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杜晓枫
特约记者刘平昌
江苏锦屏磷矿是共和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156个重点建设项目之一,扩建投产40年来,共开采磷矿石2433.06万吨,可生产磷肥1033万吨,增产粮食61.98亿斤。40年来,锦屏磷矿为化学矿山建设输送了1694名技术管理人才,被誉为“化学矿山的摇篮”。随着资源的枯竭,矿山不可避免地从青壮年时期步入老年时期。2004年,锦屏磷矿进行破产改制;2010年8月,一场特大暴雨,将矿山仅能开采的矿井全部淹掉,锦屏磷矿由此悲壮地“闭坑”了。
12月3日,记者来到锦屏矿业(集团)有限公司(锦屏磷矿破产改制后的公司名称),走进曾经来过多次的矿部办公大楼,走进那“一五”时期建成的至今还完好如初的被誉为“小布达拉宫”的矿山选矿场,抚今追昔,不由得感慨万千。这就是那个几乎是凭借“一己”之力而支撑起整个化学矿业的赫赫有名的锦屏磷矿吗?
锦屏磷矿就是这样走完了自己辉煌的“一生”,锦屏磷矿“不在”了,但汇聚了几代锦屏人的创业精神还在,共和国没有忘记,人民没有忘记。锦屏矿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李慕告诉记者,曾经毕业于锦屏矿校,1962年进矿工作的退休职工王贵林,与中国矿业大学教授谭海樵联名致信连云港市政府,提出将锦屏磷矿改造成中国第一座磷矿博物馆的建议。2010年6月11日,锦屏磷矿成为连云港市第四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2010年10月20日,连云港市政府专门召开协调会进行研究,共商抓紧建立锦屏磷矿工业遗产博物馆事宜。连云港市市长徐一平、副市长董春科为此分别作出了重要批示。
记者专门就连云港市为什么要建中国第一座“磷博馆”等问题,采访了连云港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副局长王亚平。王亚平告诉记者:锦屏磷矿历经百年风雨沧桑,对新中国的矿业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其现存的工业遗产,饱含了强烈的时代气息,留存了文化和城市的记忆。如果这些记忆被无意识地流失了,无疑是连云港这座城市的记忆遗失,文化事业的巨大损失。建立锦屏磷矿工业遗产博物馆,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王亚平强调,锦屏磷矿已具备了建立工业遗产博物馆的基本要素和现实要求:一是历史价值高。锦屏磷矿是中国最早发现和开采时间最长的磷矿。二是工业遗存保存较好。三是地理位置优越。四是文体传统优良。
谈及下一步连云港市对建立“磷博馆”还有什么打算时,王亚平表示,锦屏磷矿工业遗产博物馆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从城市发展战略的高度,以政府为主导,自上而下地大力推进。下一步要抓紧制定《锦屏磷矿工业遗产保护区规划》,提出《文物资料征集大纲》,组织专家选址、设计等前期工作,共同推进“磷博馆”的早日建成。
图为锦屏磷矿“一五”时期建设的号称“小布达拉宫”的矿山选矿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