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洋
6月刚过,因为要在山东参加一个会议,顺便拜访了一下老朋友付吉伟经理。听说他这段时间一直在和母校山东大学合作搞一项新技术的开发,职业的敏感直觉告诉我,这项技术应该与肥料或者至少与农业有关。
当我见到了付吉伟,同时在场的还有他当年在这所大学上学时的老师———山东大学公共卫生检验所所长、微量元素标准化委员会专家、博士生导师高希宝教授,另外一位是他的大学同学李东海。细聊之后,原来付吉伟正在实施一项跨领域的新技术项目———蟹王免疫肥。随后的一番对话也让我对这种肥料有了详细的了解。
《农资导报》:是什么样的经历让你踏上肥料经营之路?
付吉伟:我大学时学的专业是卫生检验,主要针对土壤、水体、大气以及食品等的卫生安全问题,比如环境中重金属离子汞、铅、铬的污染问题,难降解有机化合物在自然环境中及动、植物体内的蓄积问题等。20年前,作为国内第一批开设此专业大学的第一批学习这一专业的学生,我毕业后到一所大学当了老师。机缘巧合,真正与农资结缘是后来我到德农公司农资连锁超市担任第一任青岛公司总经理。再后来,我到了山东电视台农科频道《乡村季风》杂志编辑部,成为一名农业媒体人。经过这些年的不断积淀,为了印证自己的农资经营理念,去年我创办了济南蟹王纳米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公司创建之初,困难重重,而我很幸运得到了母校技术方面的强力后援。重返母校山东大学,与母校高教授联合成立一间实验室,开发一种可以降解环境中有毒物质、增强作物免疫力、促进养分吸收、增产、减少农药使用量的新型环保技术。同时,我也有了一位得力的合作伙伴李东海。他在市环保局工作10年后,辞职先去北京做计算机电子商务开发,后又到美国发展,去年被我游说回国,一起搞目前的这项新技术。我们希望从农业应用这个侧面,实现我们当年专业的梦想。
《农资导报》:是什么样的原因让你想到要开发一种安全环保肥料?
付吉伟:开发这种肥料有偶然也有必然。我们给产品定的宣传推广口号是“治病不如防病,防病不如免疫”。按照这个目标,从2009年开始,我与山东省农业厅土肥站肥料研究开发中心合作,开展新型肥料的推广工作,并在肥料开发方面有了一些粗浅的认识。去年,我去了次美国,与在美国食品药品监督局(FDA)工作的大学同学见了面,她带我去了美国一家纳米生物技术研究机构,了解了美国人在新材料领域的发展状况。在那里还碰到了我当年在大学读书时分析化学专业老师的德裔美国朋友彼德,他们是研究特种新型材料的,其中一项技术就包括纳米稀土材料技术以及甲壳素应用技术两个领域。他们所在的这家研究机构曾是美国海军海洋生物所的合作伙伴,一起研究过核爆炸受大量核辐射的海洋生物基因变异及抗逆性发育,其研究成果后被广泛应用于航天、医疗、保健以及无土栽培等诸多领域。
根据获得的诸多信息,回国后我就和山东大学的老师一起开始了新一代高效免疫型肥料的技术开发。这种肥料可以极大地提高作物抗病免疫能力和肥料利用率。去年我小范围做了一下田间试验,效果还不错,作物抗病能力大大增强,农药使用量减少,难降解有机污染物、重金属离子被加速分解和转化,作物产量增幅明显,品质得到很大改善。另外,像传统的复合肥、叶面肥、冲施肥、有机无机复混肥、有机肥、农药等都可以使用这种新技术,从而使产品技术含量和效果发生改变。
《农资导报》:面对未来,你和企业都有什么样的打算?
付吉伟:近期我已经重回山东大学读博,回母校定位人生的方向和找寻求知的感觉。现在中国农资企业发展到了瓶颈期,一方面,新农村建设的国家战略发展计划注定要让中国农村掀起一场新的农业生产模式的革新风暴;另一方面,农资企业航母以及农资经营领军人物团队尚未成形,农资市场可谓是“军阀”混战,各领风骚三、五年,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绝大多数企业没有自己的核心技术,盲目跟风,低水平仿制,质量参差不齐。有一定核心技术的企业和有一定原材料资源优势的企业,生存尚不足虑,但对于简单来料加工以及依然使用落后生产技术的企业,如果自己和企业不抓紧时间采取措施革新,很难避免被淘汰的命运。
对于企业,我已与山东大学协商好,进行校企合作,共同成立“蟹王纳米稀土材料生物技术应用实验室”,开展人体及动、植物免疫功能方面的研究,争取在新兴技术领域拿出自己的成果。为此,我们将在今年首先推出一个系列新型肥料———蟹王免疫肥,包括叶面喷施型免疫肥、冲施型免疫肥、有机无机复混型免疫肥、有机肥型免疫肥、掺混控释型免疫肥,已经注册了相关商标和包装图形,很多老客户看了感觉很好,无论是技术含量还是外在形象卖点、推广模式及办法,都很有吸引力,称得上新一代健康、环保型肥料。同时,我做好了产品策划,准备在系列环保型新技术推广上下足功夫,到时我也将请业内知名的教授和省农业厅土肥站领导一同把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