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吴俊生
7月本是草甘膦销售的淡季,但在资本市场,这个炎热的7月却是属于沉寂了近三年的“大熊股”———草甘膦的。
先是新安股份、扬农化工等草甘膦概念股演绎一波“黄金两周”,接着国内最大的草甘膦生产商之一华星化工又半路杀出。在停牌两周之后,截至7月25日,复牌后的华星化工连续出现四个涨停。
华星化工,这家从2008年金融危机以后就一蹶不振的农药公司,刚刚经历了上市以来最大的一次重组———华信石油注资19.7亿,获得了不超过60.61%的股份,成为华星化工最大的股东。在完成这场脱胎换骨的大变身之后,股市首先给出了积极的回应。但问题是,华星化工的未来也正像草甘膦的未来一样,并不会就此明朗。
“换了东家”
7月20日,华星化工发布第五届董事会第十五次会议决议公告,拟向特定对象华信石油非公开发行股票,募集资金总额19.7亿元。发行完成后,华信石油将持有华星化工不超60.61%的股份,成为华星化工新东家。
华信石油的出现,终于让市场猜测了大半年的重组一事尘埃落定。2011年11月,华星化工经历过一次最短命的停牌。当时华星化工宣布有重大筹划事项并停牌,但仅仅过了4天,公司即复牌,并宣布筹划事项取消。彼时,业内就传出声音,猜测华星化工可能正急于寻找大东家接盘,以缓解公司面临的日益严峻的资金危机。
此次,华信石油携巨资入驻,显然给沉寂已久的华星化工股票打了一剂强心针。受此利好影响,华星化工7月20日复牌后,股价即强势反弹。截至7月25日,连续四日出现涨停,当日股票报收于6.91元。此前,华星化工的股价一直在低位徘徊,今年年初曾最低跌至3.99元。
华信石油是一家主要生产石油化工原材料及添加剂的贸易公司,其主要客户为中石油、中石化等大型石化企业,以及部分国际化工集团。从华信石油的业务看,其经营领域恰好是华星化工的上游,两者的牵手在一定程度上打通了华星化工的产业链。
根据公告的内容,此次募集的巨额资金除部分用于还债外,将有7亿元用于“30万吨/年离子膜烧碱工程项目”、3亿元用于“年年富配送中心建设项目”,另有6亿元补充流动资金。而据了解,前述两个项目事实上都是华星化工规划多年但一直未能实施的“濒死”项目。
无奈的抉择
事实上,在行业看来,经过长达近4年的低迷之后,华星化工的这一次重大重组实是为挽救公司的无奈之举。
中国农药工业协会副秘书长曹承宇在就此次收购进行评价时说:“华星化工作为一家民营企业,是不会轻易让其他企业进来的,现在华信石油进入,说明公司的资金链出现了严重问题。”
公开数据显示,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华星化工就一直难以摆脱亏损的阴影。
作为安徽省民营企业第一股,华星化工2004年7月13日在深交所挂牌上市后,一直到2009年第三季度,公司都处于高速增长的状态,但此后经营状况就急转直下。
2009年,华星化工净利润大幅暴跌,仅有492.20万元,而2008年净利润高达1.72亿元,同比下降97.13%。2010年,华星化工亏损更是高达1.28亿元,同比下降27倍。2011年颓势稍缓,前三季度亏损2763.35万元。就在当年年底,当华星化工面临再次亏损而被摘牌的严峻局面时,所在地的安徽省和县政府送上及时雨,一次性补助7500万元,使得公司当年实现净利润358.92万元,避免了被戴帽的命运。根据相关规定,上市公司连续两年亏损,就可能随时遭到摘牌,俗称戴帽。
与经营业绩一蹶不振相对应的是,公司内部人事振荡迭起,仅2011年便连续有两名高管辞职。1月18日,华星化工董事、总裁郭之兵宣布辞去所有职务,这离他担任公司总裁前后不到10个月。媒体用了“出人意料”一词来形容。随后,11月,公司董事、副总裁纪祖焕也向董事会递交辞呈,辞去董事、副总裁职务。
除了走马灯似的人事更迭,高管减持股份更是引起外界诸多想象。最引人瞩目的是,华星化工创始人,公司首任董事长庆祖森原本是公司最大的股东,但在2011年年底将最后一笔股份赠与女儿庆光梅后,就不再持有公司任何股权,彻底从自己亲手创建的公司抽身退出。
截至目前,华星化工的股权已经比较分散。据2011年度公报,华星化工实际控制人,现任董事长谢平与其妻庆光梅共同拥有公司15.53%的股份,谢平8.63%,庆光梅6.9%。分析人士认为,过于分散的股权不利于公司决策。
解近忧难解远虑
对于此次重组,尽管资本市场发出了积极的信号,但业内同时也指出,华星化工这一轮股票上涨既有华信石油大笔注资的原因,也是对年初以来草甘膦价格行情飙涨的一种呼应。
资本市场本就变幻莫测,对华星化工而言,更重要的问题其实是,华信石油的大手笔收购和融资能否直达华星化工三年来的病灶,通过整合资源和项目,一举扭转公司的颓势。
曹承宇认为,华信石油大额注资毫无疑问将大大缓解华星公司的困境。从产业链上而言,华信石油作为华星化工的上游,可以为其提供稳定的原料供应;但也必须看到,石油是非常不稳定的因素,特别是在中国石油高度垄断的局面下,将来华星化工能在多大程度上掌控石油、天然气资源,尚不好断定,其未来走势还有待观察。
与曹承宇的“不确定论”相似,市场对于华星化工的此次重大收购也有着两种不同的声音。
乐观者认为,华星化工的重组优化了原料供应,产业链更加完整,也有了更充足的资金,特别是两个原有项目的实施,将大大提高公司的盈利能力。
烧碱是农药生产的重要原料,烧碱的利润之高在行业内也是公开的秘密。按目前华星化工生产农药的现状,一年就需要烧碱近5万吨、三氯化磷6万吨。有业内人士估算,如果年产30万吨烧碱项目顺利投产,仅运费一项就能为华星化工节省3000多万元。
同时,此次募投项目中的年年富农资连锁也被业界寄予厚望。作为曾经的出口型企业,从2008年金融危机以后,华星化工逐渐转入内销,扩大国内销售份额,市场推广和物流配送能力就显得至关重要。年年富项目的实施,对解决华星化工多年来存在的市场营销瓶颈将大有裨益。
不过,与乐观者相反,也有一些行业人士对这次两大募投项目却并不看好。
根据华星化工的公告,增发募投项目达产后,预计每年新增收入合计16.6亿元,年新增利润1.5亿元。若以2011年的年报数据计算,新增营业收入相当于2011年华星化工营业收入的180%。尽管公报的乐观溢于言表,但有分析认为,此次募投项目全是以前的“濒死”项目,此次抓住华信石油近20亿元巨资,虽给华星化工带来希望,但是鉴于目前国内草甘膦等大宗农药产能过剩问题,未来项目投产能否带来丰厚的回报仍然充满变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