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农业新闻 > 循环经济 > 正文 返回 打印

用金融杠杆提升低碳经济 杭州银行积极布局“绿色金融”

零零社区网友  2010-07-30  互联网

  “绿色信贷”“碳金融”……商业银行正以各种形式布局低碳经济。而在支持低碳经济发展过程中,银行的金融杠杆效应日益凸显。

  科技支行作为杭州银行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桥头堡,紧紧围绕杭州市打造“低碳城市”的总体规划,坚持以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低消耗和低污染为重点的新型产业重点投放,大力支持新能源、节能环保、低碳经济产业,积极助推企业和地方经济转型升级。

  杭州银行科技支行行长陈岚表示,支持低碳经济发展,为商业银行带来很多的业务机会,同时也是对未来业务健康发展的投资,唯有如此,银行才能通过国家产业转型,跟上结构调整步伐,促进自身提高。

  以投资者眼光审视企业需求

  今年年初,中国银监会主席刘明康要求银行业金融机构成为低碳经济的创新者,在控制风险的前提下,积极开展绿色信贷及其他低碳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创新。在杭州银行的信贷政策中,这一服务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总体目标正在不断深化。

  浙江关西电机有限公司是一家拥有40多项伺服控制、检测技术、结构设计国家发明专利的节能科技型企业,符合国家“低碳经济”政策向导。去年,该公司签到众多意向订单,但缺乏足够的流动资金投入生产,导致当年损益表上销售收入增长不佳,而公司能够抵押的资产已全部抵押给银行,传统方式已无法获得银行信贷。

  杭州银行科技支行弱化了财务报表和抵押物等指标,而是坚持以投资者的眼光来审视企业。关西电机的产品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在技术和生产工艺方面都处于国内领先地位,而价格同样具有较大的优势,单价比国际同类产品便宜一半,利润空间并不小。此外,科技支行仔细核实该公司的订单后发现,该公司今年预计将实现1亿元的销售收入,后续订单也为其将来的业绩提升提供了充足的储备。

  综合评定之后,杭州银行科技支行以银保合作模式,向关西电机以基准利率提供了高达2800万元授信和期权相结合的方案。此后,该公司又主动将在其他银行的1000万元抵押贷款置换到科技支行,总授信额度达到3800万元。

  在获得3800万元授信后,关西电机呈现迅猛发展态势。今年关西电机与另一家省内知名缝纫机制造企业签订了2000多万元的采购合同。随着合作加深,科技支行还为其引入了战略投资者——浙江信德丰创业投资有限公司,解决了后续的融资及未来的发展规划问题。

  关西电机的案例,正是杭州银行科技支行响应政策号召,践行“绿色信贷”的典型,并实现了低碳经济与银行信贷的结合。低碳经济为科技支行提供了创新发展的机遇,同时也降低了企业的融资难度,还能拓展客户资源。过去一年里,低碳经济的影响正在扩大,科技支行也在积极参与低碳经济中分享发展果实。

  金融创新:合同能源管理贷款

  在支持低碳经济发展中,银行业在业务拓展方面将大有可为。今年,杭州银行科技支行还开发了合同能源管理贷款产品,解决了当前节能领域中“先垫资后分享”模式的担保和融资问题。

  合同能源管理是一种全新的节能减排商业模式,项目运作之初,节能公司需提供启动资金、设备及安装调试、维修保养等一揽子服务。到项目后期,客户以节省的能源消耗费用支付能源项目成本。简而言之就是“先垫资后分享”,项目完工后一般需要3-5年才能有收获,因而对节能公司的资金要求较高。

  这些节能公司多为中小企业,资金少且融资难。在了解这种商业模式后,科技支行大胆选取了杭州能源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与浙江科维节能科技有限公司这两家节能公司作为试点,积极探寻融资解决方案。

  杭州能源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准备承接一个大型钢铁企业的节能项目,未来3-5年预计可带来节能收益近亿元,但项目总投入需要6000万元,企业自身能提供资金2000万元,有4000万元项目缺口。科技支行了解到,企业自身具备完成该项目的技术能力及经验,项目完工后收益较有保证,施工本身技术成熟,主要症结在于资金瓶颈,而制约银行融资最主要的又在于缺乏担保方式。

  在杭州银行总行支持及杭州市科技局专家的指导下,科技支行找到破题办法,通过启动专家联合信贷评审机制、将应收账款作为质押、执行项目贷款管理办法等业务创新,最终向杭州能源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授信 4000万元。另一家试点企业——浙江科维节能科技有限公司因未来有超过5000万元的合同收益,且有3000万元将在一年内回流,获得为期2年的350 万元流动资金贷款。

  科技支行目前正在尝试引入更多的第三方力量,与合作伙伴华睿投资成立合同能源管理企业基金,聘请外脑对项目进行把关,引入律师事务所查实法律漏洞,银保合作将部分风险转移至银行外等。通过这些措施,科技支行不再向合同能源管理企业提供单纯的信贷产品,而是一揽子解决方案,这为批量营销该类企业奠定了基础。

 



http://farm.00-net.com/news/7/2010-07-30/800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