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镇远青溪镇鸡鸣村党支部以抓班子、谋路子、建新村、兴文化为抓手,带领广大党员在社会主义村建设中,为群众办好事实事,得到了广大群众的赞赏。群众自编了顺口溜在村头寨尾广为传唱:“支部班子主意高,带领群众来修桥,男女老少桥上过,眉毛笑成碗豆角”。
抓班子,让队伍活起来
鸡鸣村由原鸡鸣、对门老、铜鼓、枫木四个村合并组建而成,村党支部根据村情实际,将四个村划分为四个片区,成立党小组,建立了《党支部任期目标责任制》,将工作分解落实到每位班子成员和党小组组长头上。推行“民主监督制、考核奖惩制、定期检查制、村务公开制”为主要内容的管理机制,在坚持重大开支集体研究的基础上,每季度进行一次村级财务公开和开展村干述职评议和党员民主评议,对工作突出的给予奖励,对工作不积极、不主动的进行通报批评,并限期整改,切实加强民主监督。定期开展党在农村的方针、政策宣传和教育,不断把优秀青年吸收进党组织中来,断壮大党员队伍,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为党组织增加新鲜的血液。
谋路子,让村民富起来
村党支部坚信,只有发展经济,增加群众收入,让老百姓富起来才是硬道理。确立了“抓好种植,突出养殖,加大农业科技含量,全面提高农业综合开发能力”的发展思路,积极进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因地制宜发展优质高效农业,大力发展破季蔬菜和优果林种植,带动全村经济的大力发展。一是实施科技兴农战略。提高耕作管理上科技含量,全面推广杂水稻种植,大力改造中低产田,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实施稻田综合开发,提高田土利用率,变单一的水稻种植为“油-瓜-稻”、“稻-蒜-椒”、“稻-菜”等多种作物轮作制,极大地提高了稻田的复种指数,形成了农业产业的新格局。现全村共种植折耳根130亩、免耕油菜240亩、蔬菜基地50亩、西瓜35亩、甘庶示范地4亩,实施退耕还林1400余亩,仅几项创收64.5万元。通过对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全村生活水平得到了普遍提高,26个村民组开通了程控电话,350户安装了闭路电视,有机动机32辆,2005年人均纯收入3210元。二是大力发展优果林。村党支部充分利用本村地处舞阳河畔的地理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水果种植业,采取集体、农户一起上的办法,进行土地资源综合开发,积极引导农户种植柑桔、柚子,增加农民收入,全村共种植各种经果林780亩,基本实现户均1亩果园的目标。三是引导发展二、三产业。村党支部在大力宣传国家的方针、政策和富民政策的同时,根据村里富余劳动多的情况,认真组织群众学习有关适用技术知识,成立了建筑队协会和党员干部加工小组,解决了100余人的就业问题。全村经商、修理、建筑、加工饮食等为主二、三产业得到了发展。
建新村,让村寨靓起来
村党支部紧紧抓住镇党委将鸡鸣村的上坪地作为开展小康新村建设的试点的有利契机,认真组织领导,围绕“五改三建一倡导,十星六化两提高”,采取上级加大投入,群众自筹资金、自我建设、自我发展的模式,积极开展小康新村建设。群众自备沙665吨,备岩1150立方,村民每人集资53.60元,共计21440元,投工3637个。建沼气60口,并完成改厕、改圈、改灶“三改”工程;完成水泥硬化路面共16条1810.8米,保坎250米885立方;维修古井1口;建寨门2座,休闲亭2个,法制宣传栏2座,建碑志一座。在上级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全寨已修建或改建砖混结构楼房74栋,占72.4%,正在改建的4栋。通过村建设,上坪地基础设施建设得到进一步改善,村寨面貌有了很大改变,广大群众的物质和精神生活得到进一步提高,寨内寨风淳朴,寨容户貌整洁,村民遵纪守法,社会治安稳定,无刑事犯罪案件发生,无计划外生育情况,一个“经济繁荣、环境优美、寨风淳朴”的村正逐步形成。据统计,全寨有机动车辆12辆;有程控电话64门;100%的农户用上电,80%以上的农户家用电器齐全;电视普及率达100%,彩电普及率达90%,个别农户拥有彩电2—3台;群众用上自来水或清洁卫生井水。
兴文化,让村民乐起来
从前,鸡鸣村一到农闲季节,村民们就猜拳发令,赌博,搞迷信活动等,严重的影响了全村的村容寨貌。村党支部从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入手,成立了文艺队、锣鼓队和科技知识宣传队等。文艺队员们自编自演、群众喜闻乐见的《名城花灯闹舞水》、《婚育新风进农家》等文艺节目,并参加镇、黔东工业园区举办的一些大型文艺活动,受到群众的好评,产生了较大影响。村党支部充分利用“三·八”妇女节、“五·四”青年节等节假日,组织村民开展知识比赛,寓教于乐,不仅使村民懂得了党的富民政策,而且丰富群众文化娱乐生活,让村民从思想上、行动上有了一个很大的转变。同时,党支部还在群众中广泛开展了“十佳农民”、“十星级文明户”、“五好家庭”、“计生模范户”、“遵纪守法光荣户”评选活动,全村共先后评选上遵纪守法户386户,科技示范户106户,计划生育双优户20户,十星文明户96户。现在鸡鸣村寨风淳朴,邻里和睦,团结友爱,明礼诚信,乐于奉献,呈现了生态富裕文明欣欣向荣的农村新局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