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荀
两年过去了,被期待成食品安全重要防线之一的食品流通追溯体系建设,在现实中似乎遭遇了些许尴尬。有报道说,由于消费者认知度不高、企业对多掏腰包多有顾忌等原因,商务部于2010年启动的肉菜流通追溯体系建设工作“步履维艰”。
对此,有业内人士表示,政策的出台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然而,目前的食品追溯体系存在权威性缺乏、认可度低、监管疏漏等问题。在这些问题面前,被寄予厚望的肉菜流通追溯体系建设该如何前行?又该如何为让人担忧的食品加一道“安全锁”?
消费者喜忧参半
随着一个个食品安全恶性事件的频频爆发,“还有什么没有毒?”、“我们还能放心吃什么?”成了当下人们最为关心的话题。不过,如果当人们把刚从 超市里买来的食品在“溯源”查询机上一刷,显示屏上所出现的关于产品生产的一系列信息确实能让人们放下心来,也为我们的菜篮子加上一道“安全锁”。
作为第三批试点城市,北京现在各大超市还没有完全配备食品流通追溯查询机,但提起这项政策,消费者们并不陌生。正在超市挑选蔬菜的张女士告诉记 者:“时不时发生的食品安全事件弄得我们挑选食材都格外小心,对于食品追溯也有所耳闻,虽然还未尝试过,但觉得应该会有帮助,可以查到食品的来源和一些检 测信息,算是给消费者多一层保障。”
但也有些担心的声音:“比如我买的一块肉,可以查询到它来源可靠,但这些信息都是企业自己提供的,真实可信吗?”的确,现在很多企业、超市都提 供食品追溯,但在一些农药残留检测、防疫记录等关键信息上,基本都是企业自己提供的“未检出”“不使用农药”等信息,其信息的真实性有待考证。
同时,要让消费者养成使用溯源机的习惯也需要一段时日。记者在已实行追溯体系建设试点的城市资料中了解到,由于目前市面上溯源系统的溯源信息不 够详尽,可查到的有效信息太少,食品追溯在消费者眼中变得可有可无。另一方面,目前食品追溯的途径主要通过指定的扫描仪,或者通过登录网站、发送短信等方 式。而这些方法对于年轻人来说较为便捷,但对于一些习惯传统方式的消费者或一些年纪比较大的消费者来说则略显复杂。这些“高科技”方式的使用,还缺乏相应 的普及。
不仅消费者顾虑重重,许多企业也反映,由于追溯系统实用性需建立在贯穿整条产业链各环节的系统定制化设计开发上,前期投入较大,企业因此并没太高的热情。
对此,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表示,目前我国可追溯体系的建设重点还在理论研究方面,即建立食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的重要性、可追溯体系如何建立等。但在可追溯体系的成本如何分摊等领域探讨较少。高昂的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构建成本由谁来负担的问题很可能成为其未来发展的关键因素。
成本与监管成两大难题
今年发生的“瘦肉精”事件让流通追溯体系大显身手,也让消费者们对这项新政有了更多信心。事件发生之后,职能部门正是通过层层追溯,很快找到了 涉事“瘦肉精”的发源地。但它作为媒介工具,只能发挥传递信息的功效,并不能辨别信息的真伪。而很多食品安全问题暴露出的最大漏洞恰恰就在生产源头,如果 从源头下来的东西就有问题,那么即便信息传递平台建得再好也是于事无补。
据了解,目前国内食品安全监管模式属于分段监管,因此食品安全追溯体系也出现分段追溯的情况,例如工商局在超市零售环节追溯,质监局在生产加工 环节追溯,食药局在餐饮环节追溯。目前商务部展开的肉菜追溯体系,实际上也是在一部分产品的生产环节实现追溯。总体来看,国内追溯体系还是围绕一个企业或 者一个监管环节实施的,并没有实现全供应链的可追溯。
对此,有专家认为,可以从大宗食品、规模化的企业入手,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完整的肉蔬流通信息链条和责任追究链条,保障肉菜食品的安全生产、安全消费。
此外,这一体系建设的成本控制也应引起足够关注。由于这一体系涵盖的食品价格普遍较高,有的甚至高出普通食品价格数倍以上,使多数消费者感到难 以承受。记者了解到,其实在试点之前就有城市尝试过溯源机的运用,但都“好景不长”,不但市场上“可追溯食品”寥寥无几,甚至一些“可追溯系统”出现了设 备闲置、信息陈旧等现象,难以发挥实际作用。
李国祥建议,国家应该更加关注流通领域的基础设施建设,适当减少对生产领域的投入,政府应逐步注重承担流通领域的物流基础设施、市场交易系统、信息化采集系统的建设,这样能更好地缓解生产、流通企业的压力,有助于流通追溯体系的推广。
李国祥还表示,肉菜追溯只是一种事后追究制度,还应该加强农民及企业的食品安全和标准化生产的意识。目前国内农业生产经营者较为分散,建立农业合作社和农产品收购站,进行统一收购和管理,同时明确追责惩罚措施,以保障制度的顺利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