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农业新闻 > 三农人物 > 正文 返回 打印

真在耕者的臂里

网友投稿  2008-07-29  互联网

□本报记者 郑红艳

所有的中国人都会记住2008年8月8日,因为这一天是北京奥运会开幕的日子。而对所有的众德人来说,这个日子更有一番深意,因为这一天是众德10周岁生日。众德生日与奥运会开幕日无意巧合,那么奥运精神对众德又意味着什么?近日,烟台众德集团总经理王其选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娓娓道来———

滋养大地、俯身为农的高尚情怀

“无论是一个人还是一个企业,只有有了超越物质追求之外的东西,才能赢得社会的尊敬并健康成长。”王其选说,“我最快乐的事就是看到众德肥料能让老百姓收获更多的农产品,能让他们以最少的投入获得最大的收益。”

近几年来,众德一直致力于科技示范,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2007年,众德在测土配方的基础上,推广配方肥料12万吨,建立农业科技示范户2000多户,科技示范地、棚面积达3000多亩,示范效果十分显著。金乡县金马乡宗营村科技示范户宗锦礼3亩示范地,实测亩产达到鲜蒜2319公斤,干蒜为1623.3公斤,而邻近习惯施肥的农户亩产干蒜仅为867.2公斤。

“科学配方就是好,节本增产肥效高;配方施肥好,众德领新潮。”这就是农民给予众德的最高评价。

增进和谐、促进发展的伟大理想

一个企业如何才能赢得和谐的发展环境呢?王其选提出了“产业链共生共赢共成长”的观点。他说:“众德的产业链条是由员工、经销商和农民共同构成的。这个链条中的每个环节都至关重要。只有每一个环节都坚实了,整个链条才会坚实。”那么,众德是如何构筑企业和谐的产业链条呢?王其选讲了三点:就是让员工快乐工作,跟经销商愉快合作,让农民科技致富。

对于“成长共赢、和谐发展”,王其选还有很多设想:他想开办一所“三农众德大学堂”,旨在培养为三农服务、为众德品牌服务的经销商、分销商及员工队伍;他想建立“众德示范村”,让农化服务做得更加到位;他想与优秀的经销商建立销售连锁联盟,让产业链更加牢固;他想与经销商建立生产连锁联盟,打造以众德品牌为核心、以统一管理模式为基础的众德BB肥生产基地……

诚信为本、懂得感恩的协作意识

王其选说:“诚信可以让同事之间真诚相处、互帮互学,以形成提升自我、帮助他人的团队精神;诚信可以帮助经销商与众德共同成长,从而促其成功,助己发展;诚信可让农民消费者在众德得到服务的承诺、产品品质的保证,靠科技致富!”

“什么是感恩之心呢?”王其选自问自答,“就是理解、感激所有帮助你的人,回报所有你感激的人。生而为人,我们要感谢上天的眷顾,要感谢父母的恩惠,要感谢国家的培育,要感谢师长的教诲,要感谢大众的助益。没有这些,我们何能存于天地之间?所以我们提出要感激同事、感激客户、感激股东、感激社会,并回报同事、回报客户、回报股东、回报社会!”

精诚团结、同心协力的集体观念

王其选表示:“一个企业的发展离不开一个优秀的团队,而让这个团队发挥出最强的战斗力则是一门艺术。我的诀窍就是让我的团队认可一个共同的目标,并在前行的过程中互相协助、同心协力,以合作取代独立竞争,一起创造整体的工作价值。在众德,我们的目标就是以‘众家之长,诚信守德’为品牌内涵,以‘科技兴农,造福万家’为经营理念,以发展中国农业为己任,把众德建设成一个集工贸于一体的综合性公司,并让这个目标成为大家心中的一个共同愿景,一起为现实这个愿景而努力。”

自强不息、坚持不懈的坚强意志

“这些年,我们做BB肥做得很艰难,一般来说推广1吨BB肥所花的精力可以销售10吨复合肥。但是,BB肥是中国化肥未来发展的方向,也是我们事业的基点,我们必须坚持不懈,努力把它推广开来。”王其选说,“今年我们又提出了一个新思路,就是研制一种既符合中国国情又能满足作物高产优质安全需要且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多功能BB肥产品,走一条‘健康、环保’的新路子。”

奋勇拼搏、永不言弃的昂扬斗志

1994年,王其选从工作出色的办公室主任一职调到贸易科任科长,当时手下只有两个人,一个是从司机岗位转来的,另一个刚参加工作,而他本人以前也从未做过业务。怎么办?他觉得既然到了这个岗位就不能等、靠。为了找到永久性的货源,他想尽办法与中化取得联系。“有一次,我们听说中化公司有两个业务经理正在烟台。由于不知道他们住在哪儿,我们就一家一家宾馆地问,好不容易找到了,谁知人家出去应酬了。我们就站在房间门口等,一直等到晚上10点多,可是他们的货已经全部订出去了。但是我们的执著却感动了他们,使双方的合作关系得以建立。”

凭着这股拼劲,从1998年8月王其选带着这28名下岗员工创业开始,10年时间,众德已由当时固定资产100多万元的小厂发展到拥有资产总额6亿多元、年产销化肥近百万吨的业内知名企业。

博采众长、超越自我的夺标精神

王其选是一个爱学习的人,他总会在繁忙的工作中抽出时间读书。2005年他参加了清华大学的工商管理班,不顾路途遥远,定期来校上课,他觉得经济名师的点拨对企业的发展大有裨益。他也是个很善于学习的人,他能从很多事情中发现独到的观点,比如他看《杨家将》里佘太君年近90带兵出征时,会想到宋王朝在人才培养方面的缺失,意识到对后续人才培养的重要性。他在自己学习的同时,要求员工们也努力学习。他说,脚下的路要一步一个脚印地走,但是对于一切进步的、先进的东西一定要保持一种仰望的姿态,认真地去学习,才能不断地缩短与先进之间的差距,才具有将美好愿望变成现实的能力。

黎巴嫩著名诗人纪伯伦说:“真在耕者的臂里。”从众德的奥林匹克精神中,我们看到了一个企业对“真”的永恒追求!



http://farm.00-net.com/news/8/2008-07-29/2743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