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农业新闻 > 政策法规 > 正文 返回 打印

江西四级服务网络打破最后一公里

网友投稿  2009-09-21  互联网

  农业的根本出路在科技。“最后一公里”的瓶颈不破解,加速发展农业农村经济和推动农民持续增收会很难。
循着这一清晰的思路,江西省在20个县启动了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试点。改革有如春风,给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带来了健康发展的春天。

  打出提升服务能力“组合拳”“最后一公里”有多远?据有关资料显示,一项新技术从实验室走到田间地头至少要用10年时间。据江西省农业厅的专家介绍,许多困惑农民的问题,本来很好解决,但由于传统的基层农技推广体系不健全,在科研成果与实际农业生产之间横起了一道难以逾越的“坎”。

  原因何在?长期以来,由于分散办公,各行其事,人、财、物资源分散,“一个将军一道令”,结果是职能难履行,服务难做好。决策者的思路逐渐明晰:打破行政管理体制的界限,将现行分散的各类乡(镇)农技推广机构,按照“统一规划、统一标志、统一服务窗口”的要求,采取“整合资源、综合建站,统一协调、分块运作”的方法,建立乡镇农技综合服务站,合理配置农业技术推广资源。

  新干县就是一个极好的注脚。今年以来,该县通过合理配置农业技术推广资源,改变了以往乡(镇)各站各自为政、人员松散、工作乏力的状况,各乡(镇)农业综合服务站构建了“站+基地(专业合作社、专业户)+农户”的服务模式,实现了项目到村、科技人员到户、技术要领到人,共推广应用了69个新品种和一批新技术、新成果。履行政府公益性职能有了稳固靠山安福县的经验吸引了笔者的目光:“乡(镇)四站(农技站、兽医站、农机站、水产站)人、财、物三权归县农业局垂直管理,进一步明确了县、乡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公益性职能,将改革前农技推广站承担的经营性服务分离出来,乡(镇)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建立了县(专家)、乡镇站(农技员)、村(科技主任)、组(科技示范户)四级服务网络,提供给农民听得明、看得见、学得会的新型实用技术服务。

  随着改革帷幕的拉开,各试点县正在勾勒这样一幅画卷:乡镇农技站人、财、物三权归县管理,依法预算,分级负担;县级财政负责乡镇公共农技人员的工资、津贴、社保、医保和失业保证金,全额纳入财政预算;省级财政采取以奖代补的办法补助乡镇公共农技推广经费。

  在武宁县,一张张农技人员的笑脸告诉人们,经费保障法定化,确保了在编在岗农技人员专心公益性服务。目前,全县己建立以县、乡(镇)、村组、科技示范户四级农科服务体系,配备了2000多个信息员,通过驻村服务,推行“联系卡”等服务手段,多路并进,服务覆盖面和服务质量提升。

  建立高效的基层农技推广队伍在都昌县左里镇城山村,农业科技示范户李胜仔指着自家田里翠绿的晚稻说:“我以前种田是随大流。现在不一样了,在镇农技站‘师傅’的精心家庭培训、田头指导下,我掌握了配方施肥、科学管水,合理密植、综合防治病虫害、抛秧等技术。近年来,我家水稻产量每亩增加50多公斤。同时带动20户辐射户和35户村民。”

  在改革中,都昌县全面启动了考核机制、激励机制,建立了一支高效的基层农技队伍,完善了农业科技推广网络。去年,全县籽棉平均亩产已突破了300公斤/亩,单产水平列全省前列。

  据了解,江西省各试点县结合实际,坚持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创新管理模式,创新用人机制,创新分配办法,创新保障体系,创新服务方式,多形式提高农技人员素质,逐步构建分工协作、服务到位、充满活力的多元化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为发展现代农业、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提供有效技术支撑。

 



http://farm.00-net.com/news/4/2009-09-21/942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