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农业新闻 > 三农人物 > 正文 返回 打印

要“常规”更要“长效”

网友投稿  2011-09-23  互联网

□钱续坤

眼下正是秋收秋种的黄金季节,化肥、农药、种子等农资产品的购销又迎来了一个高峰期;与此同时,政府相关部门针对假冒伪劣农资开展的一些专项治理行动也在有条不紊进行。毋庸置疑,这些“常规”打假,不但有效地保护了广大农民的利益,而且有力地规范了农资市场秩序。不过农资打假很难一蹴而就,更难一劳永逸,单靠常规工作不可能对净化农资市场有立竿见影的作用,而要破解这一难题,其着力点和落脚点都应该放在“长效”上。

“长效”首先表现在机制的建立健全上。尽管现在许多地方基本建立了农资打假联席会议、农资打假护农联合执法、农资市场主体准入协作、农资经营档案联合监管、农资市场投诉举报等规章制度,但是从实际运行效果来看,效果并不是十分明显,这是由于农资打假涉及到农业、工商、质监等执法部门过多而造成的;而地方政府作为组织者和协调者,又不可能有很多的精力放在常规打假上,只能在主要的节令和关键时段进行一些突击活动,如此打假虽然有吹糠见米之效,可是很难起到彻底清除之功。因此,健全组织领导、建立专门队伍、及时会谈协商等机制,乃是当务之急。

“长效”其次表现在产品的防伪技术上。农资打假并不单单是政府和执法部门的事情,农资生产企业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近年来,由于假冒伪劣农资日益严重,出于防范的需要,防伪技术越来越受到名牌农资产品生产企业的重视,激光全息、荧光、油墨温变等许多防伪技术已得到广泛应用;一些企业正在开发技术含量高、信息量大、保密性强、不可逆变、不可复制的新型防伪技术,这些无疑对农资打假会有很大的帮助。

“长效”再次表现在农民的防范意识上。农资打假年年都声势浩大,但是年年又屡禁不绝,其因何在?犯罪分子越来越狡猾,作案手段越来越隐蔽,造假水平越来越高超,甚至能达到以假乱真的地步,这固然是其中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也与农民的自身素质与防范意识不够强有一定的关系。故而,深入田间地头,开展送法下乡,向广大农民宣讲农资打假的有关法律法规,农资产品标识管理的有关规定,并组织农资名优产品生产企业介绍产品的真伪辨别方法等举措,也是刻不容缓的。

俗话说:“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年。”一吨假化肥让一年的收成无望,一斤假种子让一年的汗水白流。由衷地希望政府部门想农民之所想,送农民之所需,除去常规打假外,换换思维方式,从长效上解决让农民买到放心农资问题,切实维护好农民的合法权益。



http://farm.00-net.com/news/8/2011-09-23/3127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