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在河北沧州渤海新区的神华沧东电厂海水淡化车间的控制室参观时,电厂办公室主任王宏伟拿出小瓶装的纯净水让我们品尝。这种名叫“海露”的纯净水口感不错,略带甜味。这是电厂海水淡化的产品,不仅日产量可观,而且质量优异。根据国家相关标准,在116项纯净水检测指标中,只要91项达标就可上市销售,而“海露” 全部达标。海水淡化不仅解决了电厂的工业和生活用水,而且还为渤海新区的企业和社区提供了优质的饮用水。海水淡化为渤海新区的循环经济发展以及解决日益紧张的水源问题,提供了值得借鉴的成功经验。
正因为是“后发”,正因为临海经济刚刚起步,所以沧州渤海新区的建设从一开始就瞄准了高起点。其中,如何做好循环经济这篇大文章,就是新区建设的重中之重。
循环经济即物质闭环流动型经济,是指在人、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的大系统内,在资源投入、企业生产、产品消费及其废弃的全过程中,把传统的依赖资源消耗的经济增长,转变为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带动的发展。按照发展规划,渤海新区的三大目标就是大港口、大产业、大城市。而这三大目标都离不开循环经济。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渤海新区管理者和建设者主要抓了三件事:
首先是改“引资”为“选资”,提高引进企业的绿色门槛,为循环经济夯实基础。渤海新区管委会主任助理孟国强告诉记者,新区规划的石油化工、电力能源、装备制造和港口物流四大产业中,前三项都是可能产生污染、浪费资源的重点产业。渤海新区管委会始终坚持“选优”,无论名气多大,无论投资额多大,只要不符合园区循环经济要求、易造成污染或没有产业链支撑的企业都坚决拒之门外,按照“龙头项目—产业链—产业集群—产业基地”的发展思路,建设具有国内外市场竞争力的循环经济产业园区。
其次,是建设“互为原料、互为市场”的产业布局和产业链条,把循环经济的目标落在实处。化工产业有一个特点,产品和企业容易形成上下游关系,适合集聚发展,但处理不好也很容易造成环境污染。为促进循环生产、降低综合成本,渤海新区化工园区管委会在项目建设规划上非常重视合理配置产业链条。记者在金牛化工有限公司看到,去年10月建成投产的中国化工沧州大化(600230,股吧)公司,在生产5万吨甲苯二异氰酸酯的过程中产生副产品4万吨氯化氢,通过管道直接供给金牛化工的聚氯乙烯作为原料。大化公司免去了氯化氢回收装置,金牛能源(000937,股吧)集团也不需再设氯化氢的生成装置,实现了产品的有效循环利用,创造直接经济效益达5000万元。
金牛化工有限公司主要负责人靳洪强表示:“作为化工企业,在循环经济中最大的难题之一就是控制污染、废物利用。以前一个企业'单干’,不仅成本高昂,而且废物利用和环境保护也无法达到最佳效果。现在好了,由于园区实行了统一安排,企业的负担大大减轻,综合生产效益也上去了。”
按照“基础设施共有、相关企业共联、有效资源共享、环境污染共治”的原则,化工园区正在逐步构建企业和园区的动态循环体系,从原料、中间体、副产品到“三废”实现综合利用和零排放,从企业自身的清洁生产到园区所有企业的整体循环,处在优化的系统控制状态。同时,园区对“三废”统一处理。园区的水、电、路、通讯等也统一布置,努力实现水资源一体化、公用工程一体化、产业一体化、物流一体化、事故安全和应急处理一体化。
据了解,仅化工园区循环经济实施方案共71个项目,总投资396亿元,三期工程完成后,每年可创销售收入664亿元,利税121亿元,利润85.5亿元;园区内各种资源将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万元GDP耗煤将由现在的约3吨下降到 1.3吨左右,耗电由5000千瓦时下降到3000千瓦时左右,耗水由现在的48立方米下降到25立方米。有机污染物、废气、废渣、废水等在循环过程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废物、对外有害物全部形成园区内封闭循环。
第三是尽量采用并推广高新科技和先进生产工艺。由于渤海新区起步晚,因此在高新科技的引进研发和先进生产工艺的掌握提升等方面,自然也具有后发优势。渤海新区管委会和企业出于各自和共同的目标,不仅在引资立项中始终重视高新技术优先,同时在发展中也不断提高生产工艺水平,在保护资源的同时保障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渤海新区的许多项目都是目前国内甚至国际循环经济领域先进的设备和生产工艺,例如沧东电厂的水电联产。
沧东电厂是科技含量高、综合生产工艺先进的大型现代化电厂。记者在厂区看到,道路整洁,绿树成林,传统发电厂的煤尘、黑烟在这里彻底消失了。
渤海新区的企业生产离不开淡水,而沧州地区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全国的8%。据了解,渤海新区 2010年缺水超过10.5万立方米/日,2015年则将超过66万立方米/日。因此,解决淡水资源日益枯竭的问题,是渤海新区乃至整个沧州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值得欣慰的是,在这方面沧东电厂已经取得了令人振奋的突破。
长期以来,大型低温多效海水淡化技术被发达国家垄断,不但引进成本高,且技术受制于人。2006年5月,沧东电厂在引进的两套万吨海水淡化装置运行百天后,就开始自主研发。经过两年多的努力,终于在2008年 12月19日成功研制出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日制水能力超过12500立方米的低温多效海水淡化装置并投入生产。该项目拥有十多项技术专利,创造了国产化程度高(100%)、技术先进、造水比高、制水成本低、单台海水淡化产量高等多项全国之最,走出了一条经济效益显著、具有推广价值的水电联产之路,不仅实现了电厂所需淡水的零开采,而且还为其他企业乃至社会提供了新水源。更令人关注的是,国产20万立方米/日海水淡化装置的研制工作已经取得了实质性突破,渤海新区的淡水资源问题有望在不远的将来得到彻底解决。
采访中, 记者也了解到,渤海新区在控制污染、保护环境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在中捷产业园区精细化工区,部分新区成立前未搬迁或兼并的中小企业有害气体和污水超标偷排偷放、污水处理设施尚未完善、环保事故隐患未根除。沧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白长江告诉记者,上述问题市政府和渤海新区管委会高度重视,并与相关企业共同制定出具体的整改措施,问题正在逐步的解决和改善中。
记者从渤海新区管委会会议大厅的大屏幕上看到:循环经济在渤海新区的科学发展中正在发挥积极的促进作用,产业聚集已呈现出强劲的上升势头,石油化工、装备制造、电力能源、港口物流等四大产业齐头并进,正朝着3000万吨装备新材料、1000万吨炼油、1000万千瓦电、100万吨PVC、100万吨醇氨联产和100万吨醋酸系列产品的规划目标大步迈进。
记者离开渤海新区时已是斜阳西下,新区高大的金属厂房和设备在阳光的反射下熠熠生辉,川流不息的运输车辆和紧张的建设场面一一掠过车窗……渤海新区正在迈向更加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