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2日上午10点,记者驱车进入界首市,路边看不到黑糊糊的火烧地,空气也清新许多。
“今年界首没有一个火点,80%的秸秆就地粉碎还田。剩下的20%,除部分送到秸秆电厂外,大部分被农民堆放在田间地头。”界首市农委主任王建功说,高温堆肥就是要解决这个问题。
界首市徐寨社区,农民房丙礼的2亩麦田里,一个长约20米、高和宽各2米多的“土堆”正在“长高长大”:10多位农民围着它忙碌,有的拿水管往上浇水,有的拿铁锹培土,有的将秸秆均匀铺上一层,撒上化肥和腐蚀剂,旁边一辆挖土机正在取土,将秸秆覆盖。
“这个堆属于大型堆,可以‘吃’掉900亩左右的小麦秸秆。”王建功说,一般情况下,一个乡镇建8至12个堆,就可以消化掉全部剩余的秸秆。记者走近扒开表层土,露出的全是压实的秸秆。
事实上,早在多年以前,秸秆高温堆肥就在各地大力推广。但因环保等多种原因,加上化肥的广泛使用而逐渐淘汰。界首的秸秆堆肥与传统的有何区别?
“这两者完全不是一回事。”界首市委书记刘玉建说,从原料上看,过去的堆肥主要是垃圾树枝粪便等,秸秆很少,现在则完全是秸秆,因此不会产生污染;从技术上看,那时是自然腐化,没有技术含量,现在有严格技术要求,添加化肥和专门的微生物腐秆剂,可以安全洁净地转化秸秆,产生有机肥,对环境没有污染。
“化肥用多了,土地板结,而且瓜菜的味道不好。”农民杨静从肥堆上下来,扶着铁锹说,秸秆腐化后是最好的有机肥,施后土地?H,种蔬菜瓜果味道好。“等肥料还田后,这块堆肥的地要比周围的肥很多。”
除了给地“吃”,处理后的秸秆牛也爱吃。
离开徐寨不远,来到余路社区,路边有个麦秸垛,方底圆顶,3米多高。界首市东城街道办事处的农技员随海涛,正带着一个小组给麦垛“加营养”:一个大桶里是稀释的尿素,管子连接一个中空的叉子,叉子插进麦垛,打开开关,营养液就泵进麦垛。
“这是对秸秆进行氨化,加了营养的秸秆堆放40天后就可以喂牛。”随海涛说,不但营养元素更易吸收,而且口感好,牛爱吃。这样的麦秸,12斤就可以“喂出”一斤牛肉,效果超过小麦。
王建功介绍,一个消化600亩小麦秸秆的肥堆,成本大约在3000元至4000元,包括场地租金、农民工时费和肥料、腐蚀剂的费用。为此,今年界首市拿出200万元,在全县引导建设1500至1800个肥堆,力争将所有散落在田间地头的秸秆全部转化为有机肥料或牛羊饲料。
这些肥堆“成熟”后咋办?“到7月份,将面向种粮大户拍卖肥堆,通过实践让大户看到有机肥的增产效果。”刘玉建说,大户们用有机肥可以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绿色农业,还可以加工成肥料、饲料出售。
有了经济效益,政府就可以放心地将堆肥的“组织权”交到大户手上,秸秆利用才算有了长久之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