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农业新闻 > 三农人物 > 正文 返回 打印

探访国内首个北美模式现代农业服务站:把“工厂”搬到地头

零零社区网友  2019-06-30  互联网

     夏日的草原,一碧万顷。蓝天白云之下,一个个贮罐拔地而起,一条条管道蜿蜒交错,一辆辆印有“MAP”标志的运输车马达嘶鸣,驶向草原深处。

     这里是地处内蒙古锡林郭勒盟的中化现代农业MAP正蓝旗技术服务中心。它就像建在地头的绿色工厂,一站集齐所有服务资源,打造通向田间地头的直通车,跨越农业服务“最后一公里”鸿沟。


 


     6月27日-28日,以中化集团“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的中央媒体采访团走进中化农业MAP正蓝旗现代农业技术服务中心,探秘这座国内首个借鉴北美大农业模式而打造的现代农业综合服务站。

 


一个电话服务到田

     28日,骤雨初停,农场主甄晓明给中化农业MAP正蓝旗技术服务中心打了个电话:可以追肥了。三十分钟之后,满载着液体肥料的中化农业槽罐车出现在他的马铃薯农场。随即,肥料被注入地头的塑料贮槽,大型自走式喷灌机启动,甄晓明的7000多亩马铃薯追肥就这样轻松搞定。

 


     看似简单的一幕,其实是一场变革。“过去我们买固体肥料,再雇人一袋袋卸在地头,到用时再溶化,还要不停地搅拌,很费劲,现在中化农业根据测土报告、按照作物叶柄检测结果搭配好各种养分,拉过来就用,省事、科学!” 甄晓明介绍。

     施肥只是中化农业MAP正蓝旗技术服务中心带来的变革之一。“与美国农民相比,中国农民几乎所有的事情都要自己解决,中化农业学习和探索北美大农业服务模式,核心目的就是通过一站式服务,一个电话就能解决农民所有的种地需求。”中化农业MAP特种作物事业部总经理汤可攀表示。

     正蓝旗技术服务中心建成于2018年,是中化农业正在全国快速布局的MAP(即现代农业技术服务平台)服务中心之一。MAP模式致力于用现代农业服务体系来推动中国农业现代化进程,每一个MAP服务中心可以为半径100公里内的规模种植者提供土壤及农产品检测、品种规划、测土智能配肥、定制植保、农机服务、农民培训、智慧农业和农产收储订单、农业金融和农用柴油供应等“7+3”综合服务。


守护北方农牧区大粮仓

     在中国地理版图上,有一条著名的胡焕庸线,这条线从东北横贯西南,西侧拥有中国55%的国土,但只住了中国5%的人口。在中化农业MAP蓝图中,胡焕庸线西侧被定位为特种作物种植区,这里不同于粮食作物区和经济作物区,地广人稀,适宜引入北美大农业服务模式。

     胡焕庸线西侧广袤的区域,亦耕亦牧,作为大农业的代表,这里拥有中国最多的马铃薯、苜蓿草、甜菜和青贮饲料。中化农业特种作物MAP模式就是聚焦这四大作物。

     但是,与北美相比,中国这四大作物在种植效率和品质上,都有不小的差距。以马铃薯而言,中国虽然面积和产量世界第一,但在品种结构和单产上,与美国差距甚大。糖料和苜蓿草都需要大量进口。中国每年进口苜蓿草高达150万吨,中美贸易摩擦以来,每吨价格上涨了1000多元。甜菜是理想的制糖原料,而糖料是战略物资,年进口量同样巨大。

     这种差距,根源在于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短板。北美属于集约化规模化的大农业模式,那里有上万家农业服务站,为农户提供专业化社会化的服务,农场主只需一个电话,从测土到施肥、植保,都由专业机构完成。

     正蓝旗技术服务中心正是参照北美模式建设的现代化农业服务站。根据北方农牧区的农业特点,中化农业锁定三大需求,推动北美模式在中国落地。汤可攀介绍,一是根据农牧区土地集中连片适宜规模化种植需求,提供大型机械化服务;二是根据这里地处干旱半干旱地区节水灌溉需求,加快水肥一体化的应用;三是根据农牧交错带土地荒漠化和盐碱化趋势,推动种养结合和土壤改良。


 


     据了解,截至4月底, MAP特作事业部建成和在建的技术服务中心已达四个,累计完成签订全程作物营养16.8638万亩、全程农机作业2.5万亩、全程植保2.5万亩、全程产品套餐7.35万亩。其中,2019年正蓝旗技术服务中心第一年运营,全程服务达4.5万亩。 


让农业服务注入科技力量

     在正蓝旗技术服务中心的一角里,四台一字排开的“大家伙”吸引了媒体团记者的眼光。这些“大家伙”长相奇特,两边各有一个“翅膀”,完全展开后竟有二十几米长。原来这是中化农业独家进口的气吹式固体施肥机,“翅膀”上布满了密密麻麻的施肥孔。

 


     这四台大家伙的到来,同样掀起了一场不小的变革。在正蓝旗,过去农户施底肥时,都是采用一种小型的抛洒式机械,但这种机械怕风,风一大,肥料被吹得七零八落。一旦遇到刮风天,只能暂停施肥。而气吹式施肥机因为靠气力施肥,不受大风影响。

     气吹式施肥机,再加上正蓝旗技术服务中心的掺混肥自动化生产线,搭建起一条科学施肥的“高速公路”。原料进入中心后,通过掺混肥生产线按照测土数据进行定制化混配,再经运输车将散装肥料运到地头,最后“大家伙”上阵,完成一条龙作业。液体追肥与此类似,从方案设计到槽车运输,再到田间地头施用,农户不用再做任何事情,唯一与固体底肥不同的是,这样的液体肥服务全程要7-9次,真正的做到了省工省力又精准。

     中化农业依靠“技术+供应链优化”,实现了北美模式的全程服务目标。中化农业特种作物事业部技术研发总监李文娟博士给媒体团算了一笔账:因为定制化生产供应,取消了中间环节,节省的包装和物流费用,再加上化肥减量增效,一亩地单成本一项就能为农户节约100元以上,这还不包括农产品产量和品质提升带来的增值。对于大规模种植的特作区而言,这是一笔相当可观的数字。

     信息化技术的引入,更是让这一模式加装了强大引擎。“借助中化农业MAP智农客户端,我们可以实现看天看地看作物、管人管事管经营。”中化农业智慧农业事业部运营经理周国兴说,一个MAP农艺师能服务5000亩以上的土地,这个系统功不可没。

     登录客户端,记者看到,所有服务的地块位置、面积一目了然,手指轻轻点击目标地块,就会显示未来48小时精准气象信息。更称奇的是,通过遥感技术,农艺师还可以根据颜色等差异,判断作物长势,并据此作出针对性的决策。

     科技种田,这是中化农业MAP战略的灵魂。为了探索更科学的种植方案,正蓝旗技术服务中心专门建设了700多亩自有的示范农场,摸索和验证不同品种的马铃薯施肥规律、全程植保方案、土壤改良技术和种肥同播模式。

 


引领农业高质量发展

     作为一名拥有1.5万亩马铃薯大型种植基地的农场主,中化农业MAP正蓝旗技术服务中心的成立,让甄晓明备受鼓舞。“这么多年种地其实都是伪科学管理,土质如何、水质如何、怎么施肥、怎么打药、上大机械但个人又买不起……这些问题都需要有人牵头来整合服务资源,我们实力不够,现在终于有人来做这件事了。”

     中化农业MAP模式正是因应农户尤其是规模农场主的需求而生。“MAP不是所有事情都自己干,而是针对消费端和供给端脱节的现实,通过整合社会化服务资源,打造现代农业综合服务平台,形成产业链闭环,达到‘种出好品质,卖出好价钱’,这也是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意。”汤可攀表示。

     根据规划,未来三到五年,中化农业将在中国的重要农业县建设500座以上的MAP技术服务中心和近千个现代农业示范农场,实现服务3500万亩以上耕地的目标。同时建设的智慧农业平台将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实现线下线上的协同服务和精准农业决策,以更广泛的影响力来推动中国农业现代化进程。

 




http://farm.00-net.com/news/8/2019-06-30/3042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