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土地等资源紧缺日益突出,环境压力日渐增大,当依靠资源消耗的粗放式发展方式显露出其弊端之时,泉企就已开始了反思:出路在哪里?内在的发展矛盾,加上2008年底以来国际金融危机的“倒逼”,催促着泉企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脚步。 昔日年产百万吨石粉的南安曾深受石材业粗放式发展之苦,而今,石粉、碎石却成为循环经济的最佳原材料,制造出人造大理石、墙体材料、石拼油画等各种产品,南安完成了从石材污染严重地区向全国最大的石材循环经济生产基地的华丽转身。 南安石材业基地的转型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事实是,在经历了重生般的痛苦后,不少泉企已经找到了那道通往成功的“窄门”——那就是以技术提升力促发展循环经济。 资源消耗做“减法” 企业利润做“加法” 相对有限的资源来说,循环经济开辟了利用资源的新途径,使资源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可谓变资源消耗的“加法”为“减法”。 据业内人士估计,泉州每天生产鞋类产品300万双以上,按照每双鞋产出下脚料10%计算,废料产出量惊人,而这些废料又多数被焚烧,进而危害环境。如何扭转被动局面,实现环境与企业发展的“双赢”,晋江陈埭三斯达塑胶有限公司提供了循环经济的样板。该公司从周边企业和广东等地每年回收4万吨废弃边角料,尔后加工成新的鞋材,应用于箱包、鞋材、船舶、建筑等各个领域,仅去年该项目产值就达4亿元,实现企业利润的“加法”。 在能源价格上涨,节能、减排压力不轻的状态下,走循环经济道路,在转变中谋发展,不仅是保住企业生存权的一种选择,更是企业迎来发展春天的助推器。三斯达是发展中促转变的典型事例,而三宏再生资源科技有限公司则完成了转变中谋发展的跨越。 几年前的一次石油价格上涨带来的危机,让三宏公司高层下决心走上转变发展方式的道路,如今,各种丢弃的塑料绳、农用绳通过公司“6·18”项目——“可用100%废旧塑料生产聚丙烯纤维的技术”,最终制成书包、环保袋、帐篷等多种终端产品,公司每年回收约2.5万吨废旧塑料,节约成本近2000万元,在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的同时,社会效益同样不可估量。 环境污染做“减法” 产业提升做“加法” 节能减排压力倒逼企业转型,而循环经济带来的“甜头”又促使企业主动做强循环经济,这种“坏事变好事”的发展路线正不断在泉州大地上演。 在洛江,铁托机械公司生产沥青再生搅拌设备,开拓机械行业新领域;在泉州开发区,宏远集团的“6·18”对接项目“甲壳素纤维研发项目”,变海鲜垃圾为新型环保面料;在泉港,福炼排放的废气为泉州协力二氧化碳气体有限公司所用,提纯出液体二氧化碳,供给工程机械制造、汽车制造等多个行业……“吃掉”社会上排放的垃圾后,这些企业的循环经济成果同样十分环保,或极易降解、或无污染、或可进入“二次循环”,可谓将环境污染的“加法”做成了“减法”。赢金山银山,还绿水青山,泉企在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之间找到了绝佳的契合点。 在循环经济风生水起之时,我们欣喜地看到,在“加减法”变幻之间,泉企在第一时间准确判断,选择了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转变方式,使得其在循环经济这一新兴领域率先起跑,在“加减法”的种种变换中提升了企业竞争力,推进了产业层次、结构的调整与提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