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农业新闻 > 三农人物 > 正文 返回 打印

代表委员热议乡村振兴

零零社区网友  2018-03-13  互联网

  “务农重本,国之大纲”,“三农”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与此相呼应,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也多次提及。今年两会,乡村振兴登上“热词榜”,其重要性可见一斑。如何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纷纷建言献策。

  近几年来,各类食品安全事件被频繁地在各大新闻媒体及网络上曝出,不仅显示出人们对食品安全的切实关注,也反映了食品安全工作监督管理的重要性。根据国家主要农产品例行监测结果,主要农产品近几年的合格率总体稳定在96%以上,农产品质量安全总体上是有保证的。

  全国政协委员、农业部副部长张桃林表示,党中央高度重视“三农”和食品安全工作,我们要始终绷紧安全这根弦,坚持“零容忍”,哪怕有1%的不合格,就要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农产品农药残留、重金属超标、非法添加等问题在部分地区的一些产品和时段上仍然存在,还不能很好地满足人民吃得安全放心,尤其是营养健康的需求。”

  张桃林委员提出,下一步尤其要把提供更多优质安全绿色的农产品放在突出位置,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第一,搞好源头治理,推进产地环境清洁化。按照国务院“土十条”和“水十条”的总体部署,大力开展清水净土工程,尤其要做好正在开展的农用地土壤污染详查工作,摸清家底。对土壤污染实施分类、分节、分区治理,从源头上保障食品健康安全。第二,做好生产管控。推进生产过程的绿色化,大力推进标准化、绿色化、品牌化生产,尤其要持续推进农药、化肥、抗生素等农用化学品的减量使用和畜禽粪污资源化循环利用,保证产出优质安全农产品。第三,加强全程监管。实现产品质量的可追溯化,尤其要加强基层的监测预警和监管能力建设,加快国家追溯平台的建设和应用。

  化肥利用率低下是掣肘中国农业发展的主要矛盾之一。全国人大代表、金正大集团董事长万连步表示,化肥减量增效刻不容缓。根据农业部测算,2017年国内水稻、玉米、小麦三大粮食作物氮肥当季平均利用率为37.8%。据悉,东南亚水稻和印度稻麦体系氮肥利用率都在40%左右,欧美等农业发达地区更是高达50%以上,长江流域和华南水稻氮肥利用率与国外比有较大差距。“化肥不合理施用,不仅造成农业面源污染,还会影响农产品质量。”万连步解释。

  万连步认为,在减肥增效上,目前政策、资金支持力度仍嫌不够,建议国家统一规划,改善多部门管理各自为政的现状。此外,针对减肥增效技术研发基础薄弱、集成示范规模小等问题,鼓励产学研用多方位合作,建立联合推广机制。

  推广减肥增效技术更是重中之重。万连步建议,采取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的模式,以企业为主体,通过政府购买等方式引导企业建立专业化、社会化的农化服务体系,有利于减肥增效技术的普及和推广。

  当前,农业生产、消费信息的不对称仍是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一大难题,同时也对推进农业智慧化、智能化造成了一定障碍。全国人大代表、福建师范大学经济学院院长黄茂兴建议,建立全国范围内的农业大数据平台。

  黄茂兴认为,建立全国范围内的农业大数据平台是实现智慧农业的关键。由于农业大数据涉及耕地、育种、播种、施肥、植保、收获、储运、农产品加工、销售、畜牧业生产等各环节,跨行业、跨专业的数据分析,有利于解决农业生产信息不对称问题,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黄茂兴建议,依托农业大数据提供服务与信息支持,建立数据采集、共享、分析和使用机制。

  首先,建立数据平台。由国家和各地农业主管部门牵头,联合科研机构、各领域大型农业企业和农户,完善农业大数据采集、共享、分析、使用机制,建立全国范围内的农业大数据统一平台。助力产业链各环节的科学决策,实现产业可持续发展、优化区域产业结构,进一步推动智慧农业的建设进程。

  其次,确定数据内容。农业大数据平台应包括种植业、养殖业等子平台。可根据农业产业链条划分为农业环境与资源、农业生产、农业市场和农业管理等领域,为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提供全程服务和科学指导。

  再次,完善建立机制。农业大数据平台建设涉及多个细分领域、生产环节和数据来源,极具复杂性和系统性。建立农业大数据平台要率先开放农业部门的自有数据,再积极引入各方面社会力量参与到农业大数据平台的建设工作中,更好地汇总、分享和交换数据。

  最后,规范数据标准体系。相关部门应积极推进数据采集、开放、共享、安全保密等关键共性标准的制定和实施。

  农村金融机构为农村、农业、农民以及乡镇企业提供基础金融服务,是我国多层次金融体系不可或缺的一块重要内容。全国人大代表、南京市委副书记龙翔表示,加快推进一批优质农村商业银行上市发展,有利于强化农商银行为农村、农业、农民提供基础金融服务的能力,也有利于发挥农商银行服务中小优势企业和促进城乡融合发展,促进国民经济转型升级,还有利于促进农商银行的健康发展,防范金融风险。

  龙翔建议:一是着眼全局,有序开展农商银行上市工作。目前,银行机构上市审核节奏与一般企业不同,农村商业银行上市进程滞缓,不利于促进农商借助资本市场发展壮大。二是有所侧重,支持优质农商银行发挥引领作用。充分发挥区域经济较发达地区农商银行的示范作用,加快推进优质农商银行上市进程。通过支持优质农商银行上市,提振其服务地方、服务“三农”的能力,为乡村振兴的宏伟蓝图提供金融支撑。三是登陆资本市场,有助于促进农商银行按照现代金融企业公司治理的要求,完善公司治理结构、风险管理体系和内控制度,提高公司运作的透明度。从整个银行体系来看,农村金融机构在治理水平和风控能力方面相对较弱,促进农商银行的健康有序发展,有助于防范银行体系的潜在金融风险。

  农业风险包括自然风险、市场风险、技术风险,目前国内在帮助农民解决自然风险方面已经有完备的制度。全国人大代表、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研究员莫照兰表示,在规避市场风险方面,我们一直不断完善农业市场风险管理机制。但是,目前对运用农业技术隐含的巨大风险尚无有效预案,特别是随着大量农业高新技术的采用和推广,将会迎来农业技术风险大幅扩散和高发的态势。

  为规避农业技术风险,减少农户损失,莫照兰建议:

  一是扎实推动创新研发与农业技术应用紧密结合,杜绝虚假农业技术成果及脱离实际的农业技术推广,从源头上避免造成重大农业技术损失;吸引全社会力量服务农业技术发展,建立农业技术应用风险保障基金制度。

  二是政府牵头,建立农业技术风险规避平台。以农业技术研发企业或个人作为信息主要提供者,通过平台进行信息发布、成果展示、在线答疑、科学培训,促进新技术尽快推广,帮助农民合理选择革新技术。还应建立农业生产技术的生态风险评估机制以及农产品生产链条监管的长效机制,将农民需要承担的农业技术风险降到最低,激发参与农业技术革新的积极性。

  三是多方联动,健全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模式。尝试开办农业技术应用保险,把不确定的巨大风险损失转为小额保费支出。农业技术推广也应尝试 “订单+保险+期货”模式,采取按订单生产的方法,以期货价格指导农业新技术新产出,通过套期保值、基差贸易、买卖期权等方式,提前锁定新型农产品价格,保证农户获得满意的收益。鼓励农民向合作社统一“赊技术”,由农民主动向当地合作社提出申请,由合作社根据实际情况为农民提供专业化、个性化的技术指导及培训,并主动收购其产出的产品或帮助农民开拓市场。确保自行尝试加入农业技术革新的农民享受到“涨价随市,降价有补”的福利。

  “二十一世纪什么最贵?人才!”虽然是一句台词,却反映出当代社会现状:干什么事离了人才,就是空谈,乡村振兴同样离不开人才振兴。

  全国人大代表、辉县市张村乡裴寨村党支部书记裴春亮建议,加强农村现有人才队伍的培育,特别是新理念和新技术的培训,让他们在特定的区域发展特色产业,成为能人和专家,带动一方发展。

  谈到乡村振兴战略,裴春亮说:“如何让这一战略落地生根并开花结果,首先要突破一个瓶颈,就是让专业技术人才回归农村,要让‘懂农业,爱农村’的人回来,乡村振兴关键在人。”

  在裴春亮看来,科技改变农村,智慧农业的发展要求农民不仅要有新思维,更要有新技术。他建议,首先,要整合农业类专业的高校高职、中专等教育资源,从技术层面形成高、中、初“三位一体”互为补充的职业农民教育培育体系,注重现代农业生产和技术需求,做好分层分类。其次,要开展农民职业教育培训。再次,要通过税收减免、孵化补助等方式,支持和鼓励接受过系统教育、热爱农村农业的广大青年大学生回乡创业创新。

  当前,农业科研、推广单位在服务“三农”中起着重要作用,但科研、推广人员服务“三农”的意识却普遍薄弱,技术、知识更新慢,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科研与推广生产相脱节。全国人大代表张艳建议,首先,构建现代科研推广体系,打造过硬科研推广服务队伍。构建现代农业科研推广体系,要将科技融合到大农业发展中,用现代生产方式改造农业,这就需要现有科研、推广人员不断加强学习,提高业务素质和水平,从而更好地服务“三农”。其次,完善服务机制,精准为“三农”服务。科研、推广人员既要懂技术,也要了解国家政策,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协助政府在农业转型升级中做好参谋,帮助农民脱贫致富。再次,多效并举,鼓励科研、推广人员服务“三农”。建立农业专家自愿者智库,农民可以从智库选择专家服务;农业科研机构建立院地合作、校企合作机制,加速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农业科技推广部门一对一或一对多采取承包方式对经营大户、合作社进行指导。此外,政府应制定激励政策,最大限度地调动人员积极性,使高新技术尽快尽可能多地应用于农业生产。

  基层农技推广队伍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有生力量,近年来各级农技人员文化素质、科技能力、管理水平、服务能力显著提升,团队推广、科技入户、体系配套等项目也有序推进,但农技推广队伍 “最后一公里”的建设难题依然需要解决。全国人大代表聂永平建议,基层“三农”工作队伍建设必须要走在先、走在前。

  首先,壮大基层农技工作队伍。加快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采取公开招聘、竞争上岗、择优聘用的方式,选拔具有真才实学的专业技术人员进入农技推广队伍;鼓励从本地专业农民、养殖大户等择优选拔一批全科农技员,让这支队伍成为政府农技推广的有力补充;地方政府要与农业大专院校做好对接,从优秀的毕业生中选拔一批热爱“三农”的大学生,补充到基层一线,壮大基层力量,造就一支拿得起锄头、放得下书本、经得起基层考验的农技推广工作队伍。

  其次,建立长效的管理机制。通过上下联动,既充实和加强基层农技队伍建设,又解决了部分农技人员实践经验不足的问题。探索实行基层农技人员动态管理、农技推广责任考核机制,逐步建立总体稳定、优胜劣汰,人尽其才的人员管理新机制。

  再次,加大农业科技推广经费保障。保障好基层农技人员的工资待遇,让基层农技推广人员定得下心,安得下身;增加乡镇公益性农技推广机构的经费预算,并纳入同级财政预算,保证足额到位;建立国家、省、市级农业推广专项经费;建立农业科技项目申报机制,强化与农业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的合作机制,引进消化新品种、新技术。

  □本报记者 姜颖越 熊鹤雯



http://farm.00-net.com/news/8/2018-03-13/3286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