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农业新闻 > 三农人物 > 正文 返回 打印

“权力寻租”阻碍农资打假

网友投稿  2010-03-26  互联网

□厉金芹

农资打假的呼声向来高涨,全国农资打假专项治理行动也已全面启动,全社会对假农资可以说是喊杀声一片:主张严打者有之,主张施以重典者有之。但年年都是雷声大、雨点小,收效甚微,假农资依旧猖獗。其实问题的关键还是在执法部门———权力寻租成了公开的秘密。有了这顶“保护伞”,假农资自然就会为所欲为,“任尔东西南北风”,谁能奈我何?

近日,笔者就了解到这样一种情况:有些农资店都公开摆放着一些假冒伪劣复合肥,但都是“不怕查”的。还有一些是“怕查”的,一般都会放在库里或不易被发现的地方。这些货都是当地一些小厂生产的,“怕查”与“不怕查”,厂家的业务员在推销的时候一般都会很直接地告诉经销商。

何为“不怕查”的?就是这类产品虽然都是不达标、偷减含量的劣质货,但不是很假。比如本来总养分含量是40%的,却标识为45%或48%,要么就是把氯基复合肥标识为硫基复合肥,这样做的目的就是有利于提高零售价格。这些复合肥在进入某市场以前,厂家早已和有关部门打好招呼,或缴上一定数额的“保护费”,得到了默许,达成了一种默契,经销商只管放心大胆地卖就行了。由于进价便宜有利可图,而又没有任何的风险,所以这类肥有着很大的市场。

何为“怕查”的?就是质量确实很差,或者是厂家根据各经销商的要求,从包装到含量都是根据大家的事先约定专门灌装的。这类肥经销商一般不会公开出售,多采用捆绑销售的办法。比如,进价60元/捆的地膜绑上一袋这样的复合肥,就可以卖50元/捆,因为要是捆绑一袋正宗复合肥这显然是不可能的。这也是很多经销商面对恶性竞争的一种无奈之举,这种做法虽然可恨但也可怜。

分析目前市场上假农资之所以这样屡禁不绝,看似很顽固,其实根本原因就是监管失控,可以说从一开始就没有人真正加以制止过。所谓的打假,打来打去,无非都是为了一时新闻宣传的需要罢了,或是为了某些官员的形象塑造而已。如果他们都真的打假了,这“外快”不就没有了吗?说的再严重一点,那些部门就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希望有人能造点假,只要有人造假,就能罚款,就会有人请客,就能有源源不断的收入。因此说,“权力寻租”才是农资打假的最大障碍。



http://farm.00-net.com/news/8/2010-03-26/3101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