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苏新宏大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陈爱民的心里,始终有一个问题困扰着他:中国磷肥行业这头睡狮何时才能醒来走出国门建厂?这位国内磷化工装备领域的执牛耳者笃信,挣扎在过剩泥潭中的中国磷肥企业,“走出去”才能赢得新未来。“中国磷肥工业已经积累了雄厚的国际竞争力,‘走出去’需要的只是一点胆识。”陈爱民如此表示。
宝洁的样本
5月初的一天,在合肥古井假日酒店的会议室内,磷复肥行业的代表正热烈地讨论着如何破解产能过剩,而在会议室外,接受采访的陈爱民的思绪却飘向了遥远的国外。“磷肥行业应该借鉴美国宝洁公司投资中国的经验,到国外办厂,用国外的资源,去抢占国外的市场。”陈爱民说。
从1998年进入中国起,10余年间,美国宝洁几乎成了中国日化品行业的垄断寡头,而它的商道正是陈爱民多次疾呼的“海外建厂”。挟资金、技术、品牌优势的美国宝洁,通过与中国企业合资或自建工厂,逐渐操控了整个市场。这是中国日化品行业的教训,却也为中国磷肥企业提供了学习的榜样。
受制于较高的关税和严苛的窗口期,中国磷肥出口具有高度不确定性,这个软肋一方面被国际买家所利用,成为打压中国磷肥出口价格的武器;另一方面也严重阻滞了国产磷肥品牌的国际化进程。
失去通畅的国际通道,庞大的磷肥产能便只能留在国内互相厮杀。据中国磷肥工业协会的数据,目前,虽然国内有生产许可证的复混肥企业数量由高峰时的4400多家下降到3400多家,但产能依然巨大,企业开工率普遍不高。截至2013年底,国内磷酸一铵、磷酸二铵产能过剩比例均超过100%。不仅如此,新增产能还在陆续释放。据统计,2013年在建的磷铵产能有80多万吨,规划新建磷铵产能超过200万吨。产能过剩矛盾日趋尖锐。
在陈爱民看来,尽管当下磷肥行业展开了一系列自救,比如产品创新、深耕市场、工艺改造等,但面对日趋严重的过剩产能,这些只是杯水车薪。“把低价产品卖给国外,把污染留在了国内,不能再在这种发展方式中打转了。我们必须跳出去进行国际化布局。”陈爱民说。
海外建厂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陈爱民说,中国企业可以选择在摩洛哥、沙特等资源丰富、社会稳定的国家就地建厂,既避开了国内磷肥出口壁垒,缓解了国内竞争压力,同时通过提供稳定的产品和服务,树立起中国磷肥的国际形象。“利用别人的资源,去抢夺别人的市场,挤垮别人的企业,这是美国宝洁的经验,也是磷肥行业当下应该去思考的发展战略。”
时机已经降临
陈爱民将中国磷肥行业视为一头沉睡的雄狮,这个结论源于他20年磷化工装备领域的从业经历,也源于他对国外磷肥企业的亲身体察。“考察过摩洛哥等磷肥生产国的人都知道,如今,中国磷肥工艺和装备,都已经领先于全球。”
数十年赶超,中国磷肥在产量攀升到全球第一的同时,工艺装备水平也走到了世界前列。据中国磷肥工业协会前两年发布的一份资料,目前,磷肥行业30万吨/年磷酸、20万吨/年磷酸一铵、60万吨/年磷酸二铵、40万吨/年硫铁矿制硫酸、80万吨/年硫磺制硫酸装置都实现了国产化,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装置投资大幅降低。与此同时,胶磷矿精选富集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中国自行开发的料浆法磷铵、磷石膏制硫酸联产水泥、磷酸快速萃取、传统法二铵与料浆法一铵联产、湿法磷酸净化等技术也均已领跑全球。
在中国磷肥工业的革新进程中,新宏大功不可没。1997年,新宏大牵头开发成功了快速萃取技术,改单点加酸为多点加酸,产量得以大幅提高。稍后,他们又摸索出闪蒸技术,解决了硫酸增加以后的热量移走难题。伴随产量大幅提升接踵而来的另一个问题是,传统的过滤机生产能力太小,不能满足要求,新宏大又集中攻关,研制出了更大的过滤机,直至全球最大的过滤机在新宏大诞生。如今,这些技术都已在行业普及,新宏大也成长为全球最大的磷化工装备制造企业,仅以过滤机而言,新宏大国内占有率就超过90%。“技术进步给磷肥企业带来了强大的竞争力,建设同样的装置,中国投资大约只有国外的三分之一。”陈爱民透露。
更重要的是,企业“走出去”的外围机遇也已到来。陈爱民说,中国政府正大力鼓励企业“走出去”,利用外汇储备在国外建厂是不要利息的,银行的金融支持力度同样很大。
睡狮何日醒来
虽然技术和政策上的障碍已经扫除,但遗憾的是,截至目前,中国磷肥行业除了零星的技术和装备输出,还没有一起走出国门建厂的案例。企业担忧的究竟是什么?
陈爱民分析,除了法律风险和国际化人才欠缺外,磷肥企业最担心的主要有三点:一是对国际环境不熟悉;二是“走出去”的企业吃亏很多;三是国内磷肥龙头企业实力不够。但是,陈爱民认为这些困难都可以克服。“磷肥企业和装备企业、科研院所联合起来,组建‘航空母舰’,大家以利益为纽带,优势互补,一起走出去。”陈爱民建议,“新宏大愿意以设备入股,共同开发海外市场,风险共担。”
事实上,中国磷肥行业“出海”已经没有多少回旋余地。摩洛哥、沙特这些磷肥生产大国除了威胁到中国传统出口市场,还在对中国国内市场虎视眈眈。据资料介绍,预计2016年前,摩洛哥、沙特等新建装置将增加400万吨磷铵生产能力,2020年前还将增加600万吨,其生产成本、供应量及运输均比中国更具优势,且产品全部用于出口,目标直指中国传统出口市场印度和东南亚。“以沙特为例,它在硫、合成氨和磷矿石三大原料上优势突出,而且企业都在港口,如果将来他们把磷铵运到中国来,我们将毫无还手之力。”
面对国内一片红海,“走出去”似乎已成了中国磷肥企业的必然选项。“穷则思变,总有一天,中国磷肥行业这头睡狮会醒来,勇敢地向国际进军。”陈爱民憧憬地说道。
寻找产业第二春
采访手记 就在记者撰写这篇稿件的前后,国家层面释放出一系列促进境外投资的利好信号。5月15日,国务院颁布《关于支持外贸稳定增长的若干意见》,这份被称为新“国十六条”的文件明确鼓励企业境外投资,支持企业开展重大国际项目合作和工程承包,带动中国装备、产品、标准、技术和服务走出去;支持企业开展境外品牌、技术和生产线并购等。在此前后,国家外汇管理局发布了《跨国公司外汇资金集中运营管理规定(试行)》,国家发改委也公布了《境外投资项目核准和备案管理办法》,这些举措目的只有一个:提高企业境外投资的便利性。
毫无疑问,中国经济走到今天,“走出去”已成必然,磷肥产业也正好走到了这个节点。对磷肥行业而言,我们缺少的已经不是政策、资金、技术、人才,我们所欠缺的,或许就是那么一点点胆识和勇气。磷肥产业在国内无序竞争的时代应该结束了,“走出去”才能拥抱中国磷肥产业的第二个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