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农业新闻 > 三农人物 > 正文 返回 打印

中国农大教授张福锁的价值观“独白”

零零社区网友  2014-07-03  互联网

  三年多来,笔者与中国农业大学资源环境与粮食安全中心主任张福锁教授多次打交道,每每被教授豪放的性格所感染,为其执着而动容,有写文章的冲动――想告知世人,一位顶尖的农业科学家,为了中国现代农业的发展,为了打通中国测土配方施肥的“最后一公里”,他倾注了怎样的心血,洋溢着何等激情!

  校企合作为农造福

  2011年10月,笔者与新洋丰肥业股份有限公司的一位副总经理到中国农大汇报校企合作打造全国测土配方施肥示范网络工作中的一些构想,张福锁教授表示全力支持。这是第一次与教授零距离接触,最令人难忘的是这样一番话:“我们走校企合作之路,探索测土配方施肥新模式。现在是我们两家在搞,取得成功之后,就会成为国家行动。我们为中国现代农业的发展尽到了一份责任,这个价值远不是企业的销量增长所能衡量的!”

  2012年7月下旬,全国养分资源管理协作网2012年学术年会暨高产高效现代农业研讨会在重庆举行,中国科学院、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农大等全国农业院校的400多名专家学者与会,新洋丰作为特邀嘉宾出席会议并专题报告了打造全国测土配方配施肥示范网络工作。张福锁教授面对与会者介绍道,新洋丰是一家负责任的企业,与中国农大联手打造全国测土配方施肥示范网络,在扎扎实实建基地、做试验示范、培训农民和经销商,在有效地把测土配方施肥这项利国利民的工作向前推进。2012年9月举行观摩活动,张福锁教授亲临现场指导,果农争相让教授到自己的基地里去看个究竟。教授在柑橘基地翻山越岭,步履稳健,边看边谈边拍照,忙得不亦乐乎。教授所拍,不是风景,不是自己的留影,而是柑橘不同的长势、基地不同的地貌。“您与其他人摄取的目标大不相同啊?”笔者好奇地问。“这可是我掌握的第一手资料啊!”张福锁教授笑答。

  科研成果企业孵化

  “我们在大学里做研究、发论文,但是我们仅出科研成果却没有出产品。没有产业技术,科研成果没有接地气,没有转化为生产力,那是空中楼阁。”今年6月15日,“中国农大―新洋丰肥业新型肥料与测土配方施肥发展战略研究讨会”在新洋丰总部培训中心举行。中国农大及其16家合作院校和农科院所的33名专家教授与会,并总结了三年来校企合作打造全国测土配方施肥网络的经验教训,研讨配方肥和新型肥料研发与推广的对策。在听取了专家的汇报后,张福锁教授这样告诫与会专家,只有与企业结合才能让科研转化为生产力。

  参与汇报研讨的33位专家是全国测土配方施肥示范网络建设的中坚力量,分别承担着该网络遍布全国的18个示范基地的科研项目,指导生产、跟踪服务、主持培训、测产验收,对各自的基地三年来的示范效果进行总结和评估,提出了整建制推广思路。

  “我们与新洋丰合作,建基地、种示范田、培训农民和经销商,根据测土数据和作物对养分的需求设计配方,企业根据我们的配方及时生产配方肥并推向市场。无论是大学还是企业,我们都履行了自己的社会责任,我们干的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大事业。一则是帮国家解决问题――让国家在节省资源的前提下保障粮食安全,保障农业发展;二则是为农民解决问题――让农民在保住青山绿水的前提下实现增产增收。” 张福锁教授动情地说道,对于三年来的工作,要从测土配方肥的使用给农民、给企业、给国家,以及给大家所从事的事业带来什么这个全局的角度来深刻反思,提高认识。要在充分讨论交流的基础上,找出短板在哪里,并寻求解决的办法。

  张福锁教授最后强调:“建示范基地的目的不是为了示范而示范,不是要用示范基地的增产数据来填充我们的论文论著、申报科研成果。我们是要通过示范,让广大农民朋友、种植大户和农业企业看到测土配方施肥既增产增收,又节省投入、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神奇魅力,用长势说话,用产量说话,让人信服并接受,从而让示范基地的星星之火在全国燎原!”

  创造价值世界共享

  在谈及为社会贡献一个知识分子的才智时,张福锁教授提到了这样一件事:有很多经费上亿的科研项目想聘请他担任首席科学家,都被他婉言拒绝了。“为什么要拒绝?”笔者问道。张福锁教授坦言相告:“既能给国家创造价值,又能提升我个人的价值,只有这样的事情才值得去做。否则,宁可不做!”听到这里,笔者为之一振,顿觉豁然开朗:三年多来,笔者与张福锁教授多次打交道,每一次都有写一写教授的冲动,但苦于只是一些思想的碎片,不知道从哪里下手。怎样才能准确地把自己的感动变为读者的感动,把自己的敬佩变为广大读者的敬佩呢?此时,总算找到了贯穿这些思想碎片的红线,那就是教授的价值观!

  试想,一所国内顶尖农业大学的资源环境与粮食安全中心主任,一位走出黄土高坡、走进中国农业大学、留学德国霍恩海姆大学的海归博士,在他的价值观坐标上,祖国、人民、农业,是怎样一个分量!

  “与新洋丰联手打造全国测土配方施肥示范网络,这是我们这些人当前所做的事情,同时又是国家的大事,是国际的大事,我们没有理由不充满信心、不把我们的事情做好。我们探索出成功的种植模式,总结出成功的经验,在全国推广,让国人分享,并且拿到国际上去分享,这是多么了不起的事业啊!”

  听着张福锁教授充满激情的话语,联想到中国农业大学的校训:“解民生之多艰,育天下之英才”。联想到中国农大―新洋丰新型肥料研发中心副主任张卫峰博士的介绍:张教授的时间安排基本可以用三个1/3来概括――1/3的时间在做学术交流,1/3的时间在做社会调查研究,1/3的时间在带研究生和做科研。他是一位不知疲倦的人,每次从国外归来或是从外地出差返京,他的第一站是回到单位办公室,处理完案头的工作才回家。联想到张福锁教授在示范基地里忙碌的身影,笔者对他的价值观不能不心生敬畏,感慨记之。

其人其事

  采访手记 张福锁,陕西凤翔人,1989年在德国Hohenheim大学获博士学位,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群体和973项目首席科学家。长期从事土壤植物营养学研究,先后主持国家基金重大项目、973项目和重大国际合作项目等30余项。获首届教育部跨世纪人才基金(1993)和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1994),入选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994)和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1996)。

  1993年至今连续四届任国际植物营养委员会委员;2001年当选第15届国际植物营养委员会主席;2005年获德国Hohenheim大学杰出成就奖;2006年被农业部聘为全国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专家组组长;2007年获国际肥料工业协会国际作物营养奖;2008年被丹麦Copenhagen大学聘为名誉教授。

  二十多年来,张福锁在植物根际营养和农田养分高效利用理论与实践方面取得了系统的创新性成果,2005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008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研究结果多次在Nature、Science和美国科学院院报(PNAS)等国际著名刊物上发表。



http://farm.00-net.com/news/8/2014-07-03/2749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