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 《 国际金融报 》 1月31日,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揭开面纱。这是新世纪以来的连续第七个中央一号文件聚焦“三农问题”。
今年一号文件以“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为主题,推出了一系列含金量高的强农惠农新政策,强力推动资源要素向农村配置是其最大亮点,其中包括涉农贷款补贴、农民建房贷款、继续推动建材下乡和家电下乡等。
破题农村金融难
农村金融问题一直以来是阻碍农村经济活力的桎梏。一号文件给予了高度重视。文件指出,加强财税政策与农村金融政策的有效衔接,引导更多信贷资金投向“三农”,切实解决农村融资难问题;落实和完善涉农贷款税收优惠、定向费用补贴、增量奖励等政策;鼓励设立村镇银行,加快农村合作社和小额信贷组织,引导社会资金投资设立适应“三农”需要的各类新型金融组织。针对农业农村特点,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搞好农村信用环境建设,加强和改进农村金融监管。建立农业产业发展基金。支持符合条件的涉农企业上市。
“对惠农贷款给予优惠贴息,短期来看会有一定的效果,但长期来看治标不治本。”复旦大学教授华民对《国际金融报》记者表示,农民最大的问题是没有抵押品无法融资。随之而来,无抵押物对于银行来说风险加大,没有银行甘愿承担如此高风险。
对此,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孙立坚对《国际金融报》记者指出,贷款创新至关重要,比如采用团贷等形式。另外还要挖掘抵押能力,政府可以将农民的家畜或者未来产品先买过来,农民就可以此作为抵押品。
孙立坚表示,“最大的挑战就是农村信贷是高风险贷款业务,其借款能力弱,投资不确定性强,受天气、进出口农产品价格波动等因素影响。”
因此,国家在推动农村信贷的同时也要切实关注其风险,否则将导致银行更多坏账。而其中的风险,可以让风险投资基金、慈善基金等共同承担。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郑风田指出,虽然有中央出台了一系列惠农金融政策,但要想让农村居民享受普惠式的金融服务,还有漫长的路要走。
建材下乡拉内需
今年的一号文件对“下乡”政策进行升级、补充。文件规定,将加大家电、汽车、摩托车等下乡实施力度,大幅度提高家电下乡产品最高限价,对现行限价内的产品继续实行13%的补贴标准,超出限价的实行定额补贴,允许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根据本地实际增选一个品种纳入补贴范围,补贴对象扩大到国有农林场(区)职工。
对于家电下乡,郑风田建议,给农民发家电购买券,改招标为普惠制。一定要改变目前补富不补穷的怪现象,让农村贫苦的农民也能享用家电产品。
继“家电下乡”、“汽车下乡”后,“建材下乡”成为今年一号文件的新亮点。文件规定,抓住当前农村建房快速增长和建筑材料供给充裕的时机,把支持农民建房作为扩大内需的重大举措,采取有效措施推动建材下乡,鼓励有条件的地方通过多种形式支持农民依法依规建设自用住房。推进城乡客运交通一体化。
郑风田认为,建材下乡,让农民用上优质建筑材料,是好事,但不能仿照家电下乡规则,农民只有买了建筑材料才能补。“不妨可以学习一下韩国,政府提供材料,交给农民自己建房用。补贴应该直接补给农民。”
孙立坚则认为,建材下乡与家电下乡,都是为了扩大内需。不同的是,对于农民来说,花几千元买家电不是难事,但是购买建材是以农民住房建设需求为基础。而建设房屋的开销相较于家电、汽车来说要大得多,很多农民是承担不起的。“关键还是要解决农民的稳定就业问题。”
推动农业产业化
此外,一号文件还指出,要加大对农业农村的投入力度。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办公室主任陈锡文就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指出,文件提出对“三农”的投入“总量持续增加、比例稳步提高”这12个字,意义重大。以前总量每年或多或少都会增加,但比例有的年份可能还有降低。现在不仅要求总量增加,而且比例要提高,是个更高的要求。
一号文件也指明了支农资金的投向,包括继续增加各类补贴,支持农村教育、社会保障、医疗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加快发展,加强农村公共服务能力建设,积极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等。
此外,文件还提出完善农业补贴制度和市场调控机制;积极引导社会资源投向农业农村;抓紧开发具有重要应用价值和自主知识产权的功能基因和生物新品种,在科学评估、依法管理基础上,推进转基因新品种产业化。
有关专家指出,“仅有投入是不够的,还有许多问题有待解决。”由于财政资金一般会被优先投到能够带来更大GDP增长的项目,而农业农村见效慢、时间长,一般不会被优先选择为投资重点,那么如何保证各级政府把资金投向农业农村是个大问题。与此同时,地区间投入差距多大与不平衡问题、农资金整合、配套问题也亟待解决。(记者 卫容之 见习记者 陈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