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农业新闻 > 循环经济 > 正文 返回 打印

绿色经济:气候与利益平衡

网友投稿  2010-05-11  互联网

 

  刚刚在北京召开的“绿色经济与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会议”是由发展中国家民间智库就应对气候变化问题,而组织召开的一次大型的国际会议。作为绿色经济倡导者的中国是如何将新的发展模式和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合作来相结合的呢?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未来世界格局中又应该怎样去承担与之相符的国际责任?央视财经频道主持人陈伟鸿和特邀评论员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高级研究员、新能源商会秘书长曾少军博士、著名财经评论员张鸿共同评论。

  各国政要智库代表500人齐聚北京,绿色经济与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会议引人注目,立场、措施、合作,会议释放出哪些新信息?

  孙静溪:政府、企业、公众齐聚一堂  以推进绿色经济应对气候变化

  (央视财经频道记者)

  看政府、企业、公众是如何拧成一股绳来推进绿色经济应对气候变化?在北京举行的“绿色经济与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会议”上,来自20多个国家的政府官员、专家学者共同把脉,希望给这些问题找到一个答案。

  魏建国:此次会议将为在墨西哥坎昆举行的气候大会寻找共同交汇点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秘书长)

  现在误会太多,误解也太多,这样的误会消除了以后可以推动坎昆会议能够取得进一步地积极成果。

  沙祖康:中国政府作为发展中国家  在节能减排方面做出的努力非常了不起

  (联合国副秘书长)

  中国作为一个中低收入的发展中国家,能够在节能减排上迈出这么大的步子,做出这么大的成绩,这是非常了不起的。

  里德高:中国对开展绿色经济议题抱有巨大的热情

  (丹麦首相办公室副国务秘书)

  让我感到印象深刻的是,中国的领导人和商界人士,对于开展绿色经济议题抱有巨大的热情,以及你们巨大的内在运动,去发展你们的绿色专项绿色发展模式。

  迈克尔·丘奇:期待大的发展中国家发挥领导者的作用

  (格林纳达环境部部长)

  我们的发展中世界,其中包括中国,我们越来越期待中国、印度、巴西、南非等等这些大的发展中国家,发挥领导者的作用。

  张鸿:在中国经济发展的时间点上  这个论坛起到一个借鉴的作用

  (《今日观察》评论员)

  我们这个论坛要达到的一个目的就是在去年的哥本哈根会议上没有达到广泛的共识、争议还有分歧的。接下来我们希望在下一个坎昆会议上能达到一些共识,这就需要当中有一个讨论的过程,而且重要的是它是一个非官方的论坛,就是我们号称超级智库的国经中心,它是成立以来第一次召开以气候为主题的论坛。非官方的好处就是各国来的代表就不是寸土必争的架式,而是心平气和的讨论,探讨的氛围更加的浓厚,讨论出一个接近共识的方案。

  第二,在我来看,除了在这个论坛中,中国和众多国家需要共同的探讨一个可能达成一致的方案以外,还有一个交流。比如很多国家表示中国在减排方面做的很好,我们来学习中国的经验,中国其实也要从一些国家当中学一些经验,这个点和中国的经济发展是有匹配的。我们在金融危机以后,开始反弹了,经济开始逐步的向好。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提到非常重要的一点是我们要结构调整,结构怎么调整其实就是我们的绿色经济怎么能够持续发展?我们怎么能够在气候变暖的情况下尽量地保证我们的可持续发展?所以在这个过程当中,这个论坛在中国经济发展的时间点上,起到一个我们能够借鉴的作用。

  曾少军:此次论坛基本实现通过交流来增进信任、增加沟通的目的  为年底的坎昆会议打下良好的基础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高级研究员、新能源商会秘书长  《今日观察》特邀评论员)

  从这次的效果来看,基本上达到了交流的目的。首先发达国家在哥本哈根会议期间甚至之后,英国的外相米利班德还指责中国很傲慢,但在这次会议上,英国的代表表示实际上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领域里做了很多很伟大的贡献。英国的态度已经转变了,另外德国的代表表示,中国人对我们有误解,我们并没有抛弃京都议定书,这是在哥本哈根会议上一个核心的焦点,我们是支持《京都拟定书》的,只是我们之间缺少信任,所以在这次会议上,我们发达国家的信任从某种程度上在重新建立。

  还有一个就是发展中国家通过这次会议的沟通,发展中国家阵营重新达到了团结。此次论坛基本实现通过交流来增进信任,增加沟通的目的,为年底的坎昆会议推动国际合作进程,赢得一个比较好的气氛。

  许世森:积极寻找绿色经济的发展途径  探寻新能源环保的新技术

  (中国华能集团科技创新中心总工程师)

  碳捕捉项目就是从电厂的废气,烟气中将二氧化碳捕捉出来,利用吸收塔,我们就可以获取99.7%高纯度的二氧化碳,绿管子里就是回收出来的高能度的二氧化碳,循环完了以后,在黄颜色的管子里把它再提纯成高纯度的99.997%的二氧化碳,然后存在罐子里。

  李俊峰:我们必须树立节能打持久战的目标

  (国家发改委节能研究所副所长)

  必须树立一个节能打持久战的目标,如果没有这么一种思想,那么我们今年“十一五”的计划目标会落空、会完不成,甚至我们完成40%到45%低碳的目标都很困难。

  曾少军:中国政府、企业和人民都在默默地为发展绿色经济做贡献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高级研究员、新能源商会秘书长  《今日观察》特邀评论员)

  哥本哈根会议之后,中国在绿色经济里面做了哪些工作?事实上,在哥本哈根会议之前,中国也做了很多工作。比如循环经济、绿色经济还有低碳经济的概念,循环经济跟可持续发展相对应,因为是cyclic economy,所以更对应的是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它是一种循环回收再利用。另外一个是绿色经济,绿色相对应是黑色,黑色就是污染,是一种环境治理里的另一个概念。还有一个是低碳经济,低碳对应高碳,排放是直接导致全球变暖,导致气候变化的主要原因,所以不管是循环经济、绿色经济,还是低碳经济等等,核心都是要追求可持续发展,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中国一直在做这方面的工作。

  中国作为一个后起的发展中国家要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绝不能走西方国家的先污染再治理,或者高耗能高污染高排放的道路。我们必须要走一条资源少消耗的新兴工业化国家的道路,所以我们应对气候变化、发展绿色经济是一种内在的需求,不完全是国际上的压力,从这个角度来说,没有哥本哈根会议,中国也一直在做这方面的努力。

  核心的领域里的能源消耗怎么解决?这里面有三块,第一个是节能;第二个是能效;第三个是能源替代,能源替代就是发展可再生能源和新生能源。我举三个例子,一个是我们的太阳能热水器为全球减少碳排放,为全球性的气候变化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中国的太阳能目前占全球的78.5%的比例。第二是我们的风能,自从2005年这个《可再生能源法》通过之后,中国的风能连续几年翻番的增长。以风为代表的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发展是一种风能太阳能,它是一种低碳或者明碳能源。第三个就是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的节能灯,背后是政府的引导,企业的贡献。从这个角度来说,不管是我们的政府、企业、还是人民,都在默默地为发展绿色经济做了很多贡献。

  张鸿:在节能减排上  中国领先于美国,采取的都是世界顶级的政策

  (《今日观察》评论员)

  这次论坛其实也达到了这样的目的,就是告诉别的国家,中国今天到底在做什么?《世界是平的》的作者托马斯·弗里德曼前年底出了一本新书《世界又热又平又挤》,是一个关于气候、关于可持续发展的书,当中有专门的一章写到中国,就是中国经济会不会变绿?这里说的就是中国经济在可持续发展方面做的工作,虽然写到了一些挑战,但作者仍然对中国所做的工作很感慨,所以这也可以作为中国绿色经济的一个宣传册。比如书里面提到了07年的政策,中国在发电厂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一定要先使用清洁能源,是天然气、太阳能或者风能,而不是煤炭,政府是有补贴的。书里提到的几乎每个政策都表示中国采取的是世界顶级的政策,领先于美国。书里还举了一个数字,如果全中国所有的灯都从白炽灯变成节能灯,那么每年省600亿千瓦时的电力,这意味着减排600万吨的二氧化碳。

  加强与世界各国的对话与合作,中国大力推进绿色经济和节能减排,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各国如何共同应对气候变化新课题?

  曾少军:我们要坚持《联合国应对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的双轨制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高级研究员、新能源商会秘书长  《今日观察》特邀评论员)

  “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关键是两个词,第一个是“共同”;第二个是“有区别”。“共同”就是全球变暖的危害是大家共同要面对的,但是责任是有区别的,这里面核心的问题就是历史排放,全球有85%以上的排放是发达工业化以来的排放,所以这里面二氧化碳的累计是这里边的责任。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举一个形象的例子,我们在一个桌上吃饭,现在我刚刚进来,但你已经吃了半天了,发达国家美国表示现在我们实行AA制,但中国还没吃,美国就要中国AA制,有一些不公平存在,这就是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很形象的一个比喻。

  那么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今后应该怎么应对?我们要坚持“双轨制”,双轨制就是坚持《联合国应对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这两个双轨制,公约是长期的一个目标,全球要控制在两度以内,保证不被海水淹没等等;《京都议定书》真正把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细化了,就是发达国家首先承担责任,发展中国家暂时不承担责任,先发展有发展的优先权,我们还要听更多的发展中国家和小岛屿国家的声音,所以在联合国框架下来应对。

  张鸿:各国分歧的根本就是经济问题

  (《今日观察》评论员)

  其实分歧的根本就是经济问题,当绿色后边配上了经济,那背后就一定有利益的驱动,这个国家才愿意做这个事情,否则付出的成本太高,就不愿意做。比如这一次墨西哥的代表上来表示,他们可以答应减排30%,但是发达国家得给技术和钱的支持。但丹麦的代表就马上表示,我们虽然发达,但是刚刚经历金融危机,我们自己的日子也不好过。

  一个世界银行的代表表示,如果我们做到这些工作的花费成本有多高呢,根据市行的研究,在东亚地区每年投资额度需要达到850亿美元,中国需要640亿美元。更精确、更细的数据是,碳排放责任税后起来每一度电的成本会达到6毛1,跟新能源比较接近,发展新能源跟煤炭价格比较接近。各个国家的分歧可以通过经济手段来得以解决,但需要谈,也一定要有一个前提,就是不要妖魔化别人。弗里德曼说,现在我们指责那些发展中国家,就相当于我们已经饱吃了山珍海味以后,然后只留下残羹冷炙给那些发展中国家,最后我们还责怪他们贪吃。我觉得这在某种程度上有一些厚颜无耻。

  邹骥:发展低碳经济要从国情出发  要有理念上的正确认识

  (世界资源研究所中国区首席代表、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副院长  《今日观察》特约评论员)

  发展低碳经济要从国情出发,这是第一个根本点,低碳的发展趋势是对的,努力也是对的,但是要和短期的就业、贸易,要结合起来,否则就会欲速则不达。总得来讲,要有一个理念上的正确认识,就是说不管是低碳经济、绿色经济,还是什么经济,它最终都是要经济,都是要改善民生,促进人类发展,这是首先要解决一个关键性的问题,不能因为片面的,为了搞低碳而低碳,牺牲人类发展,这两者长远是一致的,现在关键的问题是怎么找到一个过渡的稳妥的路径。

  潘家华: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需要采取减缓气候变化的行动  但并不需要有绝对量的减排义务

  (中国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中心主任  《今日观察》特约评论员)

  在全球的温室气体排放格局中,中国的地位在不断凸显,受到的国际压力也是在不断地加大。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是需要采取减缓气候变化的行动,但是并不需要有绝对量的减排义务。但是现在国际社会,对中国有一种过高预期,那么在这样一种情况下,对中国来讲,还是要以发展优先,没有资金,没有技术,不可能去利用零碳的能源资源;第二是要大力地减排,这个世界上公认我们做的非常好;第三要寻求国际的理解,参与国际合作,同时我们也需要真正地认识到发达成熟经济体必须要率先垂范。

  张鸿:绿色消费推动绿色经济

  (《今日观察》评论员)

  我引用新华社的一个数据,中国66.9%的人认为环境污染挺严重的,但是有49.1%的人认为自己在环境中没起到什么作用。其实除了政府和企业,我们个人在绿色经济当中也有自己的责任。绿色经济就在我们身边,其实它就是我们生活的方式。比如如果我们能少用一点纸,或者尽量用环保纸,尽量用节能灯,那就会让我们的消费变成绿色消费,起码就会对推动绿色经济一点点。

  曾少军:平衡气候和经济发展关系是真正地核心内容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高级研究员、新能源商会秘书长  《今日观察》特邀评论员)

  平衡气候和经济发展关系是目前气候变化真正核心的内容,核心关系就是我们在工业化和城镇化没有完成的阶段,在这个进程之中一定量的碳排放和经济增长是成正比关系的。

 



http://farm.00-net.com/news/7/2010-05-11/795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