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农业新闻 > 循环经济 > 正文 返回 打印

1.7万多口沼气池点 品质生活

网友投稿  2011-10-28  互联网

  品质生活,这种被城里人热烈追求的“时尚”。如今在肥东县的农村居民中,随着民生工程的推进,他们同样也开始“尝鲜”。尽管有些方面和城里人理解不同,但是这种生火不花钱、家电便宜买、回家有书读的乡土生活方式,确实极大的改善了他们的生活质量。 新能源 方便和品质村民共享

  都说粪是农家宝,如今的肥东农村切切实实是把这件“宝”从生产层面延伸到了生活之中。肥东县梁园镇新向阳村这两年就出现了这样的新鲜事——村子周边几家养殖场的牲畜粪原本是难以处理的污染物,突然变成了抢手的紧俏商品,现在四十块钱一车粪,还得提前预约购买。

  原来,近年来,肥东县民生工程之一的农村新能源建设大力推广经过改良后的沼气技术,其方便、洁净、以及几乎零成本的使用方式,一改农村传统的生火能源方式,得到了众多农户的积极响应。新向阳村的沈道银家就是使用沼气农户之一。他建造使用的八立方标准沼气池,装满一池沼化原料,基本可以满足一家四口全年做饭、烧水使用。

  “真的太方便了,像我家这样,一年只要补充一两次粪,现在煤球、液化气都不要再用了,可以说基本不怎么花钱。 ”沈道银爱人刘大姐一边拧开像城里使用的燃气灶的沼气灶开始做饭,一边高兴地说,“沼气池的沼渣、沼液也是非常好的农家肥,你看我们家门口的这些蔬菜,长势这么好,完全是沼肥催的。而且沼液还能杀虫,我们这些庄稼作物绝对是没有任何污染的绿色食品。 ”

  虽然沼气项目并不是一个新技术,但是过去长期受到一些技术瓶颈的制约没有在农村推广开。目前,肥东推广的新型沼气技术基本解决了沼气废渣难以取出、沼气供应连续性差等难点,真正成为农民实用技术。再加上政府部门对这项技术推广进行几乎全额的财政补贴,使得在肥东只要符合相应条件的农户,家家都可以有这么一口一年四季可以免费提供燃料的沼气发酵池。

  “现在凡是符合政策补贴要求的农户家庭,我们还将继续深入推广沼气建设,进行扩面。”肥东县能源局副局长李兵介绍,目前肥东县共建设这样的户用沼气池1.7万多口,得到了广大农民的认可和欢迎。

  除了沼气,肥东在新能源使用的其他项目方面,也在如火如荼进行中。截至今年九月,肥东累计推广太阳能热水器集热面积4.82万平方米、太阳能光伏路灯480盏,建设城镇及农村生活污水净化装置10处、沼气净化公厕18处、中小型沼气工程12处、大型沼气工程3处。在已建的110个规模养殖小区建成240口30立方米沼气池,发展了绿色能源,同时也使生态养殖技术得到大力推广,有效地治理了养殖污染。 家电下乡 幸福和实惠一起下乡

  如今深入农村,走到田间地头,给人感受最深的一定是社会主义村建设带来的农村面貌改善。肥东的陈集社区就是一个典型的代表,这个由原先的陈集村重新打造的农村新居,有着1000多户“社区居民”。整洁的社区环境、城市化布局、功能齐全的居民小楼,让这个在阡陌之间拔地而起的社区呈现出了独特的魅力。

  外来人,甚至不用进入社区,也能感受到这里的整齐划一。从远处眺望,小区楼顶一排排反射着耀眼光芒的太阳能热水器成为最显眼的标志之一,就像向日葵一样收集着太阳的光辉。“正好赶上"家电下乡",我们村每户居民都统一购买了太阳能热水器,一共买了1100多台,确实方便实惠。 ”陈集社区的居民依然习惯用“村”来表达他们的集体,但是或许在他们自己都没有意识到的时候,他们的生活方式已经在向市民转变。

  开展家电下乡、家电以旧换新工作,是顺应城乡居民消费升级的新趋势,改善城乡居民生活质量的扶农惠民之策和民心工程;也是促进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促进内需和外需协调发展的需要。肥东县从2008年底全面启动该县家电下乡工作以来,销售家电下乡产品15.6万台,销售额达到3.4亿元,已兑付财政补贴资金4193万元,在改善农民家庭电器产品质量的同时,也极大的促进了地区经济发展。

  “在我们县,"家电下乡"已经成为很多基层经销商争抢的品牌,他们纷纷申请成为家电下乡备案企业,否则他们觉得在市场竞争中尚未出手,已经处于下风了。 ”该县家电下乡办公室主任、商务局副局长朱柏林介绍说,该县已经备案的家电下乡销售网点已经达到242个,平均每个乡镇有10多个,远远超过了原先每个乡镇3-5个的规划,这也从侧面反映出家电下乡确实受到老百姓的追捧。

  据了解,2009~2010年,肥东县连续两年家电下乡补贴兑付率都达到100%,家电下乡产品销量和补贴兑付率均居全省前列,相继荣获“安徽省家电下乡工作先进县”、“合肥市家电下乡工作一等奖”等表彰。 农家书屋 泥土孕育出浓浓书香

  见到肥东县桥头集镇梅山村农家书屋图书管理员陈建国时,他正在和镇文化站站长“吵架”,吵架的理由很简单,希望文化站站长能够给他这个小小图书室增添几个书柜,帮忙再置办一些图书,“实在不行,借阅也行,我们负责定期整理、调换,一本也不会错。 ”作为村委会的工作人员,陈建国的图书管理员工作是义务承担的,他说给不给他工资钱,他无所谓,关键是要给他书。

  加上这次,陈建国为这书屋找“上面”争取政策和支持,已经不下10次了。桥头集镇文化站站长最终答应,看看是否能从县图书馆协调一下,这让陈建国很是受用。

  陈建国所管理的农家书屋现在也是肥东县重要的民生工程之一,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旨在解决基层群众“买书难、借书难、看书难”的问题。从2009年起至今,肥东县已累计建成农家书屋296个,行政村覆盖率达到93.5%,预计明年肥东县将村村建有农家书屋,比原计划提前3年实现全覆盖。

  见惯了城市里豪华气派的图书馆,却从不曾想过会被一间简陋的农家书屋所感动。感动不是因为一间房子,是因为一种改变。在梅山村,我们见到的农家书屋不过40平米左右的一间屋子,存放有基本图书1500册。像这样的书屋每个投资只需用2万元。但这样小小的投入,带给农民朋友的却是一扇打开了的窗。 “我们也没想到农家书屋会这么受欢迎,初步统计这里一年的借阅量达到了3000人次,而我们这个村总共才1000来人。 ”陈建国说。

  该村的陈仁忠是小书屋的常客,因为家里承包了一座山头种植板栗,果树种植、和病虫害防治的书籍成了他的最爱,“原本想学个啥还要往市里、县里跑,根本没这个时间精力。现在可好了,闲的时候就可以过来看看。 ”不仅陈仁忠钟情于这个小书屋,由于这个书屋开在村小旁边,孩子们更是成为这里的常客,这里几乎已经成了小学的图书馆。

  ”遍地开花的农家书屋正“润物细无声”地提升着村民的素质,改变着村风村貌,浸润着孩子的心灵,同时也承托着村民科技致富的梦想。



http://farm.00-net.com/news/7/2011-10-28/814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