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农业新闻 > 循环经济 > 正文 返回 打印

浙江龙泉市发展生态循环农业 打造山区农业样本

网友投稿  2014-08-19  互联网

 

  今年7月份,副省长黄旭明对我市成功创建省级现代农业园区的主要做法给予批示肯定,认为我市以“六个一”为抓手,发展山区生态循环农业,打造现代农业园区的做法值得向山区市、县推介。之前,我市园区的做法曾得到丽水市任淑女副市长的批示肯定。我市作为首批25个省级现代农业综合区创建点之一,在今年6月份该综合区以高分通过省级验收。

  近年来,龙泉市立足山区优势,坚持把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作为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农业转型升级的主攻点,以“六个一”建设为抓手,全力打造具有山区特色的农业样本。自2010年创建工作启动以来,目前,该综合区累计完成投资1.35亿元,建成粮食生产功能区1个、产业示范区3个、精品区5个、茶文化休闲中心1个,建成规模29900亩,每年可实现总产值3亿元以上;培育各类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14家、农民专业合作社22家,培育农产品公用品牌3个,农产品企业品牌14个。2011年央视《新闻联播》头条报道了龙泉农业的成功实践。近期,省农村信息报连续三期报道《生态兴农的实践样本——龙泉市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纪实》,对该市现代农业园区的生态循环农业发展做法给予充分的肯定。2014年6月,兰巨现代农业综合园区以高分通过省级验收。其主要做法是:

  (一)制定一份详细规划,科学谋划园区发展思路

  按照绿色发展、示范引领、特色产业集聚和产业功能拓展四大原则,以提升发展竹、食用菌、特色茶叶、蔬菜和生态畜牧业等五大农业主导产业为重点,确定“四区五园一中心”建设规划(粮食生产功能区、茶叶产业示范区、菇稻轮作示范区、生态畜牧养殖区;浙大龙泉科技合作示范园、蔬菜精品园、水果精品园、笋竹两用林精品园、珍稀苗木精品园;茶文化休闲中心),着力打造多茶类并举发展先行区、种养结合生态循环示范区、“千斤粮万元钱”稳粮增效模式样板区和浙大龙泉市校合作实验区,力求把园区规划建成为有生态功能、山区特色、产业效益的现代农业园区,实现“丽水属一流、全省有特色”的建设目标。

  (二)出台一套扶持政策,着力激发园区建设活力

  成立市级领导小组,设立专门工作机构和办公室,将园区建设目标列入市委、市政府年度考核,横向分解到部门,纵向落实到乡镇(街道)。同步推进政策项目、资金、人才等发展要素向园区集中,使园区真正成为各种要素集聚的农业示范样板。制订出台菌、茶、蔬、畜等产业扶持政策,并连续4年专门出台现代农业园区的单项扶持政策。实行相关部门包干扶持制,将农田水利、土地开发整理、农业综合开发、移民开发等项目资金进行有效整合。实行园区建设项目“优先扶持、优先立项、优先建设”的“三优先”机制,做到园区建设到哪里,项目就安排到哪里,资金就支持到哪里。自2010年以来,已累计整合部门项目资金7200多万元。

  (三)搭建一个合作平台,积极推动园区科技创新

  深入实施“联姻高校、发展龙泉”战略,分别与浙江大学、浙江农科院、浙江农林大学等32家科研院校(所)开展农业科技合作,先后成立“浙江大学龙泉市现代农业技术合作推广中心”、“浙江林学院龙泉市竹木产业科技创新服务中心”和省内首家技术创新联盟,聘请7位教授分别担任农业主导优势产业的首席专家,建立起“一个产业、一位专家、一套政策、一批项目”的农业主导产业培育机制。打通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创新推出“产业农技员”服务主导产业模式,建立兰巨综合区农业服务中心,现有工作人员9名。同时,在全市建立以“首席专家为引领、农技指导员为核心、责任农技员为骨干、产业农技员为基础”的新型农技推广体系。四年来,浙大龙泉现代农业技术合作中心和兰巨乡农业综合服务中心为主平台,累计完成签约合作项目82个,解决技术难题21个,完成农业科技转化项目25个。

  (四)建设一批精品基地,不断提升园区规模效应

  制订《龙泉市生态精品现代农业三年行动计划》,将现代农业园区作为实施计划、试验示范的先行区,大力发展食用菌、特色茶叶、水果、笋竹两用林、珍稀苗木等优势产业,着力提高农业集约化和设施化水平,全力打造优势产业集群。目前,综合区内土地流转面积1.9万亩,土地流转率从五年前26%的提高到65%;已建成特色茶叶基地12339亩,占全市茶园总面积的四分之一;水果、笋竹两用林、珍稀苗木等每个产业均达到3000亩以上。建成各产业标准化示范村15个、标准化示范基地32个,蔬菜集约化育苗中心2个、菌棒集约化加工厂3个,农业标准化覆盖率达41%。同时,在综合区内全面推广绿色防控技术,组织实施农药减量控害增效工程,推广物理杀虫面积23000亩,推广喷微灌面积8000亩,建立病虫综合防治示范区5个,水稻病虫统防统治2万亩,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点5个,认证农业“三品”基地面积21560亩,认证率达72.1%,综合区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明显提升。

  (五)创新一项农作制度,全面实现园区稳粮增收

  注重把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和综合区建设有机结合,因地制宜地推进农作制度创新。目前以粮经结合、水旱轮作、设施栽培为特征的新型农作制度初具规模。目前,园区内建成连片500亩以上粮食生产功能区块5个,粮食生产功能区总面积9675亩,建成水稻育秧(烘干)中心3个。综合区内3000多亩以“黑木耳+晚稻轮作”、“大棚蔬菜+晚稻轮作”、“大棚草莓+晚稻轮作”为主的一批“千斤粮、万元钱”农作新模式,辐射带动全市近18%的农作物种植面积实现“轮作高效模式”,种植经营面积达到3.5万亩,实现了米袋子、菜篮子和钱袋子“三丰收”。同时,依托独特的地理环境,探索茶叶产业的发展新模式,引进金观音、金牡丹等国家级茶叶良种,率先在省内开发出“龙泉金观音”乌龙茶、红茶系列产品。初步形成了“绿茶+乌龙茶(红茶、岩茶)”的多茶类生产模式,茶园综合效益大幅提高,据初步测算,一亩金观音茶园抵上三亩绿茶的效益。

  (六)建立一种循环模式,全力推进园区生态建设

  将生态循环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融入综合区建设中,积极推行“农牧、林牧、经牧”融合发展,重点推广“食用菌生态循环”、“猪—沼—作物”生态循环、“畜禽立体生态养殖”等三大模式,全力打造低山缓坡生态大循环核心区。2012年,综合区成功创建省级循环农业示范点,浙江顶峰生态农业有限公司的“猪—沼—竹”生产模式被评为浙江省生态循环农业十大创新模式。目前,已建成规模养殖场13个,万吨生产能力有机肥加工厂1个;完成种养结合、废弃物资源化循环利用面积19000多亩;利用废弃菌棒生产秀珍菇、毛木耳达30多万袋,建立利用废菌棒为主要原料生产木炭加工厂2个,以废菌棒为原料或辅料有机肥加工厂5个,初步实现了综合区内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三赢”。

 



http://farm.00-net.com/news/7/2014-08-19/844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