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农业新闻 > 三农人物 > 正文 返回 打印

肥企转型有赖高效产品

零零社区网友  2011-12-13  互联网

□本报记者王军

“中国肥料应当重点提高肥效与利用率,而不是继续大幅度提高施肥水平。所以,今后应当大力开发新型高效肥料,推动中国肥料产业实施质量替代数量发展战略。”日前,在“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复合(混)肥养分高效优化技术与研究”项目总结研讨会上,中国农科院农业资源与区划所研究员、全国新型肥料专业技术委员会主任赵秉强接受记者采访时,这样描述肥料企业未来的研发重点。

据了解,中国化肥使用量占世界消费总量的35%,是美国、印度的总和。中国亩均化肥施用量21.2千克,远远高于8千克的世界平均水平,是美国的3倍,印度和欧盟的2.5倍。过量施肥不仅导致资源浪费,粮食生产成本增加,还会引起农业面源污染、土壤板结和农作物缺素症及各种病害的发生。“十一五”期间,从政府到科研院所、生产企业,一直都在寻找肥料创制的突破点,希望推动中国肥料企业转型,而提高肥料的利用效率则是研发的重点。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5年时间里,中国肥料企业与科研机构合作,取得了不少成果。

记者在会上获悉,中科院沈阳应用生态所承担的新型高效肥料科技创新平台与发展战略项目历经5年攻关,在国内率先开发出无溶剂原位表面反应包衣控释技术工艺、水基树脂控释技术工艺,使控释肥料实现无溶剂和零排放。其成果顺利通过国家科技部组织的项目验收。目前,国内已有48家肥料企业应用了这些技术,年产能达60万吨,累计生产长效缓释肥料300多万吨,农业推广面积达9153万亩。新产品使氮的有效期达到120天,是普通肥料有效期的2~2.5倍,实现了长效复混肥和缓释尿素一次性基施免追肥。

施可丰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与华南农业大学肥料与平衡施肥研究室樊小林教授合作,实现了控释肥料新技术新工艺制造的系列控释配方肥项目产业化。采用该技术生产的肥料用于瓜果、蔬菜等,一次性施肥可满足作物整个生长期需要,与常规肥料相比节肥20%~30%,在不增加农民投入的情况下,亩均增产10%以上。

山东金正大集团董事长万连步告诉记者,金正大坚持产学研、农科教相结合,以金正大集团为投资建设主体,以山东农业大学教授张民为课题负责人,双方共同将树脂包膜控释肥料关键技术集成及产业化在金正大变为现实。金正大以国家缓控释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国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等研发平台为技术支撑,推动了企业技术和产品升级,同时也显示出新型高效肥料创制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济南乐喜施肥料有限公司董事长郭建文表示,包裹肥料已经在乐喜施“安家落户”,以其独特的技术和肥效提升了企业国内外市场竞争能力,并让乐喜施跻身于世界五大缓控释肥料生产企业行列,成为目前亚洲最大的包裹型缓控释肥生产基地。累计销售包裹肥逾百万吨,按每袋化肥为农民增收节支86元计算,累计为农民增加直接经济收入近20亿元。

潍坊市众和生物肥料有限公司总经理于忠秀表示,采用复(合)混肥养分高效优化技术与工艺生产的有机无机复混肥料,不仅让作物实现一次性施肥,并且在投肥量比常规田块减少30%的情况下,作物仍有增产,同时节省用工投入30%。

赵秉强博士强调,“十一五”国家新型高效肥料创制项目由中国科学院、农业部、教育部共同组织,参加单位涉及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知名企业等多达40余家。项目实施5年来,在氮肥缓释促释技术研究及产业化、控释/包膜技术及产业化、复合(混)肥养分高效优化技术及产业化、商品有机肥生产关键技术及产业化、非水溶性钾矿资源高效利用技术研究等方面,形成了全国新型高效肥料技术创新体系,提升了中国肥料工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和科技水平。

全国农技推广服务中心土肥处处长李荣表示,“十一五”期间,新型高效肥料的研制与推广实现了快速发展,推动了一批企业产品升级与转型。要实现国家增产千亿斤粮食的目标,保证国家粮食安全稳定,必须依靠科技进步。而新型高效肥料的开发研制与推广使用,对提高作物单产有着其他任何措施都不可替代的作用。



http://farm.00-net.com/news/8/2011-12-13/3129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