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农业新闻 > 三农人物 > 正文 返回 打印

史丹利助推生物刺激素国际标准加快落地

零零社区网友  2018-05-04  互联网

  以腐植酸、海藻酸、氨基酸、甲壳素等为代表的生物刺激素类产品,正逐渐从欧美走向中国,在国内的推广应用日趋成熟,并逐渐被越来越多的种植者所认识和接受。

  高度契合现代农业发展

  中国农业目前存在土壤酸化、盐渍化和土壤生物学障碍等问题,抑制了作物根系的生长,降低根系对养分的吸收能力,进而影响作物生长发育。而生物刺激素正好能解决此类问题,契合了中国农业绿色、品质发展的未来方向,在国内将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生物刺激素主要是为作物的自然生长过程提供一些养分,通过提升作物对养分吸收率,改善植株耐受力,帮助作物应对一些恶劣环境带来的影响,进而提升农产品的产量和品质,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据美国生物产品工业联盟执行董事凯思·约翰斯(Keith Jones)介绍,拉丁美洲的生物刺激素相对成熟,农民也更愿意支付相关产品的费用,接受度特别高。

  “到2020年,中国新型肥料用量将占肥料总量的30%,应用生物刺激素可提高肥料利用率5%~25%,可节省农药用量10%~15%,同时,可使作物产量增加5%~10%,作物品质也会得到改善,单果重量可提高15%左右。”全国肥料和土壤调理剂标准化委员会秘书长刘刚对生物刺激素高度认可。

  虽然生物刺激素的作用显著,但其作为一款新兴产品,市场推广、产品机理普及和农民应用指导等方面如果做得不到位,将直接影响产业的健康发展。多年以来,史丹利农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利用自身强大的农化服务团队为生物刺激素的推广和应用大力支持。除了跟国内30多家高校科研院所深度合作,史丹利还与美国农业部等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众多国内外知名生物刺激素企业的专家团队建立了紧密的联系。总经理卞会涛指出,史丹利强大的农化服务团队将成为生物刺激素推广应用的助力。

  农资行业迎来发展潜力

  近年来,生物刺激素已成为农化企业甚至肥料企业争夺的战场。生物刺激素市场的不断扩大离不开农业大环境的发展变化,消费者对农业生态环境要求的提高,为生物刺激素的发展提供了机遇。中国极有可能成为未来生物刺激素应用的最大市场。

  欧盟标准化委员会生物刺激素技术委员会主席贝洛特·普兰克(Benot Planques)介绍,2014年全球生物刺激素市场的销售额为13亿美元,并以每年超过12%的幅度增长。目前全球生物刺激素的市场规模约14亿美元,到2020年将达到20亿~30亿美元,年增长率10%以上。而在这其中生物刺激素在发展中国家的应用率正获得显著增长,市场增长空间巨大。

  据悉,自2012年到2015年,中国生物刺激素类肥料登记个数增加了近3倍,含生物刺激剂类肥料自2012年到2015年登记个数增加了1.8倍。中国已经发布或正在制定的生物刺激素相关国家标准涵盖了黄腐酸、腐植酸、含海藻尿素酸等多个方面。

  而史丹利作为中国农业发展的排头兵,一直在不断的引领着行业的发展与进程。在产品研发上,史丹利的腐植酸活化工艺一直是国内领先水平,并经历了多次工艺改进,所活化的腐植酸抗酸能力明显优于大多数国内外产品,并能严格控制腐植酸原料来源和活化成本。史丹利自2002年开始使用腐植酸生物刺激素以来,已经生产销售了650万吨含腐植酸产品。此外,史丹利的海藻中间提取工艺也处于世界领先水平,拥有海藻提取水溶肥、液体肥等相关优质产品。

  国际标准制定开创先河

  目前,行业内比较认可的是欧盟的生物刺激素相关标准。国际标准化组织ISO/TC 134“肥料、土壤调理剂和有益物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主席威廉·拉西·小霍尔(William Lacey Hall Jr.)认为,如果直接承认欧盟的标准并让它国际化,会存在一些问题。比如说,有些国家在标准出台之前,已经生产并销售相关产品,对产品的命名也各不相同。因此,国际化标准会在欧盟标准的基础上,结合各国的实际情况来做一些调整,以提高生物刺激素标准的全球适用性。

  截至目前,全世界有超过400家企业对生物刺激素产品感兴趣,有200多家企业已经拥有生物刺激素产品。中国目前正式登记的产品达10000多种,但却没有一个明确的登记制度。

  史丹利一直在密切关注国际生物刺激素产品研发进展以及相关标准法规修订进程,并积极参与其中。卞会涛说:“对于生物刺激素中活性物质的作用机理,还有待于进一步的深入研究。但是鉴于目前生物刺激素产品发展良莠不齐、缺乏行业规范和标准也是此类产品存在的现实问题,只有尽快明确生物刺激素的定义并建立统一完善的注册登记制度,才能更好地对生物刺激素进行监管。期待国内能够尽早的建立行业标准,明确行业未来工作的方向和任务。” (王梅红)



http://farm.00-net.com/news/8/2018-05-04/3031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