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农业新闻 > 政策法规 > 正文 返回 打印

农民增收保持快速增长 长效机制尚未完全建立

网友投稿  2008-09-01  互联网

  作者: 申保珍

  农业部部长孙政才8月28日下午在向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四次会议报告近几年促进农民稳定增收的有关情况时说,近年来,虽然农民收入保持了持续快速增长态势,人均纯收入增量连续4年超过300元,但农民增收的基础仍比较薄弱,增收的渠道仍比较缺乏,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长效机制尚未完全建立。特别是今年以来,农民增收的不确定性因素增加。今年农民收入要在去年基数较高、增速较快的基础上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势头,难度很大。为促进农民增收,我们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稳定、完善和强化各项强农惠农政策,广泛开辟农民增收渠道,积极争取农民增收势头不回落不放缓。

  孙政才说,当前农民增收存在的突出问题:一是城乡收入差距呈扩大趋势。近几年是我国农民收入增长最快的几年,但同时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也在不断扩大。2007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9.5%,为1985年以来增幅最高的一年;而城乡居民收入比却扩大到3.33∶1,绝对差距达到9646元,也是改革开放以来差距最大的一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持续扩大的根本原因是农民收入基数低,同时受现有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影响,农民收入的增长速度低于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长速度。从未来看,这种状况得到根本改善还需经过长期的努力,需从多方面采取措施遏制城乡收入差距继续扩大。二是农业生产比较效益持续下降影响了农民增收。受国际原油等原料价格上涨的影响,我国农业生产资料价格近几年大幅上涨。2004—2007年,全国稻谷、小麦、玉米三种粮食平均每亩总成本从395.5元增加到481.1元,增长21.6%,亩均净利润从196.5元下降到185.2元,下降5.8%。按目前价格测算,今年因农资价格上涨,农民种粮亩均支出比上年增加近60元。同时,受饲料价格大幅上涨等因素的影响,养殖业的成本也持续增加。另一方面,在确保经济社会稳定发展的前提下,完全理顺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的价格仍需一个较长的过程,稳定和提升农业生产效益的任务十分艰巨。三是农民外出就业增收难度加大。据调查,今年上半年全国农村外出劳动力人数虽然比上年同期增长了5.8%,增幅却下降了2.3个百分点。四是农业灾害对农民增收的影响不可低估。今年年初以来,我国南方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和四川特大地震灾害,均对农业生产造成一定损失,对灾区农民收入影响极大。据农业部评估,南方遭受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对农业造成直接经济损失940多亿元。四川地震损毁农田165万亩,农作物受灾481万亩,造成重灾区农业损失400多亿元。今年还是干旱洪涝等自然灾害偏重发生的年份,重大病虫害发生也呈偏重趋势,动物疫病防控形势十分严峻,增加了今年后期农业生产和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增大了农业稳定增产和农民持续增收的难度。

  在谈到促进农民增收的工作打算时,孙政才说,一是促进农业生产全面发展,进一步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以确保主要农产品基本供给为目标,重点抓好“米袋子”和“菜篮子”生产,努力夺取全年粮食丰收,促进种粮农民增产增收。二是强化农业科技和服务体系,切实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三是加强和改善农产品市场调控,大力促进农民增收减支。进一步健全农产品信息发布制度,充分发挥市场信息引导生产、影响市场、服务农民的作用,促进农产品产销衔接,减少农民的市场风险损失。四是加大对农业农村的投入力度,着力构建农民持续增收的长效机制,夯实农民增收的基础。大幅度增加对种粮农民的直接补贴,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将继续向粮食主产区倾斜,促进种粮农民的转移性收入不断增加。同时,统筹研究支持抗震救灾、灾后重建等财政金融支持政策,促进灾区尽快恢复农业生产,确保灾区农民收入不减少。五是多渠道转移农民就业,努力增加农民的劳务收入。鼓励支持农民工回乡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以就业促进创业。六是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断优化农民增收的外部条件。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着重加强中小型农田水利、中低产田改造、病虫害防控等方面的建设,大力发展节水灌溉,积极推进农业机械化,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七是大力发展农村社会事业,为农民增收创造良好环境。八是继续深化农村改革,为农民增收减负提供体制保障。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稳定和完善土地承包关系,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引导农民依法以转包、转让等形式进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增加农民的土地收益和财产性收入。推进征地制度改革,建立健全征地补偿机制和安置办法,完善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体系,确保被征地农民生活水平不降低,长远生计有保障。加快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巩固税费改革成果,严防农民负担反弹。妥善清理化解乡村债务,重点化解农村义务教育的历史债务。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

 



http://farm.00-net.com/news/4/2008-09-01/891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