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农业新闻 > 三农人物 > 正文 返回 打印

宜昌中农念好“五个一”生意经

网友投稿  2008-11-28  互联网

□本报记者朱永坤 通讯员张文学

在日前召开的首届“莲花杯”经营创新论坛暨厂商合作高峰会上,记者采访了湖北省宜昌市中农农资有限公司总经理周泽香,请她介绍了推广销售莲花牌氨基酸肥的经验。在谈话中记者了解到,宜昌中农农资公司是2004年12月开始与河南莲花味精股份有限公司开展合作的,4年来,他们通过实施“五个一”工程,精心打造莲花牌氨基酸肥品牌,较好地拓展了营销市场,实现了产销双赢。

工程一:办好一张“科技报”,全地域宣传莲花牌氨基酸肥性能

周泽香告诉记者,当今有机肥销售市场品种繁多、竞争激烈,如何让莲花牌氨基酸肥在湖北省枝江市打开局面、站稳脚跟呢?实践中,宜昌中农公司大打宣传牌,从办好一张“科技报”破题,在枝江范围内全地域宣传莲花牌氨基酸肥的性能。

枝江是一个农业大市,宜昌中农公司在吃透销售市场行情的基础上,突出重点、分清类别,充分利用《枝江农技》这张科技报的优势,把触角延伸到农户。在仙女、安福寺、顾家店、白洋4个柑橘主产乡镇,问安、七星台、百里洲、董市4个棉花主产乡镇,马家店1个蔬菜办事处,密织宣传网络,让种植柑橘、棉花、蔬菜三大品种的农民感知、认知莲花牌氨基酸有机肥的性能,为打开销售市场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该公司坚持印制彩色页面宣传单与印发《枝江农技》科技报两条腿同时走路,用更直观、更形象的彩页宣传单来展示莲花牌产品及其卓越的性能。4年来,该公司累计印发报纸和宣传单6万余份,起到了很好的宣传作用。

工程二:种好一片“实验田”,全方位彰显莲花牌氨基酸肥实效

俗话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周泽香深知《枝江农技》、彩页宣传单只是从理论上让农民感知了莲花牌氨基酸肥的性能,要想让农民真正认同,还必须树立样板,用农民身边所熟知的典型说话。为此,她带领宜昌中农公司精心种好一片“实验田”,全方位彰显莲花牌氨基酸肥实效。

家住枝江市仙女镇仙女村的赵中兴有近500多棵柑橘树,2005年初,周泽香动员他用莲花牌氨基酸肥。起初,老赵也是半信半疑,但随之而来的一场持续干旱让他彻底打消了疑虑。由于施用了莲花牌氨基酸肥,他家的柑橘树只有少量卷叶。等到了收获季节,老赵更是兴奋不已。与上年比,他的柑橘果形端正、皮薄光滑、色彩鲜艳、风味浓甜,500多棵柑橘树比上年增产近5000公斤,增收5000多元。在此次实验中,莲花牌氨基酸肥抗旱、增糖、抗寒的性能尽显无遗。村看村,户看户。2006年,仙女村有近200个种柑大户使用莲花牌氨基酸肥,并获得大丰收,户均增收2000余元。同年,宜昌市工商局开展农资品牌评选活动,莲花牌氨基酸肥入围优秀品牌,并在《宜昌三峡晚报》上推介。

工程三:推出一台“好广告”,全时段提升莲花牌氨基酸肥形象

周泽香说,电视作为娱乐媒体,正成为农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生活“要素”。宜昌中农公司尝到“实验田”甜头后,一鼓作气,着力扩大样板示范效应,广而告之。2006年,他们出资2万元,连续一个月在周五晚用10分钟广告时间在枝江电视台《农业天地》栏目,专题宣传仙女村橘农使用莲花牌氨基酸肥增糖、抗旱、耐寒、增产、增收的实际效果,努力提升莲花牌氨基酸肥品牌形象。广告播出后,影响了一大批农民,收效甚好。

工程四:上好一堂“示范课”,全过程演示莲花牌氨基酸肥精品

经过几年努力,“莲花牌“氨基酸肥逐渐占领枝江农资市场。作为宜昌中农公司的法人代表,周泽香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能不能一手推出一个产品,一手储存一到两个产品?如此,公司就能逐步成为枝江农资销售方阵里的一棵“长青树”。于是,宜昌中农公司又选择了莲花牌氨基酸肥两大升级产品“果福康”与“营养密码”。

随后,在莲花公司的支持下,宜昌中农公司邀请清华大学教授给近80名经销商讲解这两种新产品。在此基础上,宜昌中农公司聘请枝江市知名专家,利用电脑投影仪,在全市8个乡镇、1个办事处全过程演示“果福康”与“营养密码”性能,并吸引了近2000余农民参加。

工程五:创造一份“好成绩”,全身心打造莲花牌氨基酸肥品牌

4年来,宜昌中农公司秉承“不卖假肥、不谋暴利、不欺客户”的经营原则,铭记“热心、真心、耐心”的经营理念,践行“做农民的朋友、做农民的生意、做农民的助手”的经营方针,使莲花牌氨基酸肥在枝江市场从“一张白纸”到“多点开花”,产品销售一路飘红。2005年,宜昌中农公司销售莲花牌氨基酸肥1000吨,2006年销售1300吨,2007年销售1500吨,2008年有望突破2000吨,仅经营莲花牌氨基酸肥一项,不但使当地许多农民用户增产增收,而且创下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周泽香表示,2009年,他们将全力以赴,悉心打造莲花牌氨基酸肥品牌,确保销售莲花牌肥料2500吨,力争达到3000吨,再为“莲花”添光彩!



http://farm.00-net.com/news/8/2008-11-28/3071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