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农业新闻 > 三农人物 > 正文 返回 打印

“李鬼”让湖北肥企雪上加霜

网友投稿  2014-06-20  互联网

□本报记者陈传武

今年以来,全国各类化肥市场遇冷。作为农业大省,湖北同样遭遇农资暴跌,多数肥料企业苦不堪言。据湖北省经信委经济运行处分析,受产能过剩、需求不旺等因素影响,湖北省各类化肥价格出现全线下跌。今年1~5月,全省生产化肥477万吨,同比仅增长5.1%。

记者深入调查后发现,目前湖北化肥企业受到产能严重过剩的困扰,而假冒伪劣产品的猖獗更是让肥企雪上加霜。市场执法混乱情况也时有发生,导致全省的化肥市场如临寒冬,进一步压缩了企业的盈利空间。

“化肥形势不好的主要原因还是供过于求,目前无论是生产环节还是流通环节,普遍都觉得日子并不好过。”湖北省经信委重化产业处高级工程师、调研员邓忠明告诉记者。据邓忠明介绍,全省现有各类化肥企业260多家,化肥产能1200多万吨(折纯),其中,尿素产能340多万吨(实物,下同),磷铵产能1260多万吨,复合肥产能2350万吨,而全省每年农业生产用肥约为660万吨。

在严酷的市场竞争中,化肥企业不仅面临着同行之间的激烈竞争,还不时有“李鬼”冒出来捣乱。

据记者了解,假冒伪劣产品对化肥市场的冲击很大。这些“按下葫芦浮起瓢、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假化肥,让正规肥企头疼不已,也严重扰乱了市场秩序。

不久前,新洋丰肥业公司业务员从新

疆石河子市带回来一摞宣传单,单子上赫然印着该公司新疆分公司的名字,洋洋洒洒写满了16种产品的介绍,但厂址却是子虚乌有。新洋丰公司向当地工商部门举报,却因假化肥标注的地址虚假、电话不通,导致工商部门很难对其进行取缔、处罚。

在河南许昌,三宁化工公司也碰到了类似的难题。“驻地业务员发现当地有大量假冒公司的产品销售,但由于河南省小麦产区机械化作业率高,当我们的法律顾问赶到产销现场时,假冒的肥料已经全部撒到地里。”该公司总经理助理、销售公司经理毛国斌无奈地说。

大企业大品牌如此,而组建仅5年多的湖北茂盛生物有限公司也未幸免。“经过几年的宣传推广,我们的复合肥在安徽阜阳市场上很受欢迎,没想到我们却接连发现假冒产品,几乎到了以假乱真的地步。我们的精力有限,调查取证又非常艰难,往往是得不偿失。再说,农民没法当面辨别,只有等用了以后才知道上当受骗。这对于我们的品牌是致命的打击,弄不好苦心经营多年的市场口碑就会毁于一旦。”茂盛公司副总经理李绍峰向记者诉苦道。

据了解,湖北省出现很多假冒化肥销售“游击队”,他们打一枪换一个地方。在偏远乡镇村组,大篷车拖着假冒伪劣化肥和执法人员玩起了捉迷藏,不仅冲击着正规肥料厂家的市场,也影响了农业生产、生态安全。

“现在有的地方市场管理也比较乱,对

于正规企业,执法部门随时可能抓住你的‘把柄’,动不动就罚款;对于假冒产品破坏市场环境,拉低主流品种价格,监管却很薄弱。有些部门表示无能为力,有的干脆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一位不愿透露单位和姓名的肥企负责人不无担忧地说。

这位负责人告诉记者,当前市场执法混乱的原因主要还是地方利益、部门利益等因素在作祟。许多地方每年都给相关部门下达罚款指标,以罚款收入来补充财政经费的不足,从而导致执法者明知是假冒伪劣产品也不去彻底根除,就是怕断了自己的财路。

“化肥要想进入哪个市场,即便你的产品再好,也得疏通关系,到处打点。长此以往,正规肥企毫无利润可言,又谈何发展呢?”一位肥企负责人如是说。据记者了解,该化肥公司年产各类肥料10万吨,却要支付近40万元的各种罚款,相当于每吨肥料要支付4元的罚款成本。

对此,湖北省农资协会会长苏泽文认

为,市场经济也是法制经济,除了依靠市场的自发调整,更要加大执法力度,净化市场经营秩序,真正打假扶优,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他建议,改多头执法为联合执法,从工商、质监、农业执法部门选出一家部门牵头,其余部门协助,联合起来统一执法,或在政府的机构改革中明确一家部门为化肥产品的唯一执法部门,对化肥产品从生产到流通的各个领域进行全程监控。



http://farm.00-net.com/news/8/2014-06-20/3212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