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农业新闻 > 政策法规 > 正文 返回 打印

《半月谈》:中国政策惠农 把握“粮机”

网友投稿  2008-05-09  互联网

  今年以来国际米价已连创新高:前不久,在全球最大的大米出口国———泰国,米价“破千”,即每吨大米高于1000美元。在一向商品丰裕的英美等国,一些超市开始限购大米,这是二战期间也未曾出现过的情况。

  国际粮食市场呈现价格攀升、供应趋紧的景象。在我国内地,粮食市场波澜不惊,既没有出现价格“大涨”,也没有抢购、限购的恐慌。正应了那句话:“手中有粮心中不慌”。

  多年积累丰厚物质基础

  “手中有粮”——中国目前粮食储备有1.5亿吨~2亿吨,库存消费比远远高于国际上公认的17%~18%的粮食安全线。“心中不慌”———在国际粮价翻倍上涨的时候,2007年国内粮价上涨6.3%,今年3月份同比上涨6.8%。

  库存充实,价格平稳,缘于我国粮食连年丰产。国家粮食局副局长曾丽瑛总结说,近年来,与全球粮食产量波动、产需缺口较大、储备减少、粮价暴涨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粮食连续四年增产,供求基本平衡,储备继续增加,粮价上涨幅度相对较小,为世界粮食安全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2004年以来,国家采取一系列扶持措施,在粮食生产环节减税负、增补贴,流通环节实行最低收购价,农民种粮积极性提高,粮食产量呈恢复性增长。2007年,粮食总产10030亿斤,比2003年增产1417亿斤,粮食缺口也从1000多亿斤缩小到300亿斤以内,粮食的产不足需矛盾大大缓解。

  虽然产量突破1万亿斤,但长远来看,中国粮食供求的基本面仍然是紧平衡。一方面,制约粮食稳定增产的因素较多:淡水等自然资源供应越来越紧张,提高单产的难度越来越大,扩大播种面积的余地越来越少。

  另一方面,需求增长则显出刚性:在肉蛋奶等动物性食品需求增长的带动下,饲料用粮稳步增长;在能源价格上涨的推动下,工业用粮快速增长;在城镇人口增长的刺激下,城镇口粮消费明显增长。

  今年,我国经济发展面临较多不确定性因素,物价上涨面临较大压力,保持粮食丰产,对于保证市场供给、抑制通货膨胀,具有特别意义。与此同时,粮食生产本身面临一系列不利因素:在连年丰产后,部分地区再现卖粮难;农资涨价,种粮预期收益下降;年初南方雨雪冰冻灾害以及北方的旱情等等。

  正是鉴于紧平衡的基本面短期内难以改变,粮食增产任务艰巨,温家宝总理反复强调农业和粮食生产的“极端重要性”。

  感受全球粮食危机余波

  虽然目前我国是手中有粮心中不慌,但全球出现“无声的海啸”——粮食危机,这对中国的粮食生产、粮食市场还是从不同侧面产生一定影响。

  2007年,在国内外价差的刺激下,中国粮食进出口态势逆转,从近几年的净进口,翻转为净出口831万吨。为了保持国内粮食供给,国家于2007年12月份取消对主要粮食品种的出口退税,并在2008年征收5%~20%不等的暂定关税。

  关税政策使国内外粮食市场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切割,有助于稳定国内粮食供应。但是,正如国家粮食局局长聂振邦所说,随着国内粮食市场与国际市场接轨的程度加深,国际市场对国内粮食供求和市场的影响越来越大。

  从具体品种来看,2007年我国整体粮价稳中有升,但四种主要粮食价格并非处于同一轨道。与小麦、稻谷、玉米价格涨幅低于国际价格的态势不同,2007年大豆价格高涨60.3%,与国际价格亦步亦趋。大豆价格与国际价格具有高度联动性,根本原因在于大豆供需缺口大,对外依存度高。2007年,我国进口大豆超过3000万吨,占总需求量的2/3。

  从生产资料来看,在国内的化肥生产结构中,氮肥、磷肥生产相对过剩,钾肥生产缺口过大,70%依赖进口。2007年,我国进口氯化钾941.3万吨,增长33.5%,占当年我国化肥进口总量的80.6%。今年,氯化钾国际价格上涨,将直接推动国内市场复合肥价格上扬,增加粮食生产成本。

  目前,在美元贬值、石油价格大涨、生物能源对粮食需求增加以及投机资金炒作等因素的共同影响下,国际粮价步步走高。据世界银行的研究报告预测,今明两年粮价将继续居高不下,而且在2015年以前,大部分粮食价格都将保持在2004年的水平之上。

  在增添国际不确定因素的背景下,如何增加粮食调控的科学性、预见性和有效性,保持国内粮食市场和价格基本稳定,是一个新课题。

  国家的大账与农户小账

  4月初,温家宝总理在河北任县考察时,有农民问总理支农惠农政策会不会变。温家宝说,我们的惠农政策不仅不会变,而且只会越来越多,越来越好。

  事实上,此前几天,在全国农业和粮食生产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国家又出台了十项措施,“发出更加明确、更加直接、更加有力的信号”,以提高农民种粮的积极性。

  十项措施是送给种粮农民的“定心丸”,含金量达252.5亿元。实际上,在今年的预算安排中,“三农”投入已比上年增加了1307亿元。细览十项措施,项目丰富,涉及增加补贴、提高最低收购价、基础设施建设等诸多方面:

  农资综合直补再增加156亿元,每亩达到40元,比去年多23元;良种补贴再增加50亿元,补贴范围包括全部水稻、2亿亩小麦、2亿亩玉米;水稻最低收购价每斤提高7分钱,白小麦、红小麦分别提高5分钱、3分钱。另外,在防汛抗旱、基础设施等方面的投入同样“越来越多”、“越来越好”。

  中央惠农政策反映在农户身上,就是扩大种粮面积。蒋燕向是新疆奇台县农民,他明显感受到了国家对种粮补贴力度的增大。蒋燕向说,尽管去年国家就给种粮的农民发放了补贴,但每亩小麦的平均纯收入仍只有200元左右;今年国家不断提高补贴,现在几乎是去年的一倍多,收购价也提高了一毛多钱,增收已是板上钉钉。

  去年,蒋燕向家的80亩地只有20亩种了小麦,今年则扩大到60亩。从全国来看,来自农业部的统计数字显示,今年冬小麦种植面积达3.2亿亩,比去年增加90多万亩;预计水稻种植面积较上年增长312万亩。种植面积的扩大,无疑为粮食增收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一些地方,为了促进粮食生产,扶持政策力度更大。湖南省农资综合直补标准达到71元,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30元左右。另外,为了遏制耕地抛荒以及粮田“双改单”现象,一些地方采取了创造性措施:对连片种植双季稻给予补贴;将防止耕地抛荒列入政府考核;建立“托田所”、“土地银行”等,促进土地有效流转。 (本刊记者 张桂林)



http://farm.00-net.com/news/4/2008-05-09/88379.html