在向阳镇政府,记者初次见到了江南村的村委会主任黄进。"我们村现在正在修路、拆迁,实在是有些乱。"一进门他就憨憨地告诉记者。原来,向阳镇被划为广汉市的经济开发区,而规划中将有两条新铁路穿江南村而过,紧邻镇政府的江南村正在忙着调整布局、搬迁部分村民。

就在这忙碌的变化中,记者走进了江南村。

1 改革前夜

正是水稻成熟的季节,沿着村路步行,可见路边是一片片沉甸甸的稻谷和绿油油的蔬菜,一座座独幢居民楼错落分布,白白的院墙上用红漆粉刷了川西民居特有的方格图案,从楼房的样式来看,建起的时间都不短。

"村民家的楼房大都是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就盖起来了。"村党支部书记师用全告诉记者,现在村里各项公共设施基本完备,光纤电视、自来水大都已经入户,水泥路也都通到了村民家门口。"不过,70年代的时候我们村可是生活条件非常差。"师用全说。 1974年,向阳人民公社已经成立了六年之久,江南村被编为第三大队,老百姓还住着草房,到处是泥巴路。师用全记得,本地并不适合种植双季稻,但是按照人民公社的要求,双季稻是"方向稻"、"路线稻",全公社都被要求"双季稻化",结果,粮食没有增收,反而减了产。"真是连稀饭都吃不饱。"为了有更好的出路,师用全选择了当兵。

人民公社体制带来的不仅如此,自1958年实行人民公社体制起,建国初期农村土地革命积累起来的成果逐渐被消耗殆尽,农村成了城市的输血机。师用全的老父亲师正兴如今已经87岁高龄,自建国的1949年起直到1980年,师正兴一直担任江南村的党支部书记,人民公社时期任队长。

"建国之前我就为解放军背马草、送马粮了。"老人家如今仍然思路敏捷,回忆起建国初起的情景,他有些激动,亲切地称毛泽东为"毛大爷"。"建国了,毛大爷领着我们打土豪、分田地,进行土地改革,当时村里只有32户人家,五六百人,每人分了一亩二分二的土地,老百姓真是高兴,我们打腰鼓、扭秧歌,庆祝头上的紧箍咒去掉了。后来又实行减租、分粮,10斗粮食可以自己得5斗,交一半得一半,百姓有了地,手中有了粮,日子好起来了。1952年成立高级社,办得也不错,给国家交一部分,剩下的都是自己的。"

据师正兴回忆,从1958年开始,村里的形势变了样。"当时搞大炼钢铁,都去搞钢铁了,村里只剩下老弱病残,生产就落下来了。1960年苏联专家撤走,村里支持国家,是要人出人要粮出粮。60年代起生活非常紧张,都是凭票供应,啥子都是票,粮食要票、糖要票、肉要票,布也要票……一共有100号票。老百姓吃亏啊,什么也没有。"

人民公社体制下,党政企不分,党的组织、政权组织和经济组织合为一体,公社内部又形成上下级行政经济混合的隶属关系,上级单位可以用行政手段干预经济,往往产生强迫命令、瞎指挥,也就是老百姓说的,"瞎指挥的班子,一平二调的路子,吃大锅饭的架子,打富济贫的方子"。不仅用行政手段干预经济工作,就连喂10只以上鸡鸭也要"割尾巴"。在这种体制下,土地肥沃、交通便利、处于都江堰自由灌溉区的江南村,经济就是搞不上去。师正兴记得,当时每天都非常忙碌,但还是吃不饱饭,穷得叮当响。

1957年改为人民公社制度前,向阳乡的人均收入是68元,到1976年,全乡人均收入仅有74元,20年只涨了几元钱。

穷则思变,村里有人开始"不安分"起来,向阳公社、广汉县里则有人在悄悄地思谋着变革。



http://farm.00-net.com/news/9/2009-09-21/1001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