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农业新闻 > 三农人物 > 正文 返回 打印

小麦白穗早防早治

网友投稿  2012-08-24  互联网

本报记者王爱娥

10年前,中国农垦进出口公司业务二部经股份制改造,成立北京新禾丰农化资料有限公司。如今公司经营产品涉及杀菌剂、除草剂、杀虫剂、生长调节剂等,在除西藏外的所有省份都设立销售及技术服务点。该公司北京技术中心谢银旦经理告诉记者,目前正是小麦播种筹备期,麦播期间防治小麦病虫害是保证一播全苗、夺取小麦优质高产的关键。近年来,新禾丰为小麦从种到收提供了药肥一体全程解决方案。

白穗现象调查

据了解,北京新禾丰的农技人员足迹遍及小麦主产区,对小麦中后期出现的白穗现象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记者跟随新禾丰农技人员到河南、河北、安徽等地调研,这些病害被农民认为是毁灭性病害。

谢银旦介绍,造成白穗的主要病害有全蚀病、根腐病、纹枯病、赤霉病等。在播种前采取一些栽培和药物处理措施,对前三种病害能起到较好的防治效果;对赤霉病则需选用抗病小麦品种或在抽穗时药物防治。

对症下药是关键

针对不同病害,只有对症下药才能解决问题。新禾丰董事长王世成表示,新禾丰与许多国际知名农化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农技服务与营销网络配套体系,并与全国农技中心合作,开展农业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科学用药施肥水平。

全蚀病:最佳方法是拌种

谢银旦介绍,小麦全蚀病菌是土壤寄居菌,在小麦整个生育期均可侵染,以苗期侵染为主。病菌可由幼苗的种子根、胚叶以及根茎下的节间侵入根组织内,也可通过胚芽鞘和外胚叶进入寄主组织内。幼苗期感病,初生根部根茎变为黑褐色,重者病斑连在一起,使整个根系变黑死亡。分蘖期地上部分无明显症状,重病株表现低矮,基部黄叶多,拔出麦苗用水冲洗麦根,可见种子根与地下茎都变成黑褐色。拔节期病株黄叶多,拔节后期重病植株矮化、稀疏,叶片自下而上变黄,似干旱缺肥。在潮湿情况下抽穗灌浆期根茎变色,部分形成基腐性“黑脚”症状,最后造成小麦植株枯死,形成白穗。

据悉,近几年小麦全蚀病发病面积逐年增加,且危害程度逐年加重。谢银旦表示,防治全蚀病应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目前防治全蚀病的最佳方法是在小麦播种前拌种预防。国内主要采用美国孟山都公司研制开发的“全蚀净”(12.5%硅噻菌胺悬浮剂)防治,这是当前唯一的专业防治药剂,且防治效果很好。

“再好的药也要科学使用,不能认为药用得越多越好。”谢银旦告诉记者,在施用上,亩用“全蚀净”(12.5%硅噻菌胺悬浮剂)20毫升+“禾丰钼”15毫升,兑水300~500毫升,混配均匀后拌麦种10公斤,充分搅拌均匀后闷种6~12小时,阴干播种。

纹枯病:重在预防和田管

小麦纹枯病又称尖眼点病、立枯病,是典型的土传病害,在小麦各生育阶段均可受害。冬前是纹枯病菌侵染的第一个高峰期,返青后进入第二个侵染高峰期。发病初期在茎基部叶鞘上形成褐色病斑,后发展成典型的黄褐色梭形或眼点状病斑,病部不断扩大,基部茎节腐烂。发病重的田块小麦易倒伏,形成大量“枯白穗”。

谢银旦说,纹枯病重在预防和田间管理,主要抓住越冬期和返青拔节期两阶段。可在越冬期和返青拔节期选用“赞米尔”(咪鲜胺·戊唑醇)600~800倍、戊唑醇、烯唑醇等进行叶面喷雾,还需加上营养类叶面肥如“海绿素”1000倍、“磷钾动力”1000倍,促进根系和营养生长,提高抗病力。

赤霉病:喷药防治

小麦赤霉病是麦类作物流行性病害,主要为害小麦穗部,一般在小麦扬花期侵染,灌浆期显症,成熟期成灾。典型症状是零星半截白穗。在穗期造成穗腐;在苗期引起苗枯、基腐等症状。

谢银旦说,小麦抽穗至灌浆期,凡是抽穗扬花期遇3天以上连续阴雨,病害就可能严重发生。该病的病原数量是发病基础,而气象条件是流行的决定因素。在齐穗后扬花前进行田间喷药,可选择“多菌灵、甲基硫菌灵”或选用“赞米尔”600~800倍+“磷钾动力”1000倍+“毒·氯”1000倍混配均匀进行田间喷雾。



http://farm.00-net.com/news/8/2012-08-24/3140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