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磊
姜存仓
张健秋
程光明
以前人们吃饱就好,现在讲究吃出健康、吃出个性,甚至还要吃得有可持续性。中微量元素肥料产业正在帮助人们找到一条可以“吃得有尊严”的路。中微肥产业的爆发期即将来临,在此之前,我们应在思想、技术上做大量储备。联盟敢为人先,排除万难为行业架金桥的精神实在令人敬佩。
联盟的工作不仅仅是“传呼台”那么简单。既要站在国家高度,做好产业的顶层设计和合理规划;又要有当好排头兵,搭建产、学、研、用金桥的具体工作,服务产业。未来联盟的工作有3个着力点:第一,发挥全媒体手段的传播功能,加强科普推广与互动;第二,重视智库建设,广泛进行产业调研,一家一户解剖典型;第三,建设生态圈,既重视宣传推广,还要重视产业金融,助力产业做大做强。
目前联盟已经开展了一系列活动,搭建起了产、学、研、用之间便捷沟通的桥梁,解决了科研成果找不到企业转化、企业技术诉求找不到专家、科研不知产业需求盲目研究的3个难题。大家在中微肥生产、研发、销售等方面遇到难题时,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未来联盟也将更好地承担起这项重任,继续做更多有益的探索。
往年年会学术气氛较浓厚,对于参会人员来讲,显得有些“不接地气”。今年的联盟年会计划从学术、生产、流通、应用等方面切入,给每个不同身份的代表一个充分交流的机会,带动产、学、研不同环节之间进行深入交流,并实现观点的融合和借鉴。
大数据是今后高效、绿色农业的必要依托。史丹利和美国最大的测土机构Agsource实验室达成深度合作,建立了蚯蚓测土实验室。该实验室每天可承接检测土样1600个,覆盖公司的全国营销网络,以便快速建立起全国土壤分析数据库,将测土数据应用于施肥指导,真正为种植户提供精准施肥方案。
作为一个民间组织,联盟有3点重点工作不容忽视。
一是协调各方,加强专家资源和企业需求的对接等工作,提升工作活跃度;
二是自律,确立联盟准入门槛,将坑农害农企业排除在联盟之外;
三是打造自身公信力,高校、媒体、企业各方加强合作,加大科普宣传力度。
我建议做好国内外资源对接。
第一,进一步强化联盟中专家资源和企业需求的对接,考虑设立中国中微肥创新联盟推介产品目录的可行性,推介产品通过第三方专业检测鉴定机构认定;
第二,发挥平台优势,帮助联盟内的企业“走出去”与国际知名企业对接,进一步提高联盟的品牌影响力;
第三,在吸收新会员时,多关注大经销商、基地种植大户等对象。
我们在市场中发现,农户用肥往往追求性价比最大化:追求作物增产,又想施肥方式简单。因此,要想产品受关注,一定要能满足农民所需。
针对农户需求,公司研发团队革新现有的镁肥生产技术,目前团队正在研究在复合肥或掺混肥中加入一定形态的镁元素,使老百姓在施用氮、磷、钾等大量元素的同时,也给土壤中增加一些镁元素,提升作物品质,满足农户需求。
目前中国硼肥生产及应用存在着诸多问题。一是产品品种少,生产规模小;二是产品档次低,研究开发投入不足;三是应用开发能力弱。硼肥企业缺乏对产品使用的技术服务和支持,致使用户不能正确使用和了解产品。此外,目前硼肥已经成了中微肥领域造假较为突出的产品。比如,市场上大部分的硼镁肥都存在一定问题,其主要成分是硫酸镁,纯硼含量不超过1%。这些问题需要联盟介入,扶持好产品、监督产业问题。
其实早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就已开始施用硫酸锌、硼砂、钼酸铵等简单的中微量元素肥,但时至今日,中微量元素肥料仍被视为“小字辈”。
欧美发达国家早已进入到精准、平衡施肥阶段,但目前中国中微量元素施用明显不足,并已成为影响国内作物产量和品质提升的重要原因。
目前,社会各界对中微量元素的认知还有不足,行业媒体应加以科学引导,让公众认识到这些必需营养元素在作物体内同等重要,且具有不可替代性。这是助力中微肥从“幕后”走向“台前”的前提。
崔学军
罗时华
许猛
田凤国
郝艳淑
邓志勇
牛天亮
王维勇
孟凡凯
袁海伟
牛志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