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农业新闻 > 三农人物 > 正文 返回 打印

打造磷化工清洁生产样板

网友投稿  2019-09-24  互联网

  9月4日,在总投资近40亿元的金正大集团贵州瓮安县磷资源循环经济产业园,包括年产20万吨聚磷酸铵在内的4大新装置正式投产。

  化肥品种里,磷肥利用率最低、浪费最大。而与此同时,磷肥原料高品位磷矿日益枯竭,实现磷资源高效清洁利用迫在眉睫。此次金正大集团新装置成功投用,标志国内在高效磷肥——聚磷酸铵工业化生产和大规模推广上取得新突破,磷资源高效化利用跃上新台阶。

  从以提高氮肥利用率为核心的缓控释肥,到如今建成国内目前规模最大的固体聚磷酸铵装置,金正大集团在减肥增效上跋涉21年。“纵观全球,那些取得巨大成就的企业,都具有大胆创新的基因和对科技近乎痴迷的追求。金正大集团自成立之日起,坚持以核心技术打造自身优势,服务中国‘三农’。”金正大集团CEO白瑛表示。

  开全球磷化工先河

  金正大集团贵州基地自2011年开建始, 8年攻关,探索磷化工高效清洁利用技术的新路线。

  此次投产的4套核心装置,包括20万吨/年聚磷酸铵装置、10万吨/年磷酸二氢钾装置、30万吨/年α-石膏法磷酸装置及60万吨/年磷石膏制酸联产水泥/硅钙钾镁装置。4大装置投产后,从磷石膏处理,到尾矿再利用,再到开发磷肥升级产品,金正大集团贵州基地将磷矿利用率提高50%,磷的附加值提升2.5倍,实现了磷化工清洁生产。

  磷肥副产物磷石膏处理是世界级难题。金正大集团石膏法磷酸装置及磷石膏制酸联产水泥/硅钙钾镁装置使得磷石膏全部变废为宝:一部分转化为硫酸,满足金正大集团贵州基地70%的硫酸供给,一部分转化为硅钙钾镁土壤调理剂或水泥建材。

  作为高效磷肥的代表聚磷酸铵,之所以国内未大规模普及,一个重要原因是成本。据了解,目前,国内聚磷酸铵以热法磷酸工艺为主,成本高,金正大集团独辟蹊径,全球首家以湿法磷酸和磷尾矿为原料生产聚磷酸铵,提升品质的同时,还大幅降低成本,让这一高端肥料具备大规模推广条件。

  中国磷复肥工业协会秘书长李光在出席当天投产仪式和同期举行的磷资源高效利用技术研讨会时感慨,磷矿是人类长期生存中不可替代的战略性资源,金正大集团形成了磷资源循环利用的闭环,真正做到把不可再生的宝贵资源“吃干榨净”,成为磷化工清洁高效利用的样板工程。

  瓮安县委副书记、县长黄桂林称赞,瓮安探明磷矿储量36亿吨,是名副其实的亚洲磷仓,金正大贵州公司是瓮安磷化工龙头企业,坚持开发新型磷能技术,特别是4大新装置投产,为破解磷石膏处理世界性难题、农业减肥增效和绿色发展贡献了力量。

  磷肥产业新引擎

  中国是世界最大的磷肥消费国,但磷资源利用率一直很低。

  出席当天活动的四川大学化工学院教授王辛龙说,从磷矿开采到农田使用,中国磷资源整体利用率不超过10%(以原矿为基准),如果能提升到48%,意味着每年可节约2/3左右的磷矿石。

  这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更蕴藏了广阔的创新空间。研发推广聚磷酸铵,便是实现磷资源高效利用的重要途径。聚磷酸铵在美国、以色列等早已大面积应用,中国受制于技术和成本等,一直未能普及。与常见磷肥相比,聚磷酸铵不易被土壤固定,兼具速效与长效,且能调节土壤酸碱度,利用率得到成倍提升。

  王辛龙介绍,金正大集团此次上马了国内最大的固体聚磷酸铵生产装置,龙头企业推动,将会加速聚磷酸铵快速普及。

  中国农业大学教授陈清解释,磷肥利用率低,是因为磷元素易固定,在土壤中移动性差,一些国际知名肥料品牌效果显著,受农户推崇,一个重要原因便是添加了聚磷酸铵。

  对此,全国农技推广中心首席专家辛景树表示,在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的大形势下,肥料企业要不断开发高效、环保的新型肥料。金正大集团作为中国肥料研发、生产和推广服务的大型骨干企业,在矿产资源高效利用、肥料新产品研发生产、施肥新技术推广等方面发挥了示范引领作用。

  为18亿亩农田减肥30%

  依托4大装置投产,金正大集团在减肥增效上构建起一套完善的技术方案。“今天4套装置投产,凝聚了8年心血,依托聚合磷技术,使中国农田减肥30%成为可能,为2020年化肥零增长提供了技术支持和产品保障;同时,磷化工清洁高效技术为肥料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技术支撑,也为全球磷矿清洁利用提供了中国方案。”白瑛表示。

  作为国内知名的种植业解决方案提供商,围绕减肥增效国家战略,金正大集团近些年积极实践并推广“亲土种植”理念,聚焦“耕地质量提升、农产品品质提升、作物全程营养解决方案”三大领域,业内首次实施了减肥30%行动。

  投产仪式现场,来自生产、研发、推广和种植方面的行业代表共同宣读减肥30%生态发展宣言,承诺坚守生态与发展两条底线,大力发展清洁生产、循环经济,联合推动农业减肥30%,助力乡村振兴。

  投产仪式现场

  文/图 本报记者 吴俊生



http://farm.00-net.com/news/8/2019-09-24/3310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