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保障食品安全,必须从源头抓起,加快向生态农业转型。近日在同济大学举办的“2013国际学生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大会”上,与会专家对如何发展生态农业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虽然我国用占世界7%的土地解决了世界22%人口的吃饭问题,但付出了沉重的环境代价。目前,农业源污染已经超过工业污染,成为我国主要水污染物的最大来源。
“农业面源污染带来的是农作物减产、作物质量下降、威胁食品安全等很多问题。”同济大学专门从事生态农业研究的陈杰告诉记者,我国农业污染种类繁多,分散的农业生产者决定了污染遍布全国,这给监管造成了很大的难度。农民作为农产品的生产者,只能依靠量的增加来获取回报。农产品量的提升除了靠技术,在很大程度上就是靠增加化肥和农药等化学物质的投入。
据了解,目前我国年使用化肥量400多万吨,平均施用量每公顷400公斤以上,远远超出发达国家每公顷225公斤的安全上限。农药的大量使用,在造成土壤 和水体污染的同时,污染物也通过自然循环进入食物,让食品更不安全。因此,与会专家建议,加快向生态农业转型,既能够从源头上保证食品安全,也有益于环境 质量的改善。
同济大学石惠娴副教授以北京留民营为例,对生态农业作了阐释。她说,留民营生态农业以沼气池为核心,围绕着沼气池建立了养鸡场、绿色蔬菜生产基地等,主要 生产链形成了一个循环的农业圈。石惠娴说:“这种模式既能保证农业生产持续稳定发展,又能保障资源充分利用,改善农村环境和农业生态平衡,最重要的是生产 出放心的食品。”
陈杰建议,农业生产过程中尽量少使用化学物质,合理利用自然界各种物质的制衡。比如防治害虫,如果单纯追求用药物消灭害虫而不是从生物和环境的整体平衡出 发,就不能很好地解决问题。利用或者改变某些因素,使其不利于害虫的孳生,达到控制数量的办法,效果可能更好。他还以平衡施肥法为例,说明施肥不是越多越 好,而是依据作物需肥规律、土壤供肥特性与肥料效应的合理配比,满足农作物的正常需求即可,既减少了污染物的排放,生产的食品也很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