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农业新闻 > 循环经济 > 正文 返回 打印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批复创“江西速度”

网友投稿  2009-12-17  互联网

    山江湖工程是生态基础

  昌九工业走廊是经济基础

  环鄱阳湖城市群是构想基础

  江西省试图破解经济界的哥德巴赫猜想

  从2008年1月18日,“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实验区”概念的第一次出现,到2009年12月12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经国务院正式批复,一共是695天。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江西省第一个上升为国家战略的区域性发展规划,是江西发展史上的重大里程碑,对实现江西崛起新跨越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许多人都说这是一个奇迹,一个国家战略的区域性发展规划的批复仅用了不到两年时间,创造了“江西速度”,而其他国家战略性的规划一般需要3~5年。江西人善于创造奇迹,从上世纪80年代山江湖工程开始,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凝结的是数代江西人的努力。本报采访知情人士,揭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开发所走过的路程以及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申报的背后。

  山江湖工程:还原鄱阳湖的生态基础

  如果没有20多年前的山江湖工程,也就没有今天的鄱阳湖。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要打造产粮大省的江西人开始向林、向湖要田,于是一场轰轰烈烈的围湖造田、毁林种粮的运动开展,对此,不少江西人仍有记忆。

  “‘一湖清水’确有苦涩往事。”省发改委主任姚木根回忆说,由于人口快速增长以及人为的毁林开荒、围湖造田等原因,鄱阳湖流域一度出现水土流失、土壤退化、河道淤积、湿地面积减少等生态环境恶化问题,造成湖泊功能下降,作为农业大省,靠天吃饭的农民因灾害频繁而生活水平低下。

  省发改委规划处处长赖南京是“红都”瑞金人。至今他都记得小时候读书,每天都要到“很远的地方砍柴,附近的山头光秃秃的,连树根都被挖出来当柴烧了。砍柴砍到了几十里地以外”。

  吴国琛是第一任山江湖办的主任,是一位一路参与山江湖工程的生态学者。他告诉记者,那时的江西水土流失严重,山江湖区域水土流失面积已占总面积的19.6%。由于水土流失使土地资源遭到破坏,地力下降,江、湖、水库淤塞,航道不畅,水旱灾频繁,水产资源锐减。

  确实,那时的江西绿色难见,秀美的江南千沟万壑,山脊裸露像被剃了头的秃子,河流和湖泊浑浊,森林覆盖率仅为31.5%……恶劣的生态环境已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造成贫困人口剧增的首要原因。在赣南,人们甚至发出“兴国要亡国、宁都要迁都”的惊呼。江西陷入了不改变生态环境就没有出路的困境。

  为从根本上打破贫穷与生态环境之间的恶恶相报,1983年,省政府组织600多名专家对鄱阳湖及赣江流域进行多学科综合考察,把三面环山、一面临江、覆盖全省辖区面积97%的鄱阳湖流域视为整体,系统治理,创造性地提出:“治湖必须治江、治江必须治山、治山必须治穷”的治理理念,这便是山江湖工程名称的由来。通过20多年的开发治理,穷山恶水换了新颜,森林覆盖率增长近1倍,达到60.3%,水土流失面积下降近2/3,鄱阳湖湖体面积增加40%多,直接带动500余万贫困人口脱贫。

  时任江西省委书记的吴官正说:世界从山江湖看到希望,江西从山江湖出发走向世界。20多年后得到印证。

  昌九工业走廊:鄱阳湖畔的首块经济模板

  山江湖工程确实改变了江西的生态环境,但一直以农业为经济依托的江西却依然落后,人们对江西干部的评价是“谈农业谈半天、谈工业一支烟、谈资本不沾边”。直到1992年的到来,在那一年,江西人听到时代列车转轨的巨响,江西有了第一块经济模板:昌九工业走廊。

  1992年初,88岁高龄的小平同志视察南方。1月30日,他乘坐的列车沿浙赣线进入江西,特地在鹰潭站作短暂停留。在月台上,这位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对江西人民深情寄语:“江西有机遇能跳还是要跳。要思想更解放一点,胆子更大一点,放得更开一点,发展更快一点。”

  这让江西人豁然开朗。同时,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确定了全国生产力布局的战略取向,特别是作出了建设长江沿岸经济带和“京九”沿线经济带的战略决策,给江西的发展提供了难得契机。省委、省政府决定开发建设位于京九铁路中段、长江中下游交接地带的昌九工业走廊,提出了以工业为主带动第一、第三产业高速、协调发展,参与以浦东为龙头的沿长江开放开发和“支持、跟进、接替”的发展思路。用30年时间把该区建成起点高、外向型、综合开发、环境优美的新型产业带。

  工业逐渐成为江西经济发展的脊梁:1993年,江铃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成为江西省第一家A股上市公司;1995年,全省首个运用股份制方式构造的多功能综合商品批发市场——洪城大市场正式开业;1996年,全省第一条高速公路——昌九高速公路开通……

  当然,昌九工业走廊也几经调整。

  经过十多年的建设,昌九工业走廊面临着单轴开发模式的转变。2006年,昌九工业走廊的规划方案进行调整,把南昌、九江两市整体纳入规划,昌九工业走廊只是延续了以前的概念,实际上是由以前的“一条线”转变为一个重要的区域经济板块,成为江西最重要的经济板块和增长极,对全省经济都应该具备辐射力和带动力。

  环鄱阳湖城市群:多个城市的抱团发展梦

  进入新世纪后,江西更加注重生态与经济的并重,时任江西省委书记的孟建柱有一句江西人都知道的发展口号:“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从而掀开江西寻求生态立省的发展之路,沿鄱阳湖发展成为江西的战略构想,也是对昌九工业走廊规划调整的原因。“那么今后在走廊间将崛起一个城市群”,省社科院经济研究所所长麻智辉是先一批提出城市群构想的人,使得“城市群”这个概念走进江西人的视野。

  当时,中央提出“中部崛起”战略后,中部各省纷纷提出各自的发展战略,上演了一场城市群大战,先后有“武汉城市圈、中原城市群、长株潭城市群、皖江城市带”的四大城市群。继中部六省的四个城市群诞生之后,江西省也提出了自己的城市群规划,构建“环鄱阳湖城市群”。

  “促进区域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及体制创新,最终实现经济总量的强势扩张及产业集群的质性改变。”麻智辉将江西崛起的希望寄予环鄱阳湖城市群。

  “但我们是赶了一个晚集,比之武汉与长株潭晚多了。”麻智辉对于江西最终缺席《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若干意见》(中发〔2006〕10号)所支持的四个城市群名单而感慨。与长株潭城市群相比,环鄱阳湖经济圈晚了近20年,从概念到规划均有差距。从而导致在国家“十一五”规划里关于中部崛起重点支持地区的名单中,环鄱阳湖城市群未能入列。而武汉城市群及长株潭城市群于2007年12月初获批“两型社会”综合改革实验区,“这更给了江西人很大的刺激”。

  “各个城市都在竞争,但如果你缺乏政策与资金的支持,你就输在起跑线上。”麻智辉至今仍有些耿耿于怀,他说,江西虽然是中部的边角,但事实上承担着中部省份与东部、南部沿海发达省区交流的重要使命;没有环鄱阳湖城市群的崛起,中部的崛起也不完整。

  鄱湖生态经济区:破解经济界的哥德巴赫猜想

  江西人从不缺乏创造性,新的机遇带来新的发展方向。

  在温家宝总理视察江西后,嘱托江西人保护好“一湖清水”,2008年1月18日,在全省社科界专家座谈会上,时任省社科院院长的傅修延在会上抛出了“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实验区”的概念,要实现“生态立省”与“加快发展”的有机统一,统筹环鄱阳湖周边的发展与湖区保护,争取国家有关政策支持。“江西最大的优势是生态。”傅修延对记者说,之所以提出生态经济区的概念,是因为当时国家正在开展主体功能区划分,使得科学发展观的理念更具有操作性,江西先主动提出生态经济区构想,打出“鄱阳湖”这张牌,以求得到中央对江西的最大支持。同时,由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处于京九经济带和长江经济带的接合部,符合中央关于加快发展沿铁路干线经济带和沿长江经济带的战略设想,具有率先崛起的可能,并可促进两大经济带加快形成。通过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打造,可使南昌、九江与武汉城市群对接,并连为一体,这符合中部崛起的要求。

  省社科院的专家不愧为江西的智囊团,对这一设想省委书记苏荣给予了极大的肯定,并指出“这是江西省的一个重大课题,切中要害,势在必行。”

  如果说山江湖工程是江西在自然界惩罚的情况下,所作出的一个下意识的自我保护行为。那么围绕鄱阳湖打造的生态经济区则是出于发展的需要。“山江湖工程与昌九工业走廊是割裂的,侧重点不同,而现在我们要做的是经济与生态并重。”省发改委有关人士说。

  省发改委主任姚木根告诉记者,生态和经济的统一是一个世界难题,被称作经济学上的“哥德巴赫猜想”,我们要试图破解这个难题。江西提出的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旨在跳出“发展就破坏环境,保护则意味戴上落后帽子”的怪圈,探索促进生态和经济协调发展之路。

  江西的决心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几易其名中可以看出。从最早的“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圈”到后来的“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实验区”再到最终的“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从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圈到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实验区,从圈到区,是外延的扩大。而从生态经济试验区到生态经济区,则表明了决心的坚定。在众人的参与下,我们更有信心去建设了。”姚木根说。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695天

  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向来是一对孪生矛盾。2008年初,江西向全世界表明要破解这对孪生矛盾的决心,提出建立“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将生态和经济有效融合,协调发展,相互促进。从提出构想到获国家正式批复,不到两年的时间,创造了“江西速度”。这当中离不开规划、申报团队成员们的艰辛付出,回首这一历程,他们流露出兴奋和自信,4400万江西人民终于当上了“主角”,自己“搭台”,让全世界来“唱戏”。

  徐匡迪称愿把课题推向全球

  2008年年初,江西省委书记苏荣确定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战略后,2月22日,江西省委副书记、省长吴新雄主持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建立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有关问题。在酝酿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战略构想的日子里,苏荣书记四下鄱阳湖,三访国三院(中国社科院、中国工程院、中国科学院)、重访沪苏宁。随着决心的不断坚定,当年3月8日,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江西代表团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新闻发布厅,首次向世界表明了江西“关于建立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构想”的伟大构想。

  就在世界还在为江西的这个大胆构想而惊诧时,江西省已马不停蹄着手召集省直相关部门和各设区市负责人、专家学者等,潜心研究具体规划工作。2008年4月23日,省发改委面向国内外公开招标鄱阳湖生态经济区重大研究课题,设立10大前期研究课题。

  在此后的规划中,国家相关部委和专家学者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态度,最多的是认可,很多专家都主动提出帮忙。这当中有中科院、社科院、工程院等强有力地支持,也赢得了省内外朋友的赞许和关心,并正成为江西上下的共识和实际行动。

  省发改委主任姚木根说,这些专家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构想说得最多的词是“认可”。他告诉记者,中国工程院院长徐匡迪称赞规划“了不起,是个宏伟工程,想得很远,很有战略眼光。我愿意推动国际上的专家帮忙研究。”

  还有一个这样的故事在叙述着:一位老专家在刚走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评审会现场时,首先对着江西的工作人员发炮“我不是来帮你们说好话的”,但评审会结束后,这位老专家却对规划大加赞赏。从“质疑”到“拥护”,这就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魅力。

  规划成稿400多万字重达30公斤

  回首规划报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作为规划报批过程的亲历者之一,江西省发改委主任姚木根,以及他的团队成员规划处和地区处的工作人员,已不愿多感慨当中的辛酸,言谈中总是流露出兴奋和自信。

  省发改委规划处处长赖南京称,规划编制工作者的用心之精、倾力之勤,前所未有。为更好完善编制规划,不厌其烦、精益求精地修改完善规划,从去年4月底草拟规划大纲,到9月省委、省政府上报国务院,再到今年国家发改委全面介入规划提升完善,在短短的20个月的时间内,规划文本至少经过了40多次修改。省发改委10余次牵头带队上北京与国家发改委一道集中修改规划。此间形成的研究报告,就有400多万字、重达30公斤。

  江西看得到的项目都一次性搞定

  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国务院主要领导亲自过问,先后多次作出重要批示和指示,要求国家发改委会同国家有关部门和江西省加快推进规划编制提升完善工作。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听了江西方面的汇报后表示:思路有创意,规划有新意;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也给予了充分肯定,认为从规划方案看,思路清晰、方向明确、很有支持价值。

  对江西来说,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个上升为国家战略的区域性发展规划,是历届省委省政府经过近半个世纪努力的成果,对江西未来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具体地说,这个规划把未来江西发展要做的事情都上升为国家规划。过去我们是一个项目一个项目去找中央批复,现在是江西看得到的、需要的项目一次性地得到批复。”姚木根解释说,也就是全面布局一次性得到国家认可。

  2008年9月11日,省委常委会讨论审议《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并原则通过规划,9月14日上报国务院。11月6日,国家发改委组织召开专家审查会。12月中下旬,国务院领导作出重要批示,请国家发改委会同江西省提升完善规划。

  同类规划中报批时间最短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没有像“海西经济区”那样经历马拉松式审批流程。2008年初提出,在国家发改委的参与下,今年10月21日,国家发改委第44次委主任办公会议原则通过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送审稿)》。11月下旬,在进一步修改完善的基础上,国家发改委正式行文报请国务院审议批准。12月12日,国务院发文审批通过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

  从提出到批复,从酝酿、规划到衔接各部委研究论证,江西花了不到两年时间,在同类规划中报批时间最短。在姚木根的见解中,报批过程之所以被称作“江西速度”,是因为“在全国同类规划中花的时间是最短的,得到的认可度也是最高的,将来得到的国家支持力度也是最大的。”

 



http://farm.00-net.com/news/7/2009-12-17/793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