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市水稻平均亩产540公斤(预计数,下同),比上年增产5公斤,创我市水稻近12年来单产新高,其中百亩攻关田平均亩产797.19公斤,千亩展示田平均亩产718.52公斤,万亩示范片平均亩产667.3公斤;8.13万亩粮经复合型示范基地水稻亩产超过544公斤,平均每亩产值达10100余元;水稻制种面积达5万亩,预计出口创汇可达1200万美元……
近日,一串数字让所有人感觉欣慰:承担四川新增粮食16.86%任务的成都,在粮食播种面积十分有限的情况下,通过实施粮食丰产科技工程、粮食规模化科技示范工程等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的科技支撑,大幅提高单位面积土地粮食作物产量,连续5年实现粮食生产稳中有升。
“粮油产业是农业基础性产业,事关粮食安全和经济社会稳定,在今年全球粮食紧缺的大背景下更是尤为重要”,据成都市农委主任郭金安介绍,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领导下,今年我市按照“全域成都”的理念,在全市继续组织实施粮经产业“双创双建”示范工程(创建优质粮油高产示范片,创建特色产业高效示范片,建设年产千斤粮万元钱示范基地,建设种子种苗生产示范基地),以水稻高产创建为中心,认真抓好水稻高效、高端示范基地建设,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成效篇】
高产、高效、高端
粮食生产 从传统迈向现代
镜头
“这片稻田每穗的粒数都比普通的多些,每一粒都很饱满,不仅产量高,还全部是优级!”
秋日的邛崃市牟礼镇曹店村,金色的稻田一片接着一片,沉甸甸的稻穗压弯了腰。站在“双创双建”示范田边,市农技总站站长曾必荣拿起几枝穗子,仔细地察看,眉宇间满是欣慰。
一旁的大型收割机正来回地工作,附近米厂的拖拉机上立着“收谷子”的招牌,刚收下来的稻谷立即被抬上了车。“这片水稻产量大,品质好,价钱当然也高”,米厂的工作人员说。
“一亩收了1600多斤!我们从来都没想过会有这么好的收成!”看到这一幕,19组的村民曹林羡慕不已。“这是成都市的高产示范田,从技术到管理我们都根本没法比。只希望明年咱们的地也能被划进去!”他说。
关键词:高产
怎样保证粮食总产量,实现全省新增粮食16.86%的目标?提高单产,这是必然的途径。而根据成都平原的实际,主要“保粮”的任务将在大春完成。
在去年“100万亩粮食丰产示范工程”的基础上,今年我市以技术集成为手段,以机制创新为动力,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的,继续着力抓好水稻高产示范工程。按照“突出主体、发挥优势、连线成片”建立示范片(基地)的原则,全市在13个区(市)县27个乡镇85个村(社区)6万余户农户中开展实施了“百千万”示范工程,即百亩攻关、千亩展示、万亩示范,共建立示范片13个,示范面积13.52万亩,其中:百亩攻关0.15万亩,千亩展示2.55万亩。
经由市农委、市统计局、市财政局、市科技局、市农林科学院组成的验收小组现场验收,百亩攻关平均亩产达797.19公斤,其中8个点位亩产达800公斤以上,最高亩产达835.2公斤;千亩展示平均亩产达718.52公斤,比目标产量700公斤增产2.6%;万亩示范平均亩产达667.3公斤,较目标产量650公斤增产2.7%。同时,高产创建还辐射带动了全市水稻生产,预计全市水稻平均亩产540公斤,比上年增产5公斤,创我市水稻近12年来单产新高。
关键词:高效
为了在坚持粮食生产的同时兼顾农民增收,我市在全省首创了“千斤粮万元钱”生产模式。全市在14个区(市)县建设“千斤粮万元钱”示范基地27个,示范面积10.8万亩。在主攻水稻单产的前提下,大力推广“水稻—秋(冬)菜—春菜”、 “水稻—大棚菜”、“水稻—食用菌”、“水稻—草莓”、“水稻—大蒜”等12种粮经复合型千斤粮万元钱种植模式。这些新种植模式的形成与应用推广,大大地提高了土地的复种指数和农业生产效率,农业生产单位面积产出率大大提高。今年,全市粮经复合型千斤粮万元钱种植模式示范基地面积8.13万亩,水稻亩产量超过544公斤,平均每亩产值达10100余元,标准化覆盖率达100%,优质率达到95%以上,农业生产效率提高20%以上,产品质量安全抽检合格率达100%。“千斤粮万元钱示范基地”的创新得到了省农业厅的认可,并在全省大力推广。
值得注意的是,依托粮经产业基地,我市还积极发展农业休闲观光旅游业,推进一三产业互动融合发展,促进农民增加收入。双流县利用“水稻—草莓”模式,冬草莓面积已达5.4万亩,并依托草莓基地规举办了草莓采摘节,今年为全县农民增收6000余万元(不含餐饮业收入),收入最高农户达到3.5万元。
关键词:高端
在很多人印象中,水稻是传统农业产业的代表,可成都市一直着力在产业高端上下功夫。充分发挥我市育种、制种的科技及生产优势,我市实施了水稻种子工程,在邛崃、新津等7区(市)县建立了杂交水稻制种示范基地7个,示范面积2.85万亩,推动水稻种业向高端规模化发展。
通过种子(种苗)示范基地项目的实施,我市杂交水稻制种基地也得到了较大发展。2011年全市水稻制种面积达5万亩,比2010年翻了一翻,总产1040万公斤,入库种子1000万公斤,产值1.6亿元,制种农户亩经济效益达1200—1300元。杂交水稻种子除满足我市用种需求外还外销长江中下游地区200万公斤,出口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500万公斤,预计出口创汇可达1200万美元。
据悉,下一步我市还将大力引进和培育水稻优良品种,支持制种企业在我市建立杂交水稻制种基地,创新与农民利益联结机制,引导企业配套完善精选加工、烘干储藏等设施设备,全面提高杂交水稻规模化、标准化制种能力和稳定供种水平,将我市打造成杂交水稻种子出口创汇基地。
【实践篇】
政策、科技、品牌
集成各方力量 确保粮食安全
镜头
两辆大型收割机开过,稻田里翻起了金色的浪花。崇州燎原双塔土地承包经营权股份合作社的社员们和周边的农户们几乎都来了——大家都想看看,加入了土地股份合作社,到底收成怎么样?
人群中一位妇女一边指挥着农机手,一边招呼村民们抬谷子,信心十足——这位妇女名叫季学华,是当地出了名的种植能手,今年3月合作社成立,她被社员们聘请成为了职业经理人,在崇州市农发局的引导下,用“1+4”模式进行粮食规模化、集约化经营。
收割、装袋、称重、水分排除……1150斤/亩!专家组在验收栏中写下的数字让人群里一阵欢呼。“现在种粮政策那么好,又有专家亲自指导,从种苗到管理、机械化生产、销售全部实现标准化了,以前哪有这样的好事?”
关键词:政策
作为农业基础性产业,粮食生产离不开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扶持。据悉,在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过程中,我市坚持把稳定粮食生产作为重点工作来抓,特别是近年来,在深入实施农村工作“四大基础工程”的基础上,市级财政每年安排4000万元专项资金,在全市范围内实施粮经产业“双创双建”示范工程,今年在13个水稻万亩示范片和辐射带动区内,建立水稻生产专业合作社54个,规模经营面积8.09万亩,大力推行土地股份合作社、土地股份公司、家庭适度规模经营、“土地银行”、 业主租赁、“大园区+小业主”、“两股一改”等七种土地流转有效模式,加快推进粮食规模经营。同时,还在青白江、郫县、崇州等区(市)县试行对粮食规模化经营的业主补贴200元/亩,有力促进了粮食作物亩产的大幅度增长。
为了不断提高耕地质量,2000年以来,全市新建整治渠系1500余公里,新建蓄水池5000余口,维修加固所有提灌设施,恢复改善灌面200余万亩。2010年,全市又启动了新一轮土地综合整治工程,拟用六年时间整理土地300万亩,新增耕地30万亩。
关键词:科技
粮要增产,钱要增收,靠什么?靠的是农业科技。我市推广集成实用技术,打造优质水稻品牌。以集团品种当家,坚持主导品种推介制。今年,水稻主导品种推广率达到85.3%。
根据我市粮食生产实际,认真分析提高我市水稻单产水平的技术路径,我市充分利用国内外最新科技成果,结合本地实际进行技术组装、集成、优化应用,创建了水稻、玉米、小麦、红苕和马铃薯等五大粮食作物规模化、集约化、轻简栽培和病虫害综合防控技术体系的36项高产关键技术,实行良种良法配套,农科教、产学研、农机农艺有机结合,市、县、乡、村四级联动,共同建造一批点、线、面、链相结合的综合示范带和示范片,同时加强技术指导,确保技术到田,专家到户,创新了五大粮食作物最高单产水平的历史记录,带动大面积粮食生产水平稳定提高。据悉,今年在水稻高产创建中落实强化栽培20.2万亩,优化定抛85.6万亩,机插秧24.5万亩,植保绿色防控130万亩。在今年8月召开的成都市科学技术大会上,由市农业技术推广总站牵头实施的“成都市500万亩优质粮食丰产集成技术示范”项目荣获了市政府科技进步特等奖。“十二五”期间,我市还将搭建农业研发平台、建立面向农业的重点试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产学研技术创新联盟等,引进培育30项优质高产粮油新品种、20项重大关键共性技术,制定10个以上技术标准。全市主要粮油作物良种率将力争达到95%以上,为每年粮食增产2000万公斤提供科技支撑。
关键词:品牌
品牌是农业产业持续发展的动力和保障。近年来,我市高度重视农产品品牌建设工作,培育了崇州“文井源”、新都“瑞玉”等6个具有较高知名度的粮食品牌,提高了农产品附加值和农业比较效益,提升了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我市粮食产业化水平。目前利用“文井源”品牌推广的富硒大米在超市已卖到了10元/公斤,全面带动当地2万余亩优质粮食生产;瑞玉、花中花等大米品牌已远销到全国各地,甚至出口到俄罗斯、中东等国家和地区。
在此基础上,下一步我市将切实抓好有机水稻产业发展,采取各项扶持政策,支持1—2家专合组织、龙头企业搞好有机稻认证工作,创立有机品牌加大品牌宣传力度,同时组织专合组织、龙头企业积极参加各种有机农产品新闻发布会、订货会、洽谈会等会展,强势推行品牌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