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农业新闻 > 食品安全 > 正文 返回 打印

农产品追溯体系如何确保食品安全

零零社区网友  2012-05-02  互联网

  近日,“银鳕鱼”、“毒蜜饯”等事件再次引起社会各界对食品安全的广泛关注,建立食品产业供应链的追溯体系刻不容缓。

  4月18日,全国农垦产品质量追溯会议在京召开。农业部农垦局局长李伟国在讲话时说,农产品质量追溯是农垦建设现代农业的一个新亮点,也是发挥农垦示范带动作用的一个新窗口。

  当前我国的食品安全追溯体系处于怎样的发展阶段?面临哪些问题和困难?

  现状――食品追溯体系建立初见成效

  食品安全追溯系统的建立始于欧洲疯牛病的发生。为应对危机,欧盟建立了牛及牛肉标识追溯系统,随后,加拿大、美国、日本纷纷引入,进而这一系统被推广到禽类、鱼类、蔬菜产品等大部分农产品中。

  在本世纪初,我国政府逐步制定一系列相关标准和指南为了应对欧盟在2005年开始实施水产品贸易可追溯制度,国家相关部门相继出台了一系列规范和应用指南。2008年奥运会的召开则对我国食品追溯体系的建立发挥了巨大的促进作用,以奥运食品安全追溯系统为契机,食品安全追溯系统走入寻常百姓人家。

  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乔娟认为,2009年《中国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出台,明确了食品安全追溯的要点,规定企业在食品生产环节、加工环节、流通环节都要有能够实现追溯所要记录的内容,强化了“从农田到餐桌”的全程监管。

  2012年2月,商务部启动了对第一批试点城市的肉类蔬菜流通追溯体系建设评估工作,据商务部相关人士介绍,目前评估工作已经基本结束,第一批试点城市都基本达到了商务部的要求,在建的中央和城市两级追溯管理平台已有一部分建成,初步实现了肉菜产品来源可追、去向可查、责任可究。

  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底,全国已有162个企业的农产品质量追溯系统投入正式运行;全国农垦可追溯种植业产品规模达到370多万亩,可追溯养殖业产品规模达到3649万只(头)、产量达到26万吨;追溯范围已覆盖谷物、蔬菜、水果、茶叶、肉、蛋、奶、水产品等主要农产品,共带动周边48万户农民实现了农产品质量可追溯管理。据农业部对近300个追溯项目建设单位和创建单位的可追溯产品抽检显示,产品质量安全抽检合格率达99.5%,持续保持较高水平。

  商务部有关负责人介绍说,作为该项制度的主要推动者,商务部和农业部将通过合作,加强流通环节与种植养殖环节的信息衔接,探索建立肉类蔬菜全过程追溯体系。在继续扩大试点城市范围的基础上,争取“十二五”末覆盖城区人口百万以上的城市。

  难点――建设动力不足缺乏协调统一

  商务部有关负责人表示,由于硬件基础薄弱、现代农业发展滞后、肉菜经营集中度低,包装化、品牌化程度不高以及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等现实情况,我国建立肉菜追溯体系仍面临不少困难。

  乔娟通过对消费者、企业、政府三方的调查研究,认为我国实施安全追溯制度仍然存在一些限制因素。从对北京、南京、咸阳3城市实地调查来看,消费者对可追溯食品及食品追溯体系认知度很低。在实际生活中,消费者缺乏主动选购可追溯产品、索取追溯小票的意识,也没有形成从消费终端对经营者使用追溯体系。

  企业建立可追溯体系的动力也不足。曾参与牛肉产品可追溯系统课题研究的北京历源金成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赵金龙告诉记者,要建立可追溯系统,企业除需要建立相关制度外,还需要添置设备、软件,对相关人员进行培训,这必然会增加成本。建立后,短时间之内不会增加企业效益,因此企业动力不足。此外,乔娟认为,实施农产食品安全追溯需要供应链各参与方,就供应链全过程中的产品及其属性信息、参与方信息等,进行有效的一致性标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农产食品供应链成员为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往往会单独采取行动,结果与农产食品供应链系统的整体目标产生冲突,使农产食品供应链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赵金龙称,我国大部分农业生产尚缺乏规模化、标准化,农业生产分散,流通环节复杂。没有自己供应基地的食品生产企业向分散的农户收购原材料非常普遍,从农田到餐桌经历的环节较多。收集这些信息需要不菲的成本和先进的技术投入,很难实现对供应链内每一个节点的完全监控,这些因此都限制了食品追溯系统的建立。大量分散的小农户是实施食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这一复杂的系统工程中一个极为重要的参与者,农户的认知度、文化知识、参与意愿非常关键。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专家表示,目前我国食品追溯体系多头参与,缺乏统一的有权威的管理机构。光明集团副总裁葛俊杰在今年两会上提出,我国实施食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纵向有中央政府和地方各级政府同步推进,横向有农业、质检、工商、市药监、商务、科技、信息等部门从分段监管、行业管理、产业发展的职责角度各自展开。在这种多层次、多部门各自为政实施的过程中,由于中央与地方、部门与部门之间缺乏沟

  通与协调,导致在追溯技术标准、管理要求等方面缺乏共识,项目建设上出现重复建设甚至相互掣肘的现象。目前,在一些企业特别是全产业链经营企业中,已出现同时使用来自多个政府部门的、互不兼容的追溯管理系统的现象,增加了企业开展追溯系统建设的难度和运行成本。

  尽管目前一些经济发达城市和重要的农产品生产基地组织建设了食品安全追溯体系,但因为分段管理,不能实现对食品来龙去脉的全程追踪。以生猪生产为例,商务部门的肉类流通追溯系统无法追溯生猪养殖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喂养问题,农业部门的动物养殖可追溯系统无法解决肉类流通存在的私屠滥宰、质量卫生等问题。食品安全标准和法规不协调,标准繁多且分散,与国际通用的和发达国家的食品安全标准等效性差,这导致了食品追溯体系目标不明确,使其不能快捷、准确定位食品质量安全的关键点,最终导致一个庞大的追溯系统沦为普通的食品标签。

  措施――提高认知度统一管理和标准

  赵金龙称,在参与食品可追溯系统开发中,他感受到企业迫切地需要政府的引导和支持。乔娟经过调查,建议应该加大对食品追溯体系的宣传,提高消费者对农产品食品安全和品质的购买意愿。乔娟建议,政府应该借鉴发达国家将食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作为一种准公共物品的经验,初期政府可以拿出专项建设资金支援食品追溯体系的建设,同时为食品企业或其他产业化组织提供硬件设备支持和技术培训支持,发挥农业产业化组织带动农户的作用。另外,要将保障农产食品安全纳入农业补贴的重要内容,以销售农产品数量为基础,增加对农产品生产企业和农民经济合作组织生产优质农产品的补贴,鼓励优质优价,增强其实施食品追溯体系的激励水平。

  此外,欧洲之所以能建成该体系,得益于农产品企业的大规模化。我国应该加强培育产业化组织,提高农产食品生产和经营的组织化程度,建立生产者和经营者的利益联结机制和约束机制,推动农产品质量的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和规范化管理,为质量追溯培育载体。引导广大农户逐步认识到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意义,接受产业化组织制定的技术规程,抵制不安全的农业投入品的使用,提高种植户学科学、用科学的水平和能力。

  上述不愿透露姓名的专家表示,全国还应建立统一的食品追溯信息平台,技术层面的事情比较容易健全,现在业内迫切希望建立统一的监管组织,统一标准,保证信息有效畅通的传递,避免重复监管。正如葛俊杰所言,当务之急是实现食品安全追溯工作科学化、规范化。

  赵金龙坦言,食品安全追溯系统是技术与制度的结合,对于食品供应链各个环节的参与者起到监督和警示的作用,保障食品安全最为关键和重要的还是人们的诚信。



http://farm.00-net.com/news/6/2012-05-02/884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