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农村报讯 3月6日,南方农村报记者以业务员身份暗访广州市白云区江高、龙归及太和三镇农药市场,买回6瓶店家特别推荐的小容量包装农药,经调查和业内人士分析,6瓶农药无一不是假冒伪劣产品。其中有两款还曾经被有关单位抽检证实涉嫌添加隐性成分。
近年来,农药残留超标问题一直困扰各地农产品消费者。作为瓜果、蔬菜重要产区,江高、龙归及太和三镇的农产品一直热销广州市场,其产品质量安全备受关注。一位在当地经营农资多年的老板不无担忧地指出,若农民大量使用上述假冒伪劣产品,必然会给瓜果蔬菜的安全留下隐患。
小包装农药受零售商力荐
当日上午,南方农村报记者进入江高镇毗邻江村农贸综合批发市场周边一家农资零售店,靠墙的柜台按类别摆满了不同包装规格的农药产品,20克、30克以及50克的小瓶装产品集中在近门口的显眼处,约占总量的四分之一。听说记者是厂家来做市场调研,年近中年的店老板眨了眨眼睛说,自己的产品品种很齐全,除非有特效药且价格实惠,否则不再进货。
他毫不讳言,只要效果好,什么品牌都是次要的。“这款20克装的‘万虫光’对蔬菜上常见的青虫、吊丝虫就有特效,零售价5元,很受农民欢迎。”他随手从货架上拿出一瓶标注含量为3%的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听他说的天花乱坠,南方农村报记者以拿回去做药效试验为由,将该瓶药买下。
小瓶装的农药不仅在他这一家农资店很畅销,记者后来发现,当天在江高、龙归和太和农贸市场周边走访到的10多家大大小小的农资店,都把这一类型的农药放在了档口最显眼的位置来重点推销,而品牌种类则五花八门。不少店主称,这种小瓶装产品很畅销,主要是农民使用起来很方便,一般每瓶药刚好兑一桶水(30斤)。根据各店老板的推荐,记者随机在各店又买了5瓶农药,均为20克或30克规格。
根据这些农药的标签仔细调查,南方农村报记者发现每瓶农药均有问题。如在龙归镇一家零售店购买的商标为“万能杀”的杀虫剂,从中国农药信息网查询,其农药登记证已于2011年2月22日到期,包装标称的生产日期却为2011年10月28日,显然属于过期产品,在包装上,还赫然印着“广东省农科院研制”字样;标称“22%春雷•噻唑锌”的生产厂家为郑州金利尔化工有限公司,但标签上的农药登记证却显示为河北伊诺生化有限公司,且登记证的信息为“2%春雷霉素”;标称“2%甲维盐”的生产厂家为山东大农药业有限公司,但标称的农药登记证却是江西大自然化工厂。其他产品也发现存在证件不全、农药登记证内容与标签不符等问题。记者按照标签所留厂家电话号码拨打过去,均无法拨通或者为空号。
标称企业称非生产厂家
为进一步求证,南方农村报记者根据标签以及中国农药信息网上的信息,设法联系包装上所涉及的企业,得到的结果更确切证实:部分农药确为假药。
南方农村报记者以农资商身份联系上“3%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标称厂家河南博爱惠丰生化农药有限公司,对方在电话中称,有同样的产品,但公司一直不做20克包装,因此,20克规格的产品应为假冒产品。
河北伊诺生化有限公司也表示,公司和郑州金利尔化工有限公司并无任何联系,也没有上述产品,这种行为系套证行为。山东大农药业有限公司负责广东销售的经理也称,公司并无上述产品,标称“万能杀1%甲维盐”的厂家河北圣亚达化工有限公司称,公司没有这款产品,没有和广东省农科院合作,在广东也没有业务。
最终调查发现,除绩溪县庆丰天鹰生化有限公司一直联系不上外,上述产品所涉及厂家均明确表示产品非本公司生产。
一位长期负责广东市场的企业人士透露,这些产品有相当一部分可能是广东本地一些地下窝点加工的。其惯用手法主要是套取北方一些小企业以及很少有产品在广东销售的企业的证件。即使稍微懂一点农药基本常识,如果简单从包装上的农药三证判断,也难以迅速发现破绽。这种做法一方面可以侥幸逃脱执法部门的市场监管,另一方面,即使那些企业知道其被侵权,也基本不会到广东维权。
“这里面的最大猫腻,就是添加了各种隐性成分。”江高镇一零售商马强透露,虽然这些产品也是假冒伪劣,但田间防治效果好,很受农民欢迎,“多种有毒农药添加在一起,能治不好虫子吗?”
隐性成分加重农残超标
一家知名农药外企给南方农村报记者发来一份市场抽检结果显示,近三年该企业在市场抽检了数千份20克-50克不等的小瓶装杀虫剂产品,绝大多数均涉嫌添加该企业的专利成分。其中标称绩溪县庆丰天鹰生化有限公司的产品“苜蓿银纹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曾在惠州被检出含有隐性成分。而标称山东澳得利化工有限公司“康戈”商标产品更在多地被检出添加隐性成分。
“这种小瓶装产品在珠三角一些菜区很普遍。”该负责人介绍,这些添加隐性成分的产品很明显的特点是,卖得普遍比标注成分的同类产品贵很多,比如20克标称“万虫光”3%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零售价5元,但实际上按标签显示的成分,顶多也就值3元;20克标称“康戈”1.8%阿维菌素零售价5元,其标称价格也最多2-3元。因此,这种小瓶装产品,从加工者到零售商各个环节的利润空间均相当可观,“不少都是50%以上甚至是成倍利润”。在暴利驱使下,很多零售商明知有问题,却对这种产品来者不拒。
南方农村报记者在走访中发现,不少零售店摆放的防治蔬菜“跳甲”品牌最多,这些零售商眼中的“特效”产品,其标签成分却多为“啶虫脒”,甚至有标称“0.5%阿维菌素”也号称是防治跳甲特效药。对此,上述负责人介绍,防治蔬菜跳甲是难题,上述产品几乎全部加倍添加了各种农药成分,甚至含有已经被国家明令禁止的高毒成分。然而,零售商对这种产品存在的问题已见怪不怪,多个零售商均强调“效果第一,只要有效果,有特效,就好卖。”
广州市农业局一位官员表示,在农药中任意添加其他农药隐性成分,不但严重违法,也严重干扰农业重大生物灾害防控。每当发生重大病虫害时,农业部门根据各监测网点的监测数据、分析灾情和发生特点,制定出行动策略和技术措施。随意添加隐性成分,完全打乱了防控策略和部署,既造成浪费,还会引发诸如病虫害抗性、生态安全等许多不良后果。
另外,这种随意添加隐性成分的行为,也加剧了农药残留超标的程度,对消费者的健康造成重大威胁。目前蔬菜区农民的用药频率一般为3-7天,“农民也是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在蔬菜上喷施了多种农药。”马强认为,当前种菜的农户多以散户为主,且集中在农贸市场,缺乏监管,很容易造成农药残留超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