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农业新闻 > 三农人物 > 正文 返回 打印

正邦:构建服务三农新模式

零零社区网友  2009-06-26  互联网

为了适应农业集约化发展的需要,目前各生产和流通企业正在竞相勾勒农资连锁业新的“图谱”,试图解决农资连锁业与中国农业协调发展的问题。作为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中国制造业500强的江西正邦集团有限公司,目前正在以旗下惠万家农资连锁公司为核心,大张旗鼓地进行农资连锁网络的扩张。
  构建完整的现代农业产业链
  正邦集团副总裁邹喜明告诉记者,正邦集团上连着原料供应商,下连着产品经销商,最终面对的是广大消费者。因此,他们确立了“专注于农业,一体化经营”的企业发展战略,精心打造农牧业和种植业两条产业链,编织农资、肉食品和农产品三张流通网,构建完整的现代农业产业链,使企业增强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多年来,正邦集团始终以经营农业产业为主要发展目标,以养殖和种植业为主导产业,实施以“公司+农户”为基本经营模式的产业链一体化经营战略,为农户提供技术、资金、订单农业、畜牧养殖等多种形式的服务。并先后在江西、广东、广西、福建、湖南、湖北、安徽、四川、河南、河北、云南、贵州、山东、黑龙江等省区建立了60多家集种苗生产、饲料供应、技术服务、农户管理和产品销售等环节于一体的养殖和种植公司,职工人数达到2万余人,合作农户达到1万多户,年销售收入达到70多亿元,直接为农民创造利润5亿多元,集团也保持了平均每年30%以上的增长速度。实践证明,这一策略是切实可行的,是保持企业健康发展、带动农民发家致富的行之有效的好办法。
  邹喜明说,在金融危机面前,正邦集团冷静观察,沉着应对,在体制和机制上不断创新,使企业实现了从农业产业向农业产业集成和农资流通服务业的转型。
  打造惠万家农资连锁新模式
  从今年起,正邦集团正式进入农资流通领域,全力进行“二次创业”,大力开展“惠万家农资连锁体系”的建设工作,意在通过整合上下游各方面资源优势,将惠万家农资连锁体系打造成为一个全方位导入农村金融信贷服务、农业生产资料供应、农作物植保防治技术、农产品回收及深加工、绿色放心食品输送的完整的农业产业链。目的是扶持返乡农民工实现再就业,让更多的农民朋友加入到“惠农、惠民、惠万家”的新农村建设工作中来。惠万家将以连锁总公司、县级中心店或分公司、乡镇加盟店、科技示范户四级体系为组织形式,视整个产业链的各方为利益共同体,以打通产业链的培训、管理、服务为核心,以提高农民收入为目标,关注各个环节的和谐发展与共生共赢。
  他们的主要构想是:一是通过经营创新,尽可能地避免重大固定资产的投入,把经营人才、技术、团队、网络、品牌放到首位;二是通过体制创新,建立专业化组织,培植专业化能力,打造专业化产业链,做行业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三是通过机制创新,以股份合作制、承包、战略联盟等手段,快速引进行业精英人才,广泛与同行业优秀企业开展各种形式的合作,迅速进入新的业务领域。此外,正邦集团对内还将通过制定和实施短、中、长期的激励政策,最大限度地调动每一位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增强大家的主人翁责任感。同时,通过ERP建设,把企业资源规划与流程再造结合起来,以达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的高效运营目的。
  成为合作伙伴信赖的决策者
  有人说,最伟大的推销员是能帮客户做决策的人,惠万家农资连锁公司成立的初衷就是要成为合作伙伴最信赖的决策者。
  惠万家农资连锁公司副总经理谢莹对记者说:“惠万家将以农资连锁投资参股合作为平台,通过‘交钥匙——为加盟商提供成功的连锁管理模式、文化和品牌,少分红——为加盟商提供必要的创业资金并扶持其发展,重奖励——对业绩突出[FS:PAGE]的加盟商给予奖励’等一系列帮扶工程和优惠激励方案,吸引更多返乡农民工和农资经销商加入到惠万家农资连锁体系中来。惠万家农资连锁公司将为加盟商提供农资连锁经营的系统解决方案。”
  谢莹表示,现在农民需要的不仅仅是农资产品、新型技术、植保信息、农化服务,更需要增产增收、发家致富的途径和方法。因此,在惠万家农资连锁体系下,农民已不再是惠万家农资商品的普通消费者,而是惠万家的产业工人,是惠万家农资连锁公司的利益共同体。惠万家将为农民提供全方位的连锁服务:一是送科技下乡,为农民提供科学施肥、科学种田的技术指导;二是送产品下乡,把高科技的、优质的农资产品送进村,面对面地交给农民,让农民在买到放心农资商品的同时,收获一份温暖、一份亲情;三是送服务下乡,对农作物病虫害发生情况进行预警,提供产中技术服务、产后收购信息等。不仅如此,惠万家还将为农民提供小额借贷款与资金担保等。总之,惠万家将通过一系列标准化的流程,为农民提供系统的解决方案和全方位的增值服务,帮助农民发家致富,最终为城市居民生产和提供放心的绿色食品,这就是正邦集团要打造的完整的现代农业产业链。

http://farm.00-net.com/news/8/2009-06-26/3084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