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贵州西洋实业有限公司(下称西洋实业)成立的第6年。6年来,西洋实业秉承“心系大地,俯身为农”的发展理念,通过推行大刀阔斧的推行股份制改革,以市场为导向,匠心打造良心肥,实现了年20%增速的高速发展。这个优势成绩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呢?
机制一变天地宽
“公司这几年能高速发展,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2014年企业推行股份制改革,不断引进高精尖人才。”西洋实业总经理贾启彬如此感慨。
2014年以前,原有的肥料厂经过十几年的发展,模式和体制日渐陈旧,内部缺乏动力,同时由于工厂地处偏远山区,人才招不来,也留不住。2014年9月,贵州西洋实业改制,引入战略合作伙伴浙江商会、重庆昌源贸易有限公司等企业及骨干员工入股。
新机制绽放出前所未有的活力,同样的一个企业,同样的一群人,同样的设备装置,却发生了巨大变化:员工精神面貌焕然一新。2015年西洋实业创造了有史以来最好的销售成绩,当年营业收入同比增长30%,利润也翻了一倍。“股份制的推行效果非常明显的,未来,我们还会进一步推进完善股份制改革,让出更多的股份给优秀的员工和人才,进一步招贤纳才,从而让企业一直保持创新和活力。”贾启彬说。
紧抓创新牛鼻子
据贾启彬介绍,现在每天西洋实业有4000多吨各类复合肥从8条生产线上生产出来,销售网络覆盖全国1500多个县,拥有30000多个零售商。骄人数据的背后,就是西洋实业紧紧抓住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
“近几年来,我们在坚持做好主打产品高浓度硫酸钾复合肥基础上,推出了西洋85度、西洋三代、西洋诺威施碱性肥料等升级换代产品,同时研发了黄腐酸钾肥料、魔力宝、土壤膨松剂等系列新品。目前,新型肥料在西洋实业销售总量占比已超过30%。”西洋实业副总经理、总工程师李长新说。
与此同时,西洋实业2015年注册成立诺威施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先后与南京工业大学、云南农业大学、贵州大学等高等院校及科研机构全面合作,针对当前土壤质量下降,修复酸化土壤,提高肥料利用率。
“2019年,为了满足中国农业对有机肥的需求,我们又推出系列新产品硝基氮钙肥、微晶肥、有机肥、针状肥等,新产品具有溶解速度快、安全环保性强、肥力效果好的优势。”李长新说,“现在公司还与茅台集团合作,利用酒糟生产生物肥。”
“过去几年,化肥行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考验,在这种环境下,整个行业需要脱虚入实,注重产品和服务,因为农民最终需要的是好产品和好服务。”贾启彬说。
据他介绍,为了更好地支持科技创新,西洋实业每年将利润的3%拿出来用以科研,并成立了25人的研发中心。
拥抱趋势做销售
“除了做好产品,还要时刻关注行业变化,以开放的心态学习拥抱新趋势。”贾启彬表示,为了寻求更大的发展,在销售方面,西洋实业针对新产品的热点、亮点、优势,在销售公司率先成立新品项目部,每个板块都形成了既独立又相互联系的网络联盟。
线上,西洋实业正在探索与互联网巨头阿里巴巴、京东、中国网库等合作,以期实现更大突破。线下,继续完善传统网络布局,加大联合基地力度,加大经销商合作力度,加大向零售商和终端客户倾斜力度。以企业和种植基地联盟为基础,逐步形成一对一、一站式服务模式。
“要坚持变和不变,变的是不断创新的生产和服务理念,不变的是对质量第一的坚守。”贾启彬说。
生态发展两手抓
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多年来,西洋实业认真执行和落实“安全环保是1,其余都是零”环保工作方针。
2018年4月,贵州省出台《关于加快磷石膏资源综合利用意见》,明确将全面实施磷石膏“以渣定产”,严控传统磷肥产能规模,推动磷化工产业转型升级。
为了解决磷石膏综合利用问题,西洋实业先后引进贵州鸿海石膏粉产业有限公司等8家生产石膏粉及配套石膏粉利用的企业,让磷石膏变废为宝,不仅为西洋实业解决了后顾之忧,每年簹向地方财政缴纳了可观的税收,向社会提供了300余个就业岗位。
“磷石膏当年生产当年消化,并消化部分存量,我们还对使用我们磷石膏的企业进行10元/吨的补贴。目前,磷石膏的综合利用率达到了125.8%。”贾启彬说。
脱贫攻坚有担当
今年是脱贫攻坚的决战决胜之年。这个春天,因为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春耕备耕受到严重影响。而对于西洋实业来说,却只有一个选择——克服困难,提高产能,全力保障春耕。
从2月24日开始,西洋实业由原来两条生产线增开到6条生产线,近千名职工全部投入生产,产能是春节期间的两倍以上。
与此同时,西洋实业联合各地经销商,向全国农资市场发出倡议,承诺疫情期间每吨化肥向农民让利50元,不囤货、不涨价、不断货,全力保春耕。据初步估算,春耕期间,西洋实业预计销售化肥20万吨,将向农户让利约1000万元。
“公司将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前提下,开足马力、全力生产,保障春耕不受影响。”贾启彬说。
今年1月至3月,西洋实业已经先后向贵阳市2.5万亩高标准蔬菜保供基地息烽园区捐赠240余吨优质肥料,价值100余万元。为息烽县鹿窝镇大石头村和胡广村捐赠20吨优质复合肥料,支持当地金银花、红叶李、辣椒、高粱等经济作物发展。
□本报记者 郑红艳 通讯员 王殿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