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农业新闻 > 三农人物 > 正文 返回 打印

“粮改饲”———青贮玉米的商机探秘杜邦先锋青贮全过程管理

零零社区网友  2016-08-05  互联网

2016年7月18日,杜邦先锋种子事业部奶牛营养经理史枢卿、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刘长全副研究员与记者坐在杜邦北京一间会议室,史枢卿开门见山,在投影屏幕上展示当前全球青贮玉米生产现状。可以说,全球广泛生产应用青贮玉米的现实,也让我们对中国发展青贮玉米充满了期待。
青贮事关供给侧改革
时下,取消玉米临储的决定让种粮大户忧心忡忡。据统计,每年中国玉米消费量的60%~70%都是饲料,秸秆、粮食加工副产物等也大量用于畜禽养殖,但种植、养殖、加工三个产业各唱各的调,籽粒玉米并不能很好地满足养殖业特别是草食家畜奶牛、肉牛、肉羊对优质粗饲料的实际需求。可以说,当前面积最大的粮食作物玉米进行供给侧改革的要求最迫切。
种植青贮玉米,不但有利于减少饲料原料进口,有利于畜牧业发展,更有利于提高土地产出效率。以草食家畜饲料需求为导向,调整玉米种植品种和利用方式,是“粮改饲”目标之一。
7月6日,农业部公告《全国草食畜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据专家介绍,这是国家第三次提出草食畜牧业发展规划。根据该规划,青贮玉米的发展目标是3500万亩,这个数字占到5亿亩玉米种植目标面积的7%。确定7%的比例,是参考了美国等畜牧业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
美国青贮玉米面积年际变动不大,2012年4400万亩,2013年3700万亩,青贮玉米年产量在1亿吨左右。再看欧洲,爱尔兰、英国、丹麦、比利时、荷兰等国几乎是100%的青贮玉米;德国籽粒玉米、青贮玉米、沼气玉米各占三分之一,而沼气玉米也是青贮玉米;法国青贮玉米占到50%。西欧年种植青贮玉米6000万亩,占玉米面积的80%左右。以乳业著称的大洋洲新西兰,青贮玉米占100%。
根据山西农业大学教授许庆方的调研,中国肉牛和奶牛养殖每年消耗青贮玉米4500万吨左右。考虑到当前青贮玉米发展还处于相对低级阶段,3500万亩的发展目标是科学的。而从粮食安全角度出发,藏粮于地、藏粮于技,让土地生产力最大化,进行休耕和轮作,选择青贮玉米也是一个好的方向。
乳业发展离不开青贮
青贮苜蓿可提供优质纤维和蛋白,青贮玉米是非常好的能量饲料和优质纤维。乳业发达国家,美国、荷兰、新西兰、法国、德国等,均把青贮玉米作为奶牛的重要饲料组成。以美国为例,在高产奶牛的日粮配方中,青贮玉米一般占到粗饲料的80%。高质量的青贮饲料,不但可降低精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的投入,降低养殖成本,而且可保证产奶量。
实际上,当前中国规模养殖场奶牛日粮配方与美国基本相同,不过,由于中美青贮玉米质量差距巨大,中国奶牛单产水平比美国低很多。在精饲料等各环节配方相同情况下,每天每头牛饲喂20~25公斤青贮饲料,美国奶牛产乳量平均每年10~14吨;国内规模牧场奶牛产乳量9~12吨,而一般牧场平均只有6~7吨。史枢卿表示,当前国内生产的青贮玉米根本无法满足肉牛和奶牛养殖的需求,最直观的差别就是产奶量。
虽然玉米是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但每年中国玉米消费量的60%~70%都以精饲料形式进了畜禽的口中,还有部分作为淀粉加工原料,真正作为粮食的玉米比重只是很小的一部分(约占10%)。
收获果穗加工成籽粒,再加工成饲料,其过程浪费了很多人力、机械、燃料、损耗等成本。而青贮饲料加工制造成本相对较低、浪费少;更不用说青贮玉米对于奶牛和肉牛来说更适口、更健康;从动物营养角度来说,转化效率更高。因此,青贮玉米的投入产出比更大。
史枢卿提供的杜邦先锋长期调研数据显示,从生产角度来说,与籽粒、秸秆分开收获相比,正确的全株收获能量和营养物质利用效率能高出1.8倍。
国内青贮观念落后
当前国内玉米绝大部分采收果穗,籽粒玉米作为产品;部分先收获玉米果穗,再收玉米秸秆进行黄贮;还有一些收获玉米全株,制成青贮饲料。
在大多数情况下,青贮不专指品种,而是指用途,是在适当时期内收获新鲜玉米全株,切碎、压实、隔绝空气贮藏,经乳酸菌发酵制成饲料。什么样的品种适用于青贮,青贮品种与籽粒品种有什么不同,国内外育种家的看法并不一致。
国内较流行的观点是:青贮玉米以生产秸秆为主,秸秆产量高就是好的青贮玉米品种;食用玉米以生产籽粒为主,籽粒多为好。同时,青贮玉米最佳收获期在籽粒成熟的乳熟末期或蜡熟前期时产量最高,营养价值比较好;食用玉米的收获期在完熟期以后。
2010年,《青贮玉米品质分级》国家标准出台;2014年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印发《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标准》。品种审定评价主要考虑全株的生物产量,质量指标并没有被纳入评比筛选指标之中。
与国内考察青贮玉米指标不同,史枢卿介绍,美国最重要的指标有两个:收获时全株玉米的干物质量和淀粉含量。在青贮玉米干物质为35%时,田间青贮玉米干物质产量最高。籽粒是淀粉的主要来源,籽粒产量对于青贮玉米来讲是第一重要的,全株玉米能量的65%~70%来自于籽粒。所以,青贮玉米品种不仅干物质含量要高,而且淀粉含量也要高。
据悉,从2008年至今,没有一个青贮玉米品种通过国家审定,但省审品种并不少。不过,在实际生产中,这些审定品种没有得到规模养殖场的青睐。养殖场一般选择籽粒玉米品种作为青贮玉米来用。从实际应用角度来说,国内育种家的观念有待更新,产业标准亟待完善。
史枢卿强调了一点,杜邦先锋与分布在全球的试验站共享全球最大的种质资源库和育种技术,并根据各地条件进行品种繁育。青贮玉米与籽粒玉米的品质衡量标准均为籽粒高产,当其他性状与籽粒产量矛盾时,优先保证籽粒产量。不过,由于用途不同,两个产品仍然有不同的选育标准。例如:青贮追求植株高度,而粮食植株矮些更有利于籽粒营养的生长;青贮熟期长7~10天,而粮食熟期向脱水快(熟期略短)方向发展。他表示,美国玉米育种家选择青贮玉米的原则是,在保证籽粒产量不低的情况下,选择高秆品种。
杜邦先锋的全过程管理理念
杜邦先锋是全球最大的杂交玉米种子供应商,其青贮玉米也有很大优势,同时,杜邦先锋还是全球唯一拥有青贮专用乳酸菌业务的种业公司。据悉,美国近40%的青贮玉米种植户优先选择杜邦先锋,理由就是可为种植户提供成熟的青贮全过程管理。
杜邦先锋青贮全过程管理包括青贮饲料生产的五个重要环节:玉米种植、生长、收获、存贮、饲喂。
以种植环节为例,首先考虑品种的成熟期。青贮玉米所需积温比籽粒玉米少,如果选择籽粒玉米品种作为青贮玉米种植,播种时间可以晚5~10天,以便实现干物质产量和淀粉含量的最大化。其次关注产量、淀粉含量和纤维消化率三要素。比较青贮玉米品种时,要换算为青贮玉米标准含水量为65%时收获的产量,即以干物质35%产量时制成的饲料饲喂可获得最大产奶量。种植环节管理还包括播种日期、田间杂草和害虫管理、施肥、播种深度与株距、行距、种植密度、出苗、抗倒伏性评价、补种等。
根据杜邦先锋在中国多年的田间试验,正常年份春玉米区65%标准水分青贮玉米产量在每亩3~3.5吨,黄淮海地区是2.5~3吨。美国2013年青贮玉米面积3812.6万亩,平均亩产2.815吨,且美国玉米全部是一季种植(春播)。因此,如果品种适宜,在中国种植青贮玉米,品质完全可以与美国比肩。
青贮玉米收获,不仅需要把握时间,以获得更高的产量;还应控制含水量、粉碎长度、压实度、适宜的覆盖方法,以维持青贮饲料处于厌氧环境中,保证饲料质量、提高饲料的贮存期。青贮玉米饲料贮藏,需要pH值保持在3.8~4.2,正常发酵温度高于环境温度8~11℃,还需要合适的挥发性发酵酸分布、蛋白质最小降解率、青贮窖和青贮堆压实密封等条件。
使用青贮接种剂和添加剂是杜邦先锋青贮全过程管理的重要一环,添加剂不但有利于减少发酵过程中的损失、减少蛋白质在贮存过程中的降解,还会增强适口性、改善纤维消化率。2000年,其第一个含有布氏乳酸杆菌的青贮添加剂在北美商业化;2003年,上市第一个专门针对全株玉米的同型发酵菌和布氏乳酸杆菌复合的青贮添加剂。上述产品分别于2015年和2016年在中国上市。
据悉,杜邦先锋当前与国内大型乳品企业蒙牛、伊利、现代牧业、济南佳宝等均有合作,为这些企业的青贮饲料过程管理服务。
现阶段的青贮玉米路径
从全球来看,20世纪初,青贮玉米随着草食畜牧业的发展起步。从20世纪80年代到2005年,中国青贮玉米属于小规模应用阶段,主要以籽粒玉米用做精饲料、秸秆做黄贮为主。2005年至今,进入全株青贮玉米摸索和缓慢推广阶段。可以认为,随着国家对草食畜牧业的重视、“粮改饲”种植业结构调整,草食畜牧业将快速发展,青贮玉米迎来巨大的发展机遇。
不过,当前我们发展青贮玉米存在许多问题,如青贮品种少、青贮技术水平低、青贮品种审定标准与实际应用脱节等。专家建议,一方面,可以把青贮玉米归为特用玉米类别,加速推广过程;另一方面,可以在已审定品种中选择普通玉米品种作为青贮用。因为当前90%的青贮品种与籽粒品种是共通的。可以稍牺牲粮食产量,选择株高更高的品种,从干物质量来说,全株玉米籽粒与秸秆的比例在45%∶55%较适宜。
对于黄淮海地区来说,当前推广的玉米品种完全可以作为青贮玉米应用。不过,除了株高更高外,青贮玉米在脱水速度上与籽粒直收品种相反,青贮玉米需要脱水速度稍慢的品种;对于春播玉米区,由于气候差异大,不同积温区审定玉米品种不同,而且不允许跨区种植,但对于青贮玉米来说,所需积温要低于籽粒玉米,种植跨区品种是可以的,这需要打破我们固有的品种审定观念;对于冷凉地区,可以采用短生育期的品种作为青贮品种,还可以采用玉米苗移栽方式种植,将草玉米变为籽粒能成熟的带穗全株玉米。
此外,国家鼓励青贮玉米发展,就要把有限的项目资金用在刀刃上,扶持可以实现农户增收、养殖户增产降本的新技术,从需求方——养殖场提高产奶量和品质、降低成本出发,让农户种植的青贮玉米有销路。



http://farm.00-net.com/news/8/2016-08-05/3257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