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循环农业具有高效性、多样性、综合性等特点,能有效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防治污染,维护生态平衡,提高农产品的安全性。
借助柑橘产业,县委、县政府大力推进生态循环农业,皮渣无害化处理,“猪—沼—果”和“林间套种”,实现了产气与积肥同步、种植与养殖并举、经济与生态双赢,助推了柑橘产业经济高效化、生产无害化和资源再生增值化。
皮渣处理,诞生“全营养肥”
我县柑橘主要以橙汁加工为主,橙汁行业有一句行话叫“一半橘汁一半渣”。
曾经,企业处理皮渣,要么垃圾填埋,要么回填到果园。这样一来,由于皮渣含水量超过80%,酸性较强,导致土壤板结,破坏整体水循环系统,造成果树烂根或生长不良。
后来,企业借鉴发达国家经验,直接将皮渣烘干,做有机肥料。但是,由于能源价格不同,处理1吨皮渣的成本,几乎接近1吨柑橘的收购价,而且燃煤发电又会造成二次污染。
皮渣已成为“祸害”,怎么处理才最生态、最有效?县委、县政府提出技术攻坚,方向是皮渣无害化处理。
在企业和科研单位的共同努力下,经过一年多的反复实验,终于找到一种处理柑橘皮渣的新型微生物——高温果胶亚巴杆菌。以柑橘皮渣为主要原料,研发出了有机肥、生物有机肥料、复合微生物肥料等“全营养”肥料。
皮渣进行无害化处理后,含水量从80%降低到20%,达到有机肥料标准;处理成本从原来的1000元/吨降低为200元/吨。而且,整个处理过程环保、高效、节能。
皮渣变成肥料后,功效如何?通过在拔山镇芋荷村的3000亩柑橘园进行实验表明,以前柑橘园每年要施用3次无机肥料,而用这种橘渣有机肥,一年1次就够了。而且,长期施用橘皮渣制成的有机肥,可以大幅改良土壤,培养地力,提高果品品质。从事橘渣有机肥处理的圣沛农业公司负责人算了一笔账:按每亩柑橘使用300公斤有机肥计算,全县35万亩柑橘果园每年需用肥10万吨,可少用3万吨左右的复合肥。
按这家企业年处理10万吨柑橘皮渣的规模,配套处理4—5万吨牲畜粪便,可以生产8万吨左右有机肥,年产值可达6500万元,年利润超过1000万元。
生态种植,套种大豆成“金豆”
新发展的果园,要三年后才能挂果。过渡期三年,果农的收入除了政府补贴,还靠什么?
林间套种出现了。
《归藏易》中提出了相生相克的原理。农作物之间同样适用,它们有亲朋好友相生,也有冤家对头相克。
果农试种过冬瓜、南瓜等作物,但都是“相克”的冤家对头。
经过多方考察和试验,最终发现大豆与柑橘是一对“相生”的亲朋好友:大豆属于低杆作物,不与柑橘幼苗争水,且覆盖地表,可防止水土流失;豆科作物固氮,培肥地力,是养地作物,对果树的生长和提前挂果有利;给大豆锄草施肥管理,一并也为果园除去杂草、疏松土质。
2009年,我县开始尝试柑橘林下种豆,永丰镇太阳村就是最早的试点村之一。
村支部书记王芝荣算了一笔账:一亩柑橘地可以套种0.6—0.7亩大豆,大豆亩产140公斤左右,按目前市价6元/公斤计算,每亩大豆可卖800元,除去种子、肥料、人工等费用,纯收入600元。此外,大豆能把根系中三分之一的氮保留在土壤中,每亩柑橘树可以减少8公斤约270元的尿素投放,以及约250元的田间锄草费用。
根据王芝荣的算法,在柑橘林里套种大豆,一亩可以增加1000多元的收入。
目前,太阳村柑橘林已套种大豆1400余亩。
从当初试点种植4000亩,到现在扩大到8万亩,全县大豆产量也由几年前的2万吨增加到3万吨,很大一部分大豆就来自柑橘林。
生态养殖,“猪—沼—果”生态循环链
“猪—沼—果”的生态循环链条,把养猪业与柑橘产业有机连接起来,可以重点解决土壤改良与植被重建中缺肥的瓶颈问题,既治理了养殖污染,又治理了水土流失。
涂井乡友谊村的重庆攀天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就用了“猪—沼—果”的立体生态养殖模式:山上种橘,山间养鱼养花,山脚养猪。
公司负责人介绍说,鱼塘水能浇花浇橘,猪粪可以做成柑橘和鱼的肥料,沼气可以提供燃烧能源,花可以点缀养殖园吸引游客……
目前,该公司种植柑橘300余亩,养猪场常年存栏400余头。通过养殖场建立了1000立方的沼气池,供周边50余户村民正常使用。同时,用沼液对果树进行叶面喷施,沼渣返地施果树。
施用沼肥的柑橘,抗旱、抗寒和抗病能力增强,能减少病虫害,每年能节约5000余元的打药、人工等费用。此外,可以减少一半的肥料使用,一年可节约5000余元的肥料费用。
不仅如此,施用沼肥的柑橘果大、味甜,普遍提高了1—2个等级。目前,全县正大力推广这一模式。
除了“猪—沼—果”,“林上经济”柑橘蜜蜂、“林下经济”橘园鸡等,也成为果农增收的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