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农业新闻 > 食品安全 > 正文 返回 打印

强监管才能放心吃

网友投稿  2015-05-08  互联网

 

  天气转热,瓜果飘香,正是大快朵颐的季节。可微信圈里总有“这种水果慎吃、那种水果别吃”的友情提示,让人们吃得不踏实、不爽气。这些提示帖可信与否姑且不论,能被频频转发,折射出老百姓对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的高度关切与些许不安。

  农产品从田间到餐桌,要经过层层监管与检测。相关部门和地方近些年来为“把好关”,确实做出了很多努力。比如,很多输出地建起了垂直到乡镇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协同机制,覆盖生产、流通和加工各个环节;输入地也建立了监管防火墙,不少地方的监管部门还在农产品批发市场、菜市场驻场监管;等等。农业部监测数据显示,2014年主要农产品检测合格率在96%以上。不过,老百姓对农产品安全现状却是另一番感受——媒体频频曝光的安全事件,让人们惊讶愤怒,也让不少农民深受农产品价跌甚至滞销之苦。

  人们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信任度下降,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一是,我国农业正加速从标准化程度较低的小农经济向市场经济下的现代化产销转型,其间难免偶发一些质量安全事件;二是,食以安为先,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群众越来越在乎能否吃得放心,农产品一出问题,全社会都关注;三是,互联网时代,农产品安全事件容易被放大、扭曲传播,比如最近的“毒草莓”风波,已然造成了市场的剧烈反应,让种植户蒙受巨额损失。整体上看,对于农产品安全,无论产销哪个环节出了问题,都容易酿成侵害百姓健康、毁掉市场信心的“祸事”,这也对监管提出了新的挑战。

  更好地回应人民群众对农产品质量安全与日俱增的焦虑与关切,一方面需要加快建成无缝隙、全覆盖的质量安全监管和追溯体系,让监管者能实现田头到餐桌的全程监管,让消费者清楚农产品“从哪儿来、怎么来”,一旦出了问题可以追溯,从而放心食用。

  对此,各地已有不少实践探索。下一步,财政要继续加大投入,同时也要进一步发挥社会力量的作用。目前已有不少企业包括知名企业投资发展无公害、绿色和有机农业,这些企业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实现了农产品从田间到市场的全程质量可追溯。在“互联网+”的助力下,消费者和监管者获得了“看得见”质量安全的能力,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也建立起越来越稳固的信任桥梁。不过,给农产品建“身份证”,发“通行证”,企业面临不少困难——前期投入大,短期盈利难;成本居高不下,市场打不开。对此,财政投入得发挥引导作用,通过补贴、税收优惠等措施,帮助这些探路者爬坡过坎:通过严格无公害、绿色和有机农产品认证,加强监管,优化市场竞争环境,坚定他们的发展信心。

  另一方面,发展中国家的国情,决定了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我国还有大量农产品无法实现全程监管和质量安全可追溯,这些农产品要让消费者吃得放心,还要在改善监管方式、创新监管手段上多做文章。农村这么大,靠监管部门有限的人力,肯定顾此失彼;坐等农民上门送检、事先通知例行检查等方式,难免有自欺欺人之嫌;不痛不痒的行政处罚,很难抵挡违规牟利的诱惑。

  笔者实地采访发现,其实心存侥幸者最怕突击式检查和连坐式惩罚。照此出拳,我们的产地监管部门应转变作风,多往田间地头跑跑,多来些突击抽检。销地监管部门也可以多到流通环节突击抽检,把问题农产品生产者、产地列入黑名单,倒逼产地政府真正落实监管,鼓励农民自发组织同业监督,严防“一颗老鼠屎坏了一锅汤”。让违规行为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效果自然会比只靠部门监管好得多。

 



http://farm.00-net.com/news/6/2015-05-08/973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