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农业新闻 > 三农人物 > 正文 返回 打印

数字化施肥技术为中国减肥增效之驱动力

网友投稿  2016-05-20  互联网

——访山西省农科院研究员褚清河

本报记者 王军 


    他创立的“调控肥”可让作物亩均增产幅度达30%以上,农民亩均增加纯收入152元。

    他发明了10种能标准化化生产的10种剂型肥料,可整合世界上千种复合肥和单质氮磷钾化肥为10种型号复合肥,真正实现世界范围复合肥生产标准化和数字化,建立工业化农业生产体系。

    他,就是山西省农科院研究员褚清河。他用39年的心血攻克了具有世界难题的数字化施肥技术,并进行了科学试验与推广。近日,记者在北京拜访了褚清河研究员。提起数字化施肥技术,他开门见三,从理论的创立、产品的研发与推广应用等方面谈起了他的“哥德巴赫猜想”。

    他认为,作物施什么肥料增产效果好,主要是由作物品种的特性来决定;应用新的育种理论和方法,可较常规育种缩短一半左右的时间……  

  观点一:土壤肥力水平和养分对比关系决定着作物的最大施肥量和最佳施肥比例。  

  如果基肥施氮量达到土壤最大施肥量,追肥不仅不会增产,相反还会降低产量水平。由此及彼,他发明了依土壤主要肥力指标直接计算作物最大施肥量和最佳施肥比例的“数字化施肥技术”。  

  这项研究成果于2002年获“山西省科技进步三等奖”,相关论文先后在国家级杂志《土壤通报》和《山西农业大学学报》发表。农民种庄稼进行追肥,几百年来形成的传统技术,褚清河用科学的试验,证明其是一种错误的认识。  

  观点二:作物的潜在产量主要由土壤养分供应比例、供应量和供应时间三项要素来决定。  

  他归纳总结为10种施肥比例规律,发明了10种能标准化化生产的10种剂型肥料,可整合世界上千种复合肥和单质氮磷钾化肥为10种型号复合肥,真正实现世界范围复合肥生产标准化和数字化,建立工业化农业生产体系,实现单一化肥向复合肥生产和施用的根本转变。同时发明了依土壤主要肥力指标直接计算作物最大施肥量和最佳施肥比例的“数字化施肥技术”  

  此外,他创立的“调控肥”可让作物亩均增产幅度达30%以上,农民亩均增加纯收入152元。  

  所谓“调”,就是调整苗期土壤养分供应比例;所谓“控”,就是控制作物苗期土壤养分供应强度。农民只要知道自己的土壤属于哪种状况,就可 “对号入座”选用适合的肥料。  

  调控肥及其应用技术,经在山西省娄烦、隰县、太谷、寿阳、垣曲等地的谷子、玉米、小麦、水稻、蔬菜等作物上试验,较传统施肥方式增产显着,肥料利用率提高20%-40%。由于讲求地力允许的最佳施肥量,施肥不超标,种出的农产品普遍品质上乘。山西省科学技术委员会对这一科技成果进行鉴定时认为:“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能做到因土、因作物定比定量施肥”。2002年7月23日,温家宝总理在国内动态清样上看到“调控肥”的后,欣然作出重要批示。  

  据统步统计,2001-2003年,褚清河领衔的项目组,三年间累计在山西省推广 “调控肥”130多万亩。  

  观点三:土壤种植作物存在平衡与不平衡土壤养分类型,并具有相应氮磷和氮磷钾最佳施肥比例。  

  作物要获得高产,氮磷在作物耐肥性允许的任何土壤养分含量水平下均需施用,而钾只有在缺乏即最低量营养物质时才需与氮磷配合施用,否则就会降低作物产量水平,这是施肥的基本原则。  

  在山西省科技厅组织的项目鉴定上,由中国科学院院士赵其国领衔的鉴定委员会一致认为,该项研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施肥与边际产量、钾适宜条件下的氮磷配比施肥研究方面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2014年,他大胆申请《土壤氮磷施肥效应与作物品种营养遗传特性研究》这一山西省科技攻关项目。通过大量的科学研究,他得出了一个史无前例的结论:即不同玉米品种存在一个氮磷单施和配施的营养遗传特性及营养遗传特性决定的最大施氮量,而土壤也存在一个由土壤肥力水平和养分对比关系决定的施肥量和相应的氮磷配施比例,作物施肥的目的就是从时间上协调玉米品种的施肥比例和施肥量。  

由此,他推断出决定作物产量的,并非是土壤中那个相对含量最小的有效植物生长因素,而是取决于决定施什么肥料效果好以及以什么比例施用和施多少合理的作物品种营养遗传特性。这一结论,较为系统地阐述了作物品种选育与数字化种植的理论方法和技术,成为农业科学研究上的一次重大突破,被国内权威专家喻之为攻克了土肥研究领域的 “哥德巴赫猜想”。

褚清河研究员在向农民普及数字化施肥

  

目前,数字化施肥相关研究成果已在山西省75个县(市、区)推广应用,累计推广面积达283万公顷,其中粮食作物增产幅度达23%-48%,同时在山东、江苏等省示范应用,取得显着增产效果。      

记者手记:农业施肥理论技术和育种理论技术的突破是新石器农业革命后世界农业科学研究上的一次巨大突破,世界农业文明必然因此再前进一大步。  

李克强总理在强调科技创新时指出,我国在历史上与三次科技革命擦肩而过,我们不会再失之交臂。  

工业的心脏是动力,世界工业的重大变革得益于工业动力由人工动力走向电力动力。作物品种和施肥就像农业发展的动力,作物育种理论的提出及育种方法和农业数字化施肥技术的发明,犹如工业革命使工业动力由人工动力走向电力机的应用。避免重蹈我国与科技革命擦肩而过的覆辙,我国今天需格外重视和对科技创新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如今科技创新已成为中国梦,褚清河研究员的科学梦已成为全中国甚至全世界人民的梦想,农业科技革命已离我们不再遥远,它的发生是世界饥饿和贫困的终止,世界几千年一直在呼唤这一天的到来。  

褚清河(左二)研究员在“调控肥与微量元素配施”示范田调研




http://farm.00-net.com/news/8/2016-05-20/2751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