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农业新闻 > 循环经济 > 正文 返回 打印

旱塬换新颜—通渭县建立抗旱循环农业基地

网友投稿  2011-11-28  互联网

  甘肃新闻网11月28日 据定西日报报道: 初冬时节,通渭大地依然生机勃勃。一块块梯田地被洁白的地膜裹得严严实实,孕育着农人们来年丰收的希望;庄头村尾,一台台玉米秸秆揉丝打捆机飞速运转,被打成捆的优质草料堆成了小山;一座座整洁的标准化养殖圈舍里黄牛成群;甘肃晓玲集团公司6万吨玉米精淀粉生产线在开足马力生产,来自四面八方满载玉米的农用车一辆接一辆开进厂区……

  依托丰富的土地资源和光热资源,通渭县坚持“扬长避短”,坚持不懈地修梯田、调结构、兴产业,逐步探索走出了“修梯田—覆地膜—种玉米—秸秆养牛—建沼气—沼液肥田”的旱作循环农业发展路子,有力地促进了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

  “旱作循环农业发展模式的探索和实践,为我们贫困县农业生产注入了新的活力。今后,我们要坚定不移地走好这条路,推动全县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通渭县委书记令续鹏说。

  梯田夯实农业基础

  “今年的夏粮收成不好,但是梯田地里洋芋长得特别好,亩产均在4000斤以上。”在交售马铃薯的苏万军高兴地说,“如今,家里的土地都成了高产田,耕作起来很方便,不少农机具也能开到地里作业了。”

  苏万军是马营镇长川村村民,以前家里耕种着25亩坡耕地,去年,夫妇两人靠到新疆拾棉挣的钱将家里所有的坡耕地修成了梯田,一年下来,收入果真增加了不少。

  梯田建设不仅提高了土地的收益,同时也极大地降低了农民的劳动强度。长川村2社村民刘希平深有感触地说:“原来家里的30多亩地只犁地就得十几天,现在用旋耕机四五天就能完成了。”

  梯田铺富路,旱塬换新颜。2006年以来,全县新修梯田34万亩,使梯田面积达110多万亩,占总耕地的47.5%。坚持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按照“山顶林草戴帽、山腰梯田系带、山脚塘坝穿靴”的治理模式,打造了马营长川流域坡耕地综合治理等一批精品流域,新增水土保持综合治理面积达367平方公里。通过大规模兴修梯田,把“三跑田”变成了“三保田”,极大地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提高了耕地的产出水平。

  全膜玉米成为“铁杆庄稼”

  “从种子点上以后老天爷基本上没有下过雨,眼看着小麦和其他夏粮全部绝收,家里人都很焦急,可谁都没有想到今年的玉米能长这么好,真是神了。”在剥玉米棒子的平襄镇徐川村村民徐治忠激动地说,“今年家里共种植了25亩全膜玉米,从自己测产的情况看,亩产均在1400斤以上,总收入也要3万多元。”

  通渭县94%的耕地是旱地,是典型的旱作农业区。长期以来,农业生产处于大旱大灾、小旱小灾,年年受灾、年年抗旱的被动局面。近年来,该县坚持“三个顺应、三个遵循”原则,大力调整农业结构,2009年推广种植全膜玉米56.3万亩,总产量达31.45万吨,被农业部授予“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称号。今年,全县共完成全覆膜玉米种植81万亩,在遭遇秋冬春夏四季干旱的情况下,仍然取得了大丰收,据测算,亩产达550公斤以上。

  李店乡祁咀村是通渭县最干旱的地方之一,这几年通过种植全膜玉米,该村一跃成为该县的富裕村。

  全膜玉米的连年丰收,极大地激发了农民的种植热情。今秋,该县按照“点上创精品、面上扩规模,村村布点、社社开花,家家覆、户户种,适宜区全覆盖”要求,整建制推进,做到全覆膜上山、进沟、扩川,完成秋覆膜100多万亩。

  草畜转化进入良性循环

  全膜玉米的成功大面积推广,鼓起了通渭农民的“钱袋子”,但大量的玉米秸秆的再利用问题随之而来。为此,县委、县政府审时度势,提出了以种促养,以养带种,大力发展草畜产业,促进农民增收的战略思路。

  “全膜双垄沟播玉米不仅提高了粮食产量,还为我搞养殖提供了饲草。”今秋,常河镇小庄村村民王该生再不用为没有饲草发愁了,他将家里种植的50亩玉米秸秆全部青贮,准备通过搞养殖大赚一把。“养了25头牛,收入很好,牛粪除自家做肥料外,还可以卖钱。”王该生逢人便讲。

  同样,平襄镇双堡村的500亩全膜玉米种植大户陈长军投资10万元,购置了揉丝打捆机,对玉米秸秆全部进行加工,除自己养牛外,剩余的全部准备外销。

  近几年,通渭县着眼于玉米秸秆转化升值,提出了建设全省养牛大县的目标。已投入资金3.1亿元,全县牛存栏5.75万头,其中基础母牛3.5万头;建成标准化养殖小区18个,规模养殖企业25个,发展肉牛养殖专业村130个,发展养殖大户达到7800户;已建成沼气池1.9万眼。农业发展步入了玉米秸秆带动养殖、牲畜粪便和农作物秸秆发展沼气、沼渣和沼液还田增肥地力、废旧地膜回收再利用的良性循环。

  循环发展模式激发全新活力

  “梯田+科技+产业开发”、“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种玉米—养牛—建沼气—肥田—种玉米”、“农用地膜生产—使用—废旧地膜回收再利用”,如今,这些看起来比较简单的生产模式就像一段段链子一样被牵在了全县农业生产的全过程。

  全膜双垄沟播技术的成功推广,引发了通渭县农业生产的革命性变革,催生了新型产业。农膜生产、玉米淀粉加工、饲草加工等企业应运而生。目前,县工业集中区农副产品加工园已入园企业20户、完成投资6.1亿元。特别是围绕玉米、马铃薯、中药材等特色优势产业,新上了玉米淀粉、马铃薯精淀粉、中药饮片等农产品加工项目;围绕废旧地膜回收利用,新上了农膜生产和废旧地膜回收再利用项目;围绕农产品的贮藏、运销和加工,引导农民组建了一批专业协会。

  振翅腾飞正当时。在通渭大地,已经走出了“修梯田—覆地膜—种玉米—秸秆养牛—建沼气—沼液肥田—废旧地膜回收再利用”的旱作循环农业发展路子,全县积极创建全省旱作循环农业示范基地的热潮一浪高过一浪。

  通渭县人民政府县长邵志刚说:“政府主导是发展旱作循环农业的重要保证。今后,我们要继续完善已经建立的行政技术双轨承包责任制和县直机关干部帮扶农村工作机制,组织机关干部下基层,给群众送技术、搞服务,帮助解决实际困难,促进各项工作的落实。”



http://farm.00-net.com/news/7/2011-11-28/816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