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农业新闻 > 食品安全 > 正文 返回 打印

专家为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言献策

零零社区网友  2011-07-28  互联网

“十二五”期间,农产品质量安全要按照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的要求,把农产品质量安全作为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快现代农业建设的关键环节,坚持消除隐患保安全、控制源头上水平、健全体系强能力、完善制度建机制,不断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面对引起社会各界高度关注的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日前在中国科协主办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与现代农业发展”专家论坛上中国工程院院士刘旭指出,我国缺乏成熟的农产品安全性风险评估理论与技术,难以准确掌握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缺乏科学合理的安全使用技术,难以有效控制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缺乏简单快速样品前处理、准确高效的快速检测及精准检测技术,难以有效监测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不完善、配套性差,难以客观评价农产品质量安全。

刘旭强调,今后应加大科技投入,建立科技协作网络,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理论和关键技术研究;加强农产品中主要污染物残留、富集、迁移及消解动态研究,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过程控制技术体系和溯源追踪技术体系;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技术研究及产品研发,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技术体系;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研究和标准物质研究,健全农业标准体系,为提升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亟需摆到头等重要位置

中国农学会副会长舒惠国认为,在“十二五”期间,农产品质量安全要按照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的要求,把农产品质量安全作为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快现代农业建设的关键环节,坚持消除隐患保安全、控制源头上水平、健全体系强能力、完善制度建设机制,不断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要进一步总结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好经验,潜心研究工作中的突出问题,不断探索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和技术创新的新规律和新思路。

应建立食品安全预警和以预防为主管理机制

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宗懋表示,产地环境污染、农业投入品使用不当、生产经营管理粗放和违规使用添加剂是造成农产品和食品安全的主要原因。解决食品污染的关键,要找出污染源,确定关键控制点,从其特性、毒性、剂量和人体摄入量等方面进行科学的风险评估,建立起食品安全的预警机制和以预防为主的管理机制。比如对于农药的使用,目前许多国家已规定手性药物的登记必须同时申报其所有对映体的生物活性和降解的资料。

推行公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管理体系

中国科学院院士吴常信认为,“从农场到餐桌”实施密切跟踪,对全过程中的每个环节可能发生的公害预先进行分析,进行科学的识别、评估和检测,从而做到主动预防食源性污染。公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管理体系是国际上共同认可和接受的食品安全保证体系,确保食品从种植、收获,到生产、加工、制造、准备和食用等过程中的安全,通过危害识别、评价和控制等方法确保食品安全。吴常信建议,食品污染控制要从后检查产品向先控制过程转变,积极推行公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管理体系,对食品生产过程实行全程监控,对每个环节或关键环节可能发生的公害预先进行科学的识别、分析、评估和监控,从而主动预防食源性污染,同时要通过风险分析来设计规章制度和标准。要确保畜产品安全,应对饲料与添加剂在生产、经营、使用过程中进行全程监控,严格执行国家《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管理条例》;采用公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管理体系,使饲料质量保证体系从被动反应转向积极预防;实施原料供应商认证制度,使预防措施覆盖整个原料生产链;实施饲料去向追踪和来源追溯制度,使发生事故时可迅速查明原因;建立预警系统,对特殊情况或突发事件迅速做出反应。

全面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局副局长金发忠表示,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群众在对农产品需求呈刚性增长的同时,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而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关系国计民生,直接影响着产业的健康发展。当前我国农产品总体上质量有保障,消费安全可靠,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处于稳中有升、逐步向好的发展态势。今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我国将以农兽药残留标准制定、检验检测、质量追溯、风险评估和“三品一标”(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为抓手,完善标准、检测、认证体系,建立风险评估、应急处置、执法监管体系,重点在执法监管、标准化生产、制度建设和基层能力建设上下功夫,全面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努力确保不发生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



http://farm.00-net.com/news/6/2011-07-28/865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