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当我们走进鄱阳湖时,“一湖清水,众鸟翩翩起舞”的美景就会展现在我们面前。鄱阳湖,我们的母亲湖,是我国最大的淡水湖,也是具有世界影响的重要湿地。
“鄱湖鸟,知多少,飞时遮尽云和月,落时不见湖边草”。这句民谣在鄱阳湖地区流传了很久,它告诉我们,这里是世界候鸟的天堂。鄱阳湖优质的生态湿地为越冬候鸟提供了理想的栖息之地。鄱阳湖鸟类众多,被称为“珍禽王国”,这里尤其以白鹤和白鹳闻名于世。白鹤2600余只,占世界白鹤总数的95%,因此鄱阳湖又被称为“白鹤世界”。白鹤是珍禽中的珍禽,属于世界性稀少鸟类。
鄱阳湖何止是鸟类的天堂,其生态系统中生物多样性非常丰富,据不完全统计,鄱阳湖有湿地高等植物697种、兽类45种、两栖爬行类81种、鸟类332种、鱼类122种和贝类87种。
旅游
环鄱区打造“国际生态旅游必选地”
到都昌亲水探秘、去永修湿地看候鸟、前往星子体验金色沙滩风情……近期,江西鄱阳湖地区将建成一批特色旅游基地,吸引八方来客。今后,旅游产业将成为支撑江西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成为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重要内容。江西省旅游局副巡视员曾宜富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称,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江西重点建设的“赣东北环鄱阳湖五彩精华旅游线”已成为省内的示范线路、国内的典型线路、国际上有影响力的线路,客源辐射多个省市、港澳台地区和西欧、澳新。
整合资源是旅游建设工作的重中之重
“前期,江西省以‘一三一’旅游空间布局、‘二四七’旅游战略导向、‘三六十’旅游工程构想来规划鄱阳湖旅游。”曾宜富说,环鄱区集名山、名水、名城、名村为一体,整合资源是旅游建设工作中的重中之重。
曾宜富介绍,鄱阳湖旅游最初的构想是打造鄱阳湖一个核心生态旅游区,南昌都市生态、瓷都仙山文化、大庐山“山江湖”三大旅游板块,一个大环湖国际文化生态旅游圈。发挥“鄱湖山水”形象招徕和“湖泊生态”产品引导两大作用;处理好生态保护与旅游开发、产品数量与品牌质量、赣鄱平原全局与环湖重点、要素配套与项目支撑等四种关系;完善吃、住、行、游、购、娱、学等生态旅游发展七大要素。发挥经济、社会、环境三大效益;系统构建生态旅游产品、旅游交通、旅游节点城镇、多维开发、空间布局、政策支持等六大体系,重点实施公路、铁路重大项目建设和矿产开采恢复工程,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生态工程,江河源头湖区、库区保护工程,农村面污染控制工程,城镇饮用水保护工程,工矿企业退城进郊节能减排工程,创建生态市、生态县、生态公园工程,植树造林绿化工程,绿色食品有机产品工程,市、县水、空气质量达标工程等十大工程,配套开发25个重点项目。
环鄱区游客接待量呈增长趋势
“在建设鄱阳湖旅游的工作中,主要是整合了环鄱区的旅游资源。”曾宜富介绍,从今年前10个月的旅游统计数据来看,环鄱阳湖区的旅游业实现高速增长,其中九江、景德镇、宜春、上饶、抚州、吉安等地的游客接待量同比增长均为两位数。
环鄱区打造成“国际生态旅游必选地”
“今后,环鄱区的旅游建设将成为江西旅游建设中的重中之重,在完善基础设施的同时,将启动一批重点建设项目。”曾宜富称,将全省打造成“中国红色旅游首选地、世界观光度假休闲旅游胜地”的同时,鄱阳湖地区将成“国际生态旅游必选地”。
曾宜富介绍,在健全完善交通、人员、管理等方面的缺失外,做大做强“南昌—吉安—井冈山”、“黄山—婺源—上饶—弋阳—武夷山”两条中国红色旅游精品线路。18个国家4A级以上精品景区旅游基础设施将升级改造,一批鄱阳湖旅游码头和环湖生态旅游公路网也将陆续开建;名村名镇建设工程也将陆续启动;而大家关注的都昌亲水探秘体验游、永修湿地候鸟观赏游、星子金色沙滩风情游等基地部分已在本月启动,全新的环鄱旅游网建设已拉开序幕。
环境
立体式策略保护鄱阳湖湿地
近10年来,江西“五大”水系入鄱阳湖水量减少,直接后果造成鄱阳湖水位偏低、枯水位持续时间偏长,湖面缩小、水文生态条件的改变,影响湖区水生植物种类与分布。为此,江西采取工程治理与自然修复相结合的方式,加大湿地保护。
另外,江西还加强鄱阳湖鳜鱼、翘嘴等鱼类和珍稀濒危野生动物保护,建设鄱阳湖珍稀濒危野生动物救护与繁育中心,重点加强白鹤、江豚、鲥鱼等濒危物种保护与研究,维护种群数量。完善国家、省、县三级自然保护区体系,形成生物多样性、立体式保护网络。
建立生态经济区,不能有污染。江西的做法是,到2015年,全省所有市县和重点镇建成污水处理厂,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85%。
在水污染防治方面,江西主要从工业污染防治和农业面源污染防治进行控制。提高产业准入门槛,所有工业企业必须按照国家要求做到持证排污和达标排放,防止产业承接中的污染转移,建立并实施水污染排放强度大的工业企业的退出机制。
在农业污染防治方面,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鼓励使用有机肥和农家肥;推广生物防治技术,鼓励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减少农药施用量。
按照规划,江西将重点建设流域内85座县(市)污水处理厂,新增日污水处理能力约500万吨;建设一批县(市)生活垃圾填埋场及部分乡镇垃圾处理设施,新增日处理生活垃圾能力1.5万吨。到2015年所有市县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80%以上。
文化
打造特色文化产业集群
江西将充分挖掘陶瓷文化、稻作文化、戏曲文化、中药文化、茶文化等特色文化资源,培育一批特色文化产业品牌,实施精品工程和名牌战略,做大做强一批特色文化产业集团,形成若干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特色文化产业集群。建立健全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和传承人认定体系,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发展。
发展生态旅游文化
江西将重点实施鄱阳湖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升级改造18个国家4A级以上精品景区旅游基础设施;实施鄱阳湖生态旅游名村名镇建设工程,重点打造一批示范点、生态旅游名镇(名村)。
依托景德镇世界瓷都文化基础,建设明清御窑厂和刘家弄民窑遗址、陶瓷历史文化博览区及手工制瓷技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展示区;以“生态、民俗、古韵、风情”为主题,建设鄱阳湖民俗风情博物院;依托八大山人纪念馆,建设“八大山人”文化产业园;依托文港镇传统毛笔产业优势,进一步提升“华夏笔都”品牌。
另外,江西还扩建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小平小道等革命传统教育基地,配套加强红色题材图书出版、影视、情景歌舞、红歌会以及红色旅游纪念商品设计、生产、汇展等。
农业
百亿斤优质稻谷增产工程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吃饭离不开粮食。粮食安全问题,是重大国计民生问题。自古以来,江西有“江南粮仓”之称。这次江西建立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其中一个大手笔就是启动“百亿斤优质稻谷增产工程”,继续让江西保持全国粮食主产区特色。
规划的主要目标是:到2015年,全省粮食播种面积扩大到5830万亩,比2007年扩大405万亩;粮食亩产达到431公斤,比2007年提高80公斤;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达到502.5亿斤,比2007年增加122亿斤。其中,水稻综合生产能力达到472亿斤,比2007年增加110亿斤。
根据规划方案,江西围绕实现新增百亿斤优质稻谷生产目标,将从推进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农田建设、防灾减灾能力建设、保障服务体系建设四个方面,全力推进沃土工程、良种工程、高产创建示范工程、防灾减灾工程、农机化工程、水源和灌溉工程、农业保障服务工程等十大工程建设。
至2015年,全省农田地力等级将达国家耕地地力等级3级以上;稻田有效灌溉面积达90%以上,旱涝保收面积达85%以上;良种覆盖率达98%,杂交稻推广面积80%以上,超级稻品种面积占10%以上,全省基本普及水稻机耕、机收,农机总动力达5000万千瓦,水稻机耕比重达85%、机收率达70%,机插比重达4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