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已成为当前肥料行业的发展主题,每一家有远见的肥料企业都在思考和探索适合自身的发展道路。在这场创新大潮中,绿源生态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也走到了风口浪尖。作为一家老牌肥料企业,绿源公司对宏观环境如何判断?在创新方面做了哪些有益探索?为未来制定了哪些规划?针对这些问题,记者近日采访了该公司董事长张胜伟。
《农资导报》:2013年肥料行业经历了困难的一年,您认为2014年经济形势会好转吗?
张胜伟:去年经济形势低迷,除了一些垄断性或者资产质量比较好的企业还能赚钱之外,包括肥料在内的很多领域都出现了行业性亏损。对于大多数肥料企业来说,大家都在挣扎,在挣扎中等待经济形势好转。
从目前的情况看,2014年的经济形势将更加艰难。从国内形势讲,中国经济进入了转型的关键时期,中国肥料行业面临产能过剩、技术落后、装备落后、质量落后的严峻形势,转型也迫在眉睫。从国际形势讲,今年美国正式开始缩减QE(量化宽松政策),这意味着国际货币流动性减弱,带来的后果是国际贸易量收紧。
从2013年底开始,受美国这一因素影响,包括巴西、委内瑞拉等在内的一些新兴国家,由于工业基础不牢固,在没有把握住国际贸易脉搏的情况下,货币贬值得很厉害。如果中国经济结构不作出调整,这种影响也可能蔓延到中国,人民币也将贬值,届时国内热钱会逐步流出。当大面积热钱流出后,国内货币流动性就会减弱,经济发展速度势必放缓。
《农资导报》:在这种经济环境中,您认为肥料企业应该怎么办?
张胜伟:创新是唯一出路。问题是现在行业内多数创新都是在做表面文章,本质上的创新还很欠缺。
《农资导报》:怎样才能做到本质上的创新?
张胜伟:我认为,肥料企业的创新包含四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产品创新。现阶段的一些产品创新还仅仅停留在表面,炒概念的多,有科技含量的少。真正的产品创新需要科研部门和企业摈弃浮躁的心态潜心研究,但在目前的市场环境中,很多企业不愿意思考,或者是没有机会思考,因此产品创新走不远,也走不深。下一步,随着土地集约化进一步推进,如何适应新的种植模式进行产品创新是企业必须思考的问题。
第二个层面是管理创新。现在企业的经营正在走向两个极端,大企业靠资源和资本拼成本,小企业靠造假浑水摸鱼。这带来的结果是所有企业都去拼设备、拼产能,大家的日子都不好过。企业管理者要有承担社会责任的意识,与其在项目投资中浪费资源、增加行业压力,不如和其他企业建立联盟,在产品和品牌上互补。化肥项目的投资数额巨大,如果企业间能形成这种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不仅能节省大量人力和财力,也能提高整个社会产能的利用率。
第三个层面是营销模式创新。现在很多化肥企业在营销模式上已经滞后于行业发展进程,必须改革。过去厂家卖产品就是业务员到市场找各级代理商,现在营销模式要逐步向两头走:一头是大经销商。对厂家来说在流通领域找到好的合作伙伴依然很重要,在很多市场当地流通企业有不可替代的优势和资源。另一头是终端用户。随着土地集约化的推进,用户对产品和服务的需求更加细分,企业需要靠新产品、新服务来抓住终端用户。
第四个层面是体制创新。现阶段很多企业都追求大而全或者小而全,但我认为最重要的是要有特色。要建设有特色的企业就要从体制创新入手,在宏观上去控制行业总规模,加强企业之间的相互合作。目前,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考虑这方面的创新,相信经过一段时间的整合,通过市场不断重组,这种体制创新的观念会得到越来越多企业的认可。
《农资导报》:这两年,绿源公司取得了哪些创新成果?
张胜伟:这两年,我们先后与山东省农科院、中国农大等科研院校建立了合作关系,对产品结构逐步进行调整,在立足硫酸钾型复合肥特色的基础上,新产品每年以10%的比例增长。目前,硫基缓控释肥、双氮增效平衡肥、生物有机无机复混肥等新产品都已投放市场,产品由最初的3个品种增加到30多个。
与业内企业的合作已见成效。去年,绿源公司和中盐红四方开展生产合作,在生产设备和销售渠道上实现了互补,也获得了双赢。绿源公司与倍丰公司等流通企业的渠道合作也即将开始。
终端营销已初具规模。目前企业2/3的市场依靠传统大客户,把产和销的优势结合起来,用于维持企业的正常运转和现金流。而另外1/3的市场就靠新产品、新服务抓住基层客户,以创造新的增量。
从表面上看这两年管理调整和市场调整的步伐不算太快,但绿源公司从2009年改制以来,用短短4年时间就偿还了大部分遗留债务,企业负担越来越轻,发展也在进入快车道。
《农资导报》:今年有什么新打算?
张胜伟:产品上提质不提量是我们的一个原则。今明两年,在建设上我们将压缩传统肥料投资,增加投入小、见效快的新型肥料生产设备投资,把节省下来的资金主要用在研发和合作上,减少生产环节和固定资产的投入,增加资金的流动性。
营销上探索专业化和系统化服务。从今年开始,我们的农化宣传员和市场营销人员将合并成一支队伍,我们将把每个业务经理培养成营销和农技方面的双重人才,为用户提供更专业、细致的服务。
心态要开放
采访手记 2009年,张胜伟临危受命,接手绿源公司。短短4年多,这家企业完成了转制、重生和跨越,不仅偿还了大部分债务,还实现了稳步增长。
如果说过去是老牌肥企的坚实根基赋予了这家企业顽强的生命力,那么我们坚信决策者的创新思维将为这家企业构筑起更加美好的未来。
采访中,张胜伟有一席话给记者留下了深刻印象:“对于绿源的发展,我是这样想的,如果有好的经营者能够让绿源有更好的利润率,我们可以合作,甚至我可以把绿源完全交给他。我们的最终目的是盘活资产,最大限度地发挥生产效率,让企业赚更多的钱,而不是在名分上说这个企业是你的或者是我的。然后拼命地去扩大规模,去攻城掠地!”这是一种怎样开放的心态和博大的胸怀!
如果企业家都能以这样的心态去经营企业,化肥行业产能过剩困境的破局之旅也许能从这里开启!
原文标题:《探索适合自身的发展道路――绿源生态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张胜伟谈企业生存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