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顶草帽、一双长统雨靴、一身布衣、一本记录册,端木银熙的这身“标配”跟随他近半个世纪。
秋阳下,稻浪起伏有致;田埂边,稻香阵阵飘送。每年的这个季节,是每个育种专家最享受、最幸福的时光,端木银熙也不例外。作为常熟市农业科学研究所总农艺室主任,端木银熙今年开展的水稻试验品种共计1万多个,其中包括17个重点常规水稻新品种、8个杂交粳稻新组合以及8个参加高产攻关的杂交粳稻品种。
“经过测产,常优粳6号今年大面积可望达到850公斤。”谈起自己培育的水稻新品种,端木银熙如数家珍。“常优粳6号”是今年江苏省审定的新品种,目前常熟正在进行国家级生产试验。
“年轻的时候,没有米吃的日子让我终身难忘。”在虞山脚下的常熟市“优质杂交粳稻新组合展示区”常优粳6号试验田边,66岁的育种人端木银熙一边检查稻穗,一边和记者聊起了他和水稻的故事。
16岁那年,由于父亲去世,刚刚初中毕业的端木银熙到生产队参加集体劳动,成了地道的农民。18岁那年,端木银熙被大队推荐到公社农技站当“农技员”,专门从事水稻、三麦、玉米、棉花新品种的引进、试验、示范和推广,同时开展水稻系统育种工作。水稻育种是门科学,对于仅有初中文化的端木银熙来说,深感“底气”不足,于是他决定自学。农学专业的大专考试共有13门课程,每天早上5点到7点是他学习的黄金时间,从不间断。从1984年6月开始,他花了6个春秋的时间,换回了一张大专文凭。
“书本上学习很重要,更重要的是在实践中学习。”为加快育种进程,自1995年起,每年的10月在常熟收获完水稻之后,端木银熙便赶到海南进行“南繁加代育种”,一直干到次年4月底5月初。这样,他一年内过了两个夏天、种两茬水稻,水稻新品种的繁育期也被缩短了一半。也就是在那里,他结识了“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水稻育种工作离不开露天作业的环节,父母本配组必须在田头才能完成。下午一点半到两点是水稻的开花期,试验田里用于水稻杂交的小袋子每天有700多只。每隔5分钟,就要到稻田里授粉。水稻开花只有短短的几十分钟,为了不误水稻开花的最佳时机,只能守在旁边,眼睛盯着稻穗,看着它一点点长大、开花。要是遇到阴雨天,水稻开花晚,中饭也就只能推迟到下午3点以后,饿了,就啃口面包……不管是在常熟还是在海南,育种人员必须忍受酷暑,一丝不苟地完成育种工作。“要坚持得住,要耐得住寂寞。”这是端木银熙始终挂在嘴边的话。
皇天不负有心人,2004年,端木银熙主持的“晚粳不育系武运粳7号A与新组合‘常优1号’的选育及应用”被列入国家高科技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973计划”和国家星火计划;2005年,“常优1号”被农业部确定为全国50个水稻主导品种之一;2007年“常优1号”最高田块亩产达851公斤,创国内麦茬机插单季晚熟粳稻亩产最高纪录,成为国家、省单晚粳组的对照品种。“以前,我们的优良品种的推广面积是几万亩,最多10多万亩。现在,仅常农粳5号一个品种的年推广面积就有100万到150万亩。整个常熟市农科所优质品种推广面积已经超过了1000万亩,占到了江苏水稻面积的三分之一。”端木银熙不无自豪地说。
在清苦的水稻育种领域,48年如一日,端木银熙被袁隆平院士称赞为“真正的脚踏实地的育种家”。由于长期的辛劳,端木患上了肾囊肿。“我和妈妈心疼地劝他别去海南,但他还是放心不下他的水稻。”女儿端木红英告诉记者,年届花甲父亲,肾囊肿和颈脊病越发严重,好多次都昏倒在了稻田里。因为用眼过度,老人还患上了眼神经混乱和面部痉挛。“哪一天不看到、不摸到稻子,我的心里就空荡荡的,好像这一天没有过一样。”
“育成一个抗性好、增产8%-10%、制种产量稳定在400公斤的突破性品种,不仅让更多的人吃饱饭,更要吃上好大米。”这是端木银熙追求的理想。他说,自己还能干个十年八年,正好是一个育种周期。如果这个理想实现了,也算是为自己的水稻人生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