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农业新闻 > 食品安全 > 正文 返回 打印

有机产品将需戴“身份证”上市

网友投稿  2012-05-25  互联网

  新版有机认证标识

  提起有机蔬菜,普通老百姓往往会“敬而远之”,一是价格不菲,另外对其是否真的“有机”真假莫辨。昨天在上海国际展览中心揭幕的中国国际有机博 览会上传出消息,今年被业内称为“世界最严”的国内有机产品认证新规已经施行,7月1日后,每件有机产品都被要求贴上有17位的随机认证码的新版认证标 识,消费者可在国家认监委的官网上输入认证码对有机产品 “验明正身”。

  一串号码查清黄瓜“身份”

  展会现场,一盒盒水灵灵的生菜、黄瓜等有机蔬菜陈列在北京欧阁有机农庄科贸发展有限公司的展台上。记者注意到,该展位的每盒有机蔬菜上都有一个 拇指大小的椭圆形绿标。记者刮开绿标覆膜后看到了一串17位的认证码。在“中国食品农产品认证系统”中输入该认证码后,页面上立即显示,该产品商品名为 “有机农庄牌乳黄瓜”,产品包装规格为“250克”,认证类型为“有机认证”,此外认证机构认证证书编号和生产企业等信息也一清二楚。

  为严格规范有机产品认证活动,确保有机产品认证的有效性,自3月1日起,国家认监委已实施有机产品认证新规——新修订的“有机产品认证实施规 则”将确保所有认证产品都经过检测,并实施《有机产品认证目录》。新规要求一标一码,即每个认证的产品都附有一个17位的随机认证码,消费者可以在认监委 官网上的“中国食品农产品认证系统”(food.cnca.cn),输入认证码查询产品的真伪。在3月1日前已从认证机构领取旧版有机产品认证标志或印制 相关产品包装的,仍然可以使用,但应在今年7月1日前使用完毕。7月1日后,所有有机产品必须全部使用新版认证标识,届时消费者买到有机产品,若想辨别其 真伪,最有效便捷的办法就是上网查询,如果到那时发现有机产品仍无新标识,或是认证码无效,可立即拨打12365举报、投诉。

  新标严格:蔬菜一年化验4次

  国际有机农业运动联盟(IFOAM)主席安德鲁·卢昨日笑称,中国有机产品的新规是“世界上最严的标准”,甚至已让一些试图进入中国的外企望而却步。

  如新规要求认证机构对所有认证产品都要进行产品检测;认证证书由国家认监委信息系统统一赋号;认证现场检查需覆盖所有生产活动范围;销售场所不 能进行二次分装、加贴标识等。此外,这次新规还明确了新的《有机产品认证目录》,只有列入目录中的产品,才能申请有机产品认证,而蜂产品、枸杞等因很难保 证在生产、加工过程中的“有机属性”——蜜蜂采集的花粉、枸杞种植的地域等难以界定其是否为土地和有机花粉等,均不在此次的新版目录范围内。

  北京欧阁有机农庄科贸发展有限公司执行董事陈丛红表示,此前的有机认证,一个生产基地一年仅抽检1次,每次涉及两三个品种,而新规则要求每一茬蔬菜都要认证,每次抽20-30个单品化验,一年须化验4次。

  监管部门为何下此“猛药”?业内人士透露,原因是此前国内有机产品市场的“水一直很深”。为牟取暴利,一些“李鬼”企业在有机菜种植过程中采取很多伎俩,消费者靠自己几乎根本难以识别,以至于不法企业的恶劣行径已危及该行业的生存和发展。

  专家:

  新规过于严苛,或将制约正规企业

  新规实施前,曾有媒体报道一些认证机构只管收钱(认证费)发“绿标”,不管企业产品是否真的过关。新规实施后,虽然启用了“一品一码”可上网查询的新“绿标”,但认证机构并没有变,是否还会重蹈覆辙?

  对此,南京农业大学有机农业与有机食品研究所所长和文龙教授并没有这种担心,反而忧虑一些并无过错的认证机构、生产企业是否会因此“倒下”。他 说,新规规定,如果认证机构放不合格生产企业及产品过关,一旦查实,不但生产企业会受到禁售相关产品、取消有机产品生产证等处罚,相关认证机构也将视情节 轻重,被予以严厉处罚,乃至吊销机构资质。他认为,此前国内有机产品认证机构仅20多家,发给企业的有机产品认证证书有6000余个,新规实施后,原有证 书到期后将严格按新规流程申请,“估计会有相当部分企业拿不到新证书,而认证企业的减少或将让部分认证机构因业务量不足而关闭”。他同样认为,新规在认证 等方面的规定过于严格,对正规企业也将造成一定制约。

  因此业内普遍认为,今年认证趋严的背景下,有机产品行业正面临新一轮洗牌。此次展会主办方相关人士也透露,今年参展商的数量在近年中罕见地出现 了下降情况,而今年一些有机产品认证机构也遇到了认证厂商减少的局面:严格的认证程序正把一些不规范的企业清理出局,一些“李鬼”企业已自知难以过关,索 性放弃认证。陈丛红表示,新规让有机蔬菜产业的成本又增加不少,此前其公司在全国的6个有机种植基地,每年认证费仅需两三万元,新规实施后,一下子猛增到 了约30万元,涨了近10倍。



http://farm.00-net.com/news/6/2012-05-25/887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