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浙江龙游县人民法院对“5·10特大污染环境案”作出一审判决,以污染环境罪判处浙江金帆达生化股份有限公司罚金7500万元。这是迄今为止因环境问题对农药生产企业开出的最大一笔罚单。2011年10月至2013年5月期间,金帆达公司共非法处置草甘膦母液3.5万余吨,直接排放至衢州市巨化停车场、德清河道、富阳小溪等处,给当地环境带来重大污染。此罚单一出,业界为之震惊。
面对国家环保核查,为何草甘膦母液的处理经常会成为被人诟病的把柄?
众所周知,草甘膦是全球需求量最大的灭生性除草剂,受益于全球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的持续增长,全球需求依然处于快速增长期。近年来,国内草甘膦原药年产量在45万~60万吨,即每年要产生草甘膦母液200多万吨。而在草甘膦的生产过程中,大约有30%~35%的磷元素进入到草甘膦母液。由于工艺落后、污染治理成本高、水平差异大等问题,草甘膦母液的处理遇到各种困难,环保问题已经成为影响行业格局发展的核心因素。为了维持生产和降低草甘膦母液的处理成本,非法处理草甘膦母液的企业不在少数。因此,在对农药企业的环保核查中,草甘膦企业首当其冲。笔者认为,此案一出,将给行业发展带来三大改变。
首先,加快推动草甘膦行业标准的出台,压缩违规生产企业的生存空间。目前,由中国农药工业协会主导的《草甘膦原药》、《草甘膦水剂》、《草甘膦粒(粉) 剂》三个国家标准即将完稿上报,《草甘膦副产工业盐》等3个相关产品标准也将陆续成稿。随着标准体系的健全,市场监管逐步完善,各种不法行为也会逐渐曝光于质量监督之下。
其次,推动先进生产工艺的普及、优化,改变过去被动、滞后的污染控制手段,掌握核心技术的企业将在未来占据主动权。目前,国内多家单位已经在废水处理方面取得突破,比如沈阳化工研究院成功开发的催化碱性水处理双甘膦废水技术已经在多家企业进行工业化应用,工艺流程简单、净化效率高、无二次污染的催化湿式氧化处理草甘膦废水技术也取得突破性进展;国内草甘膦生产巨头浙江新安化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四川省乐山市福华通达农药科技有限公司等在草甘膦母液的资源化利用和高效治理方面均取得显著成果。
再次,加快推动草甘膦变革、洗牌。产能过剩、需求不振、生产混乱是农药行业共同面临的难题,相比原药出口,草甘膦制剂已经成为出口主力,迫于环保核查压力,必将有部分企业被淘汰出局,大企业通过兼并重组增强实力,提高国际话语权,已经成为发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